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等成两会“热搜” 国产剧走红东南亚

2017年03月21日 03:33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热点话题:青年演员的片酬与艺德、历史题材的肆意编写、影视数据的造假乱象、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九局发[2017]028号九局发[2017]028号

  两会落幕,代表委员纷纷返程。开年的盛会在举世瞩目和万众热议中圆满结束。

  从政协开幕,到人大闭幕,13天里,数千件委员提案,数百件代表议案,构成了2017中国发展的新春交响。文艺领域的精彩言论、热点话题清晰地勾勒出新一年的文艺风向。

  影视圈成话题“热搜”,文化传承与推广任重道远

  盘点两会期间诸多代表委员的言论,提炼干货,有五个探讨广泛、影响很大的热点话题:青年演员的片酬与艺德、历史题材的肆意编写、影视数据的造假乱象、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宋丹丹[微博]、高满堂等代表委员表达了对“小鲜肉”现象的看法,高片酬导致制作费缩水,有好颜缺好艺德和应有的敬业态度;曹可凡、张国立[微博]等代表委员表达对影视行业数据造假问题的担忧,“屡屡出现的票房作假和收视率作假,对于创造培育优秀文化作品的土壤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对影视圈“小鲜肉片酬高艺德差”“票房注水收视造假”“抗日雷剧辣眼”“穿越玄幻霸屏”等问题的吐槽声早已不绝于耳。看看豆瓣、微博上的留言,观众的不满态度早已放在台面。代表委员们的慷慨陈词和真切关注让民众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背后,是渴望这种怪象乱风及时刹住、有力整治的急切心情。

  中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应以市场价值、艺术水准、行业风气的协同共进为基础,盲目以资本和名利为导向,忽视艺术规律、历史真实和健康的行业风气,最后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不利结局。

  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文化工作者的集体使命,也是国人彰显文化自豪感的“打开方式”。推进全国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式教学、打造优秀的文化节目、创作好作品讲述中国好故事,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勾勒出国人文化自信的展现途径,使我们看到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的呈现形式深度融合后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地长存,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焕发更多光彩,是我们可期的未来。

  谈到影视创作、文化输出,最近一则新闻可谓是影视文化走出国门的好消息——

  “国剧”走红东南亚,在“追剧”中了解中国

  据人民日报3月15日报道, 2017年开年,中国电视剧2010年版《三国》每晚6时20分在泰国电视三台播映,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拍摄技术,吸引了众多泰国观众。同时,曾深受缅甸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包青天》,经过全新后期制作、缅甸语配音后,将从3月19日起每日晚间播出。

  其实“国剧”香飘海外的事并非新闻,之前《还珠格格》《甄嬛传》《琅琊榜》等影视剧在国际市场的广泛影响早已证明,“精良制作+优秀故事”往往会敲中海外受众的心门,古装历史题材尤受偏爱。

  只是这次走红东南亚市场,原因并不只是好看这样简单。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谭国安教授认为,中国影视剧易于被泰国观众接受,得益于两国文化相通,很多泰国华人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些文化元素也在泰国社会沉淀下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缅甸文化人士吴温丁也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似,中国影视剧所反映出的公平、正义、忠诚和善良的核心价值,是缅中两国人都推崇的美好品格。

  相融的文化共识,共通的品格追求,广大的华人受众,让“国剧”在东南亚市场有了更接地气的土壤和更扎实的影响力。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精品上。走红海外的影视剧,在国内也都有着不俗的口碑。粗制滥造、只为圈钱的快餐之作如果在国内备受诟病,遑论海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浮躁之心需休,责任意识需提,潜心专注、用心打磨才会真出享誉海内外的经典佳作。

  事实上不仅是影视作品,中国很多的文学作品也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力。这周,一位有着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发布了新作,备受关注,这个人就是莫言[微博]——

  莫言获诺奖后首发散文新作《马的眼镜》

  3月15日,文汇报刊发莫言新作《马的眼镜》,这是莫言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首篇散文作品。文章披露了他的文学领地的缘起与师承,回忆吴小如先生授课时的点点滴滴,谈到吴先生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与影响,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书写得朴实感人,令人动容不已。

  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在创作上沉寂已久,这次新作的刊发回应了读者的期待,也给人以宝刀不老之感。

  好的回忆性散文,要激发读者感同身受的代入感,而这一点恰是莫言擅长的地方。文章细节的捕捉,场景的描述,心理的刻画,让读者有真实强烈的“现场感”,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涌动也随着故事的推进悄然完成。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回忆,更是一种亏欠和珍惜。

  亏欠于偌大教室只有五人来听课的不敬与尴尬,亏欠于故意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只为博人一笑的轻率与胡闹。

  这份亏欠的深处,是一份对师德的珍惜,对师恩的珍视,这也是最为人感动之处。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这种认真的授课态度和坚定的学者气节,让我们看到了师者的伟岸形象。

  对比于当下很多师德的讨论,这篇文章传递出一种难得的声音。我们在当今如何挖掘、培养出更多的“吴先生”,这或许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王子潇)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