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专访:打破话语的坚冰(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15日10:31 南方网
崔永元不太愿意谈“接班人”的事儿,他对我说他怕说出来会对当事人有压力,万一说了以后一试又用不了对当事人不好。《实话实说》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节目,除了节目本身的难度,崔永元这个“前辈”曾经达到的高度也是一个难度。据说,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中勇夺第四名的西安小伙子王筱磊,近日被崔永元“相中”,点名想要王筱磊。但是,这仅仅是据说而已,崔永元自己可是守口如瓶。
崔永元对他的新书也是守口如瓶,听口气,他这本书像是《花样年华》里吴哥窟的那一个墙洞,他的好多心里话都要藏在里面。--李多钰
交谈都要出自内心
记者:能约到您的访谈非常荣幸。您知道,谈话的艺术在中国已经中断很久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在用别人的口吻、别人的声音或者规定的口吻、规定的声音说话,我们在电视里广播中听到的也都不是我们想听到的真实亲切的对白,甚至我们在生活中也很难听到让我们“耳前一靓”的话语。我希望我们的这次谈话能够成为对谈话艺术复兴的一次实话实说。
崔永元:首先要说的是,一次谈话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一次讲话可以。
我们长时间听不到真实亲切的对白,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判断有关,我们误把媒介中出现的辩论、演讲、训话,甚至朗诵都当成人们的日常表达了,其实那不是,那都该算应激状态。所谓的谈话一定要内心充满交流欲望的,民间形容两人关系很好叫“无话不谈”,形容两人关系不好叫“话不投机半句多”。
记者:在谈话的艺术方面,您可以称得上是打破了中国广播话语定势的一层坚冰的重要人物……(崔打断,“我不是这么个人物”。)打破这层坚冰应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您的不少同行目前都在致力于这一工作,这令中国的电视业开始呈现冰雪融化的迹象。您在这一行干了很多年,是不是有一些特别讨厌的话语定势,比如……?
崔永元:在电视拍摄现场,的确有一些话语定势让人不舒服,比如,“总的来讲是好的”“在……下”“这是我的处长,让他先说”等等,具体举例比较麻烦,伤人太多。
但是也有些话真是真的,只不过不顺我们的耳,前两天我和别人谈雷锋别人还讥笑我,说我装蒜,他不知道,我真是很喜欢和尊重雷锋,一个社会雷锋多了,法制不健全都能活得不错。
又一次,一位叫贺士起的工人来参加我们的节目,说自己喜欢国旗,说了两句就哭了,结果全场很木,我也不太相信这不是表演,后来,贺士起拿出了自己多年粘贴的两大本剪报,全场都震惊了,几乎这些年国旗、国旗班的所有消息他都收集齐了,没人怀疑这是一份真感情,他应该受到尊重。
我们听到和自己不相同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别忙着反感,让别人把话说完,听完再说。
《实话实说》往何处去
记者:我想话语定势有时候不一定完全是外在压力造成的,可能刚开始是外因,后来就变成了积习,觉得应该怎么说、说什么,其实并没有人要求你必须这么说、说这些,所以有时候破冰必须从外面进行。《实话实说》1996年开播前,找的策划人都是电视圈外的社会学学者,包括你这个主持人,也不是专业出身,是不是觉得要从圈内突破比较困难?
崔永元:没错,因为已经习惯的套路操作就会简单,而且既然是套路,改起来很难,改套广播操都得花好长时间。应该说明的是,1996年开播之前,大家凑在一起没那么大的志向,要改变中国人的话语态势,就是想做个电视节目而已,后来有人冒类似的话,也是外力造成的。这个外力来自媒体,媒体总是说《实话实说》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电视谈话方式,我们信以为真了。后来我们知道了,从外面打破套路可能性大,远离电视的人群套路少,现在我们找策划,招人,和电视专业有关的人就没便宜可占了,我的合作伙伴是学社会学的、学美术史的、学分子化学的、学医的……
记者:有一个现象,许多受欢迎的主持人都不是一开始就做主持人的,比如你、王小丫、刘仪伟、张越、张斌等等,都经历了许多别的职业生涯。你是不是认为主持人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会比较好一点?
