不支持Flash
影音娱乐

编剧宁财神谈成长历程:做编剧拼的是命(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0:43 新京报
编剧宁财神谈成长历程:做编剧拼的是命(附图)

宁财神

  虽然以海岩(blog)、刘恒、万芳为代表的老一代电视编剧现在依然是电视荧屏上的“主力军”,但是伴随着《动什么别动感情》《武林外传》等剧的热播,宁财神(blog)、赵赵、石康(blog)等新一代70后编剧已经成长起来,并且他们与赵宝刚、尚敬等导演的合作也日趋成熟。宁财神算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武林外传》可以算是去年最具黑马气质的一部电视剧,网络出身、看着王朔金庸小说长大的宁财神具有“新新人类”无厘头式的幽默以及调侃,他掌握最新的潮流时尚语,所言所写都能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口头禅”,最近宁财神与阿甘合作的影片《大电影》中依然保持了这种风格。

  因为受到大量年轻观众的追捧,也使得宁财神成为近期人气旺的编剧。

  -人物名片

  宁财神:

上海人,30岁。闯荡北京多年,现居上海。

  大学专攻金融专业,做过期货生意,破产,后转行设计和写作。

  中国第一代网络写手的领军人物,被封为网络“三驾马车”之一。

  代表作:剧本《武林外传》,小说《缘分的天空》、《无数次亲密接触》等。

  最开始写东西是因为谈恋爱

  新京报:最初你是怎么开始写东西的?

  宁财神:我最开始写小说是在1998年,那时候大学毕业没有多长时间,在北京做广告。当时是因为喜欢一个姑娘,所以就开始在网上写言情小说。写的内容大多就是你看上一个姑娘,你喜欢她,她不喜欢你,大部分也是悲剧。(类似于琼瑶风格的?)不是,王朔早期风格的。

  新京报:你大学的时候都看哪些作家的书?哪个作家对你写作上的影响最大?

  宁财神:大学看的就是王朔和金庸。王朔的小说对我影响最大,王朔的东西我上中学就开始看了,那个时候他在《啄木鸟》上发表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看着觉得特好,和过去看到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当时也觉得他这个人挺有意思的。王朔的语言风格容易模仿,相对也容易出效果。我最喜欢他早期的两部作品《一点正经没有》和《动物凶猛》。

  新京报:你最早开始是在网上写小说,“网络”作为新媒体对你写东西有什么与在传统媒体上发表不一样的意义吗?

  宁财神:放在网上是因为有别人看对我也是个动力。以前写东西也没有途径可以让那么多人都看到,写东西有人追着看,看完还夸你,你自己也会越写越好。再说,正经杂志也看不上我,像《收获》这些也都是纯文学杂志,恐怕我这辈子也上不了,还有时尚类的杂志大多也只是转载一些文章。幸好当时没有杂志看上我,要不就写乱了。

  误打误撞的编剧

  新京报:你是怎么从写小说到开始做编剧了?

  宁财神:我的一个特好的朋友俞白眉先开始做编剧,我那时候在“榕树下”不做了,他就叫我过去一起写。本来是写着玩,结果一写就变成职业了。我最开始写《都市男女》《健康快车》,技术上不成熟,也不是我想写的,都是别人给个命题,我来写。《武林外传》算是第一部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新京报:你是不是像写《武林外传》这种作品的时候会特别考虑受众群?

  宁财神:写剧本的时候会先考虑观众年龄定位,然后在语言风格上往上贴。像《武林外传》我基本就是完全舍弃中老年观众的,但是年轻观众的口味很难伺候,变化太快。他们可能今天还喜欢滑雪呢,明天流行打网球就都去打网球了。

  新京报:但是看电视剧的人主要集中在中老年观众上呀……

  宁财神:给中老年观众写戏的也不缺我一个,厉害的编剧走的都是这条路,家长里短,恩怨情仇之类的。我总要写自己拿手的,写其他的也写不过人家。

  只有王朔老少通吃

  新京报:那按你这么说,就没有通吃所有年纪观众的编剧了?

