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梅葆玖大弟子魏海敏:他很"fashion"

2016年04月26日 10:20 新闻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魏海敏说,梅葆玖具备真正的艺术家气质,那种“有人邀请我,我就愿意站到人前,只要你们想看我”的纯真和热情,令人动容。

梅葆玖 梅葆玖

  晨报记者 邱俪华

  魏海敏在台湾地区有“百变京伶”之称,1991年拜梅葆玖为师,专攻梅派艺术,当时,梅葆玖还没有好好想过收徒弟这件事,他被海峡对岸跑来的这个“小孩子”扎实的功底和迫切的学习欲望震撼了。转眼,师徒情已整整25年,又怎是三言两语能讲完,在决定接受采访之前,魏海敏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心情。

  生活里,他是个“理工男”

  除了梅派艺术,生活里的梅葆玖是个“理工男”,喜欢摆弄机械。“我感觉老师是一个蛮洋派的人,更有一些雅皮士的感觉。比如,喜欢车,他就是喜欢研究,还有照相机、录音机,他觉得这样充满乐趣。”魏海敏告诉记者。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梅兰芳大师1949年以后很多演出的声音和影像资料,都是梅葆玖帮父亲录的。“如果唱片没有,他就用X光片来录,这个也可以吗?他说可以。有时候我们去找老师,师母说他出去了。这个‘出去’,是指去附近的音响行了,他爱这些地方。”魏海敏说。每次到台北,梅葆玖一定会去博爱路,因为那里有很多摄影和音响器材店。

  梅葆玖另一个爱好是牛排,据说一顿可以吃好几块。对此,魏海敏给记者进行了专业解密:“吃肉主要是为了上台的体力,这个行当里有蛮多人都这样,吃几块肉,体力够了,嗓子自然就上去了。当然梅先生是演员中很能吃的,这些年吃得更多一些。”

  他的字典里没有“架子”这个词

  一个人的高度,建立在品德和审美等各个层面,在魏海敏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很高的人”。

  “在老师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慈悲,他不会要求别人一定顺应他的意思。如果有机会跟他同台,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宗师的传人就要求你怎样,他的字典里没有‘架子’这个词。1988年我去北京看老师演《西施》,开演前我跑到后台,看到他在跟孙正阳老师打打闹闹,我当时就觉得,哦,原来老师也年轻过呀!老师是很单纯的人,上天怎么安排就怎么过,所以他一直很幸福,因为臣服这个生命给他带来的这条路。这几年更是这样,可以看到他对京剧有着很大的理想,这么高龄了,只要人家有讲课或者演出的邀请,他一定去,一直在为京剧奔波。”

  当老师,他很“fashion”

  魏海敏是梅葆玖的第一个弟子,她说,对老师而言,这也许是非常新鲜的事情,“他当时还没有想过要带徒弟,忽然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小孩子’来跟他拜师,他很开心,也很惊讶。老师很随和,他第一次听到我说普通话也很震惊,‘啊,你们还说普通话?’老师不会给人压力,不会让人觉得不自在,有一种体贴,非常绅士”。

  梅葆玖个性中的这种不强人所难,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成长,“比如今天哪里唱得不对,他会用佐证的方式,拿资料给你听,听了你自然就知道自己唱错了。我有很多机会旁观老师,发现他每一次排戏都非常认真,动作、眼神一定走到位。他觉得,教学生就是身教”。

  “自由”之外,梅葆玖还是一个fashion的老师,比如学生演出的时候,他在台下都会录下来,回头再拿给你看。“我演出的时候,梅老师很喜欢在下面给我录像,他自己演出,也一定要助理录下来。我1982年第一次在香港看到梅老师演出,当时听他唱,觉得嗓子不错,但唱的时候有时用力过猛,后来再听,发现完全不一样了,行腔转调柔和了。我才体会到,老师一定是在不断听自己的声音,捕捉问题,这也是他帮我录像的原因,我是他第一个学生,他也在摸索方法。”

  晚年爱和年轻人在一起

  魏海敏还透露,两人今年年初见面时讨论了很多艺术问题。“老师继承了梅派,同时发展出很多精致又能让观众看得懂的东西,从1980年代到现在,梅派的生命力一点都没有减弱。”

  让魏海敏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上次还跟老师说好,做一个对谈,然后做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每一个喜欢梅派的人体会梅派唱腔的特色在哪里,了解要唱出韵味的诀窍在哪里,“到了今天,我大约理解和实践了梅派那种骨肉匀亭的特点,它的骨比肉多,因为肉太多,就会过于绵软”。魏海敏告诉记者,这个视频的设想,也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梅派,原来,梅先生特别喜欢跟年轻人以及不是内行的人在一起,“可能他觉得,年轻人可以帮他跳脱自己的视野,看到更多东西”。

  魏海敏说,梅葆玖具备真正的艺术家气质,不争不求,淡泊名利,八十几岁了还一直在努力传承,那种“有人邀请我,我就愿意站到人前,只要你们想看我”的纯真和热情,令人动容。他传扬梅派艺术,已经跳脱了个人,他是中国戏剧界的珍宝。

(责编:云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伊能静手撕直男癌为何获网民力挺?

什么伊能静能够引发这么多的共鸣?因为我们忍直男癌太久了![详细]
伊能静手撕直男癌为何获网民力挺?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