崔永元:除了初恋,干任何事情都是生活阅历越丰富越好。
记者:你做过这么多期节目,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有些嘉宾非常容易入话,有些嘉宾则比较难以激活,还有的嘉宾话太多,你都是怎么“对付”他们的?你会不会有意从嘉宾中物色长期的谈话伙伴?对于不太成功的访谈对象,你会不会有什么不良情绪和动作反应?有人对你有时将嘉宾的话拦腰截断不以为然,你怎么想?对你来说,一场成功的谈话包含哪些要素?
崔永元:这个问题太大,我最近就要写完一本书,说的就是这些了。
摘书中的一段吧:“我的印象中,北方人的谈话方式是内心独白型,不喜欢别人插嘴,南方人认真,玩笑少开,北京人、天津人随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怕你说,就怕你说不过。”
记者:你似乎并不认同自己的明星地位而更认同自己的新闻工作人员地位?
崔永元:这很简单,我的专业职称是主任编辑而不是国家三级演员。
记者:听一个朋友说,有一次你在商场买东西,一个老大娘对你左看右看了好久,你最后说:大娘,我就是崔永元,不用看了。然后和老大娘聊了好久。你还记得你们都聊了些什么吗?
崔永元:主要是这位女士(不是老大娘)谈,我听着,说了很多,大意是:你目前做得还行。但别浮躁,多看点书,少参加活动,别跟他们似的。
现在经常“意犹未尽”
记者:听说你一直在寻找“接班人”(前一阵还有消息说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不知确切否?),而你自己则想“偷懒”去做一档更轻松的夜间谈话节目。你这个念头大概会让不少邻家小妹痛不欲生,至少我就有点难过。不知道这个节目有什么压力能让你产生离开的念头?胡瓜说主持人的形象、节目应该多变化一点,这些话对你是不是有影响?关于新的谈话节目,你能稍微详细地谈一下吗?
崔永元:这些大问题,都容我在书里说吧,做新节目是肯定。
记者:我查阅过你最近的一些谈话,比如你谈过春节晚会,也谈过你的官司的事,都有些言犹未尽的意思在里面。大家看你平常在台上应付几十人上百人也得心应手,好像碰到这些事情还是很棘手的样子?是不是有时候也会产生做跟说完全是两码事的无奈感?
崔永元:和一百个明白人打交道也比和一个混人打交道容易。现在谁都怕不按规矩出牌,比如官司,要按中国法律规定,结果早出来了,如果法院不按法律规定行事,受害者的感觉就不仅是棘手了。再说企业,用欺骗手段欺诈顾客,欺诈消费者,还振振有词,说明没有良心,你和没有良心的人打交道试试,你的良心会受折磨的。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到今天为止,我每天都能看到保健品、保健内衣的非法广告。我能看到,工商局就看不到吗?广告协会就看不到吗?
有时候不是言犹未尽,而是懒得说了,哀莫大于心死啊。
五年谈话变化很大
记者:最后,可否谈一下,从1996年做节目以来,你是否感受到谈话对象的谈话用语、谈话方式有什么有趣的变化?你觉得未来五年中国的谈话节目可能呈现的新面貌?你觉得哪些类型的谈话节目是值得尝试的?哪些东西在制约着谈话节目的发展?
崔永元:的确,五年里一切都在变,各地涌现的谈话节目一出炉就开始贴近自然朴实,接近日常的谈话方式,说明有些方面业内有了共识。
如果大家更注重“谈话”,而不是更注重“节目”,那么谈话节目会有更美的发展未来,可惜,这一点业内没有共识,很多同行注重选题猎奇、猎艳、哗众取宠,国外很多谈话节目就是由此被贬为垃圾的。我们要加入WTO,不意味着我们的电视节目就加入W.C。(南方都市报/李多钰)
姓名:崔永元
生日:1963年2月20日
属相:兔
出生地:天津
籍贯:河北
家庭成员:我,老婆,女儿
业余爱好:
A.喜好演奏小提琴、扬琴、吉它,但不喜欢当众表演;
B.书法“香山”二字写得很好;
C.收集电影连环画,现在有400本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