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赵薇缺席电影《锦衣卫》的宣传之后,怀孕待产的传闻就一直没停止过。继吴思远公开称呼赵薇为“大了肚子的赵薇”之后,昨日网上又爆出“豪门恩怨”剧情版的赵薇复出消息。该报道指,赵薇虽然成功抢到黄有龙,但却豪门梦碎,淡出娱乐圈做少奶奶的计划落空,被迫生完小孩立即复出。
对赵薇怀孕的消息一直低调封口不予表态的经纪人陈蓉昨天开腔,反击这则“豪门梦碎”传言。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应说:“我也看到了这些八卦,惊叹他们的编剧能力。气愤、无语,不愿理会……”
本报记者 周昭
传闻 生完小孩就得复出拍剧
近日,刚刚出版的香港某周刊报道称,赵薇2008年从港姐冠军叶翠翠手中抢走身家达4亿元的黄有龙,马上怀上“龙种”,更配合男方要求,去年8月在新加坡低调结婚。该报道指出,赵薇已怀孕7个月,而且怀的是男婴,现正在新加坡待产。
该报道指,赵薇甘愿生子是因为黄有龙送她千万豪宅,又答应出钱给她做红酒生意。但当赵薇怀孕后,黄有龙即变脸,既不让她公开黄太身份,出钱开酒庄的承诺也迟迟不能兑现。赵薇见形势不对,即谋定后路,近日放言产后将复出,其经纪人陈蓉称为她接了新剧,“是一部时装剧,可能7月前便开拍。”
反击 陈蓉:他们真能编
对于香港媒体的这则报道,自从赵薇传出怀孕消息之后一直保持低调的经纪人陈蓉昨日“破戒”反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回应说:“我也看到了这些八卦,惊叹他们的编剧能力,简直是把一些恶劣的电视剧情节毫无根据地放在了赵薇身上。气愤、无语,不愿理会……”对于赵薇7月复出接拍新戏的消息,其经纪人陈蓉表示:“的确在洽谈此事,不过还在讨论剧本中。”但对于“赵薇近期的工作安排是什么”、“她预计会在什么时候公开露面”等问题,陈蓉选择了沉默。对于赵薇目前的行踪,陈蓉也始终未肯透露。
昨日有消息指赵薇会出席今年4月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但陈蓉对此并未回应。记者昨日联络金像奖组委会,负责宣传的黄小姐表示,赵薇今年凭借《花木兰》入围金像奖影后的角逐,所以他们的确向赵薇发出过邀请。但她是否会出席,要到4月中旬才会知道。
网友 赵薇怀孕并不影响事业
对于赵薇“豪门梦碎”传闻,不少网友认为漏洞不少。有网友表示:“既然说已经结婚了,黄有龙怎么会因为赵薇怀孕而翻脸?如果是她以怀孕逼婚才说得过去。”此外,对于赵薇要黄有龙出资搞红酒生意的说法,也有网友表示怀疑,认为“赵薇入行这么多年了,凭自己的积累做个红酒生意还是没问题吧”。
此外,不少网站针对赵薇怀孕的传言作出调查。而投票选择认为“赵薇怀孕是真的”的网友比选择不信赵薇怀孕的网友多出10倍。而超过九成网友认为“赵薇怀孕是件好事,并不影响她的事业”。
“真是容易发福的时光”
赵薇微博“泄露”真相
去年12月8日,曾去柯蓝家并与“读初中的小侄女同在一个屋檐下”,去年12月9日的一句“北京今天有雾”和12月23日的一句“北京的大风”更充分证明,她当时还在国内,没有一点“生病”的迹象。
今年1月10日,也许是有感于外界的传闻揣测,赵薇很有感触地来了一句“我生于何处,我生活在何处,我如何生活,这些都不重要”,与此同时,她透露了很重要的一点,即“看了一天的剧本”,说明她不仅没打算就此息影,而且还有准备接新戏。
看哥哥给的书,网上薇吧逛荡……赵薇微博里出现的主要是家人,很显然,是妈妈在照顾有孕的她。
赵薇微博的最后更新是在2月14日,这一天,她“买了鲜花,插满了家里所有的花瓶,给屋里增加越来越淡的过年气氛”。此外,“妈妈包了饺子,做了八宝饭,满桌的南北菜肴”。一句“真是容易发福的时光”将一个准妈妈的幸福表露无遗。
朋友频频说漏嘴
去年12月初开始,有媒体爆料赵薇已怀孕5个月,并准备在新加坡待产。之后,有记者开始翻查她之前的照片,发现她去年11月19日赴上海宣传电影《花木兰》时就已身穿宽松裙装,其后到广州又以黑裙加腰带,围住稍微隆起的肚子。不仅如此,当晚赵薇还全程用手遮肚,从座位上起身时要两只手支撑。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薇没有出席好友王菲的嫣然天使基金晚宴、那英跨年演唱会,也缺席了新片《锦衣卫》的所有宣传,理由是“生病”。与此同时,赵薇经纪人陈蓉的态度从强硬渐渐变为模棱两可,和之前几次被传怀孕的强硬否认态度大相径庭。
由于赵薇的缺席,电影《锦衣卫》的各地宣传几乎成了记者向导演、主演们的求证会。1月29日,电影导演李仁港首次开口承认了赵薇怀孕的消息,说“在这件事情上面,我们站在她这边。谁都想看到自己孩子出生。”虽然之后李仁港反口说,自己口中的“孩子”指的是电影《锦衣卫》。然而,日前,与赵薇相熟的香港导演吴思远又再度踢爆赵薇“大肚子”的消息,至此,从未被当事人证实过的赵薇怀孕基本已是没有人再怀疑的事实。
不管传闻如何绘声绘色,赵薇也是“三不”策略——不回应、不搭理、不置可否。可越是如此,大众越是好奇:她究竟结婚了没有?真的怀孕了吗?孩子是谁的?其实,从她一直勤快更新的微博(http://t.sina.com.cn)以及身边人的“口误”中不难寻到些蛛丝马迹。本报记者 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