  宁财神:只有王朔。《编辑部的故事》《渴望》不都是吗?

  新京报:你觉得和像王朔这一批老一代编剧相比,你们这些新一代编剧有什么特点?

  宁财神:新老编剧看问题的角度会不同,比如都写四合院,赵赵肯定和刘恒的方式不同。老编剧可能在技术手段上会差一点,叙事节奏慢一点,扣人物心理,这不一定适合电视编剧,快节奏是电视剧的大趋势。实际上,我觉得新一代编剧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反而是像刘恒、万芳这样的老一代编剧的作品一部是一部。最起码等我们这一代人出了一个海岩式的编剧再说话。我们还只是在疲于奔命中,眼前都还蒙着一块黑布。

  新京报:你认为和老一代编剧的差距主要是在阅历、经验上吗?

  宁财神:年纪大,生活阅历丰富对一个编剧非常重要,电视就是写生活、命运,唠叨生活的味道越多写得越好。除了生活阅历、经验方面的差距,最主要的是对这个行业的敬畏心,是不是愿意花很多心思去琢磨这个东西。现在很多人都说,当电视编剧就是为了赚点钱,你都把这个当成谋生的手段了,为什么还不努力点呢?我自己可能会更愿意看老一代编剧写的东西,他们的东西更筋道。

  新京报:难道你不觉得新一代编剧最起码在观念上会有一些先进的地方吗?

  宁财神:年轻人代表先进观点,可能在电影中能体现得多一点,电视剧就是写生活,再先进也先进不到哪去。

  新京报:那编剧最后拼的是什么?

  宁财神:拼的是命。好编剧碰上烂导演,一次次被磨掉,最后什么也没剩下来,我自己就是命好。像写《霸王别姬》《活着》的编剧芦苇,多厉害啊,但是很多人到现在还都不认识他。

  曾经写过一个没办法拍电视剧的剧本

  新京报:你早期也写过不少小说,你觉得作家和编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宁财神:编剧需要大量的理性计算,标准很严格,这么写这个人物准不准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比如表现一个人残暴,哪种写作方式最有效?(是有固定的套路吗?)不是套路问题,套路是比如你想煽情的时候,或者回避一些情节,那就安排主人公成为植物人。编剧的规则是,比如要描写一个从军30年的复员回家的军人父亲,他的心态怎么不平衡,还有他对待家人的态度,如果描写得不准确就是标准问题。好的编剧可以描写得既符合标准,又有自己的特色。

  新京报:做编剧之后特意下了些工夫吗?

  宁财神:当时我下过决心,想着要当好编剧一定要看完一遍《红楼梦》,结果也没看进去。编剧和阅读量不一定要成正比,但一定的阅读量是门槛。至少要比一般观众的阅读量多一些。我是在做了编剧之后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写小说有快感,想到哪写到哪,做编剧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怀疑的。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新京报:你担心不担心过了一段时间,比如5年之后,观众就不买你的账了?

  宁财神:不用5年吧,观众是只认作品不认人,比如我的下一部作品烂掉了,再下一部作品如果还是这种喜剧风格的,大家就会考虑要不要看你的戏了。其实像我做一部《武林外传》,很多人觉得有意思,看看,也就仅此而已。如果我换一个题材写,不一定还会有多少人在看。

  新京报:你是学金融的,又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怎么没想过要写一个金融方面的行业剧?

  宁财神:我写过一个金融的行业剧,但是写得太专业了,没有办法拍电视剧,那些商战老百姓看不懂。一进交易所说的都是术语,作为业内人士,我也不知道哪个术语是观众知道的,哪个是需要我解释的,这就像武侠里两个人打得很厉害,但外行也看不懂谁占了上风,只有我自己明白。采写:本报记者刘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6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