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王菲”这个名字在20世纪90年代,无疑已不单纯是一个女歌手的名字,而是一种“另类主流”音乐的代名词,东方与西方的混血,原创与模仿的纠缠,这就是“王菲”式的音乐,一种建立在对邓丽君婉约情怀的眷恋和Sinead O Conor式西方Alternative文化的崇拜所Mix出的港式茶餐厅音乐,它绝不如林忆莲的“都市触觉”那么尖锐,那么知性,那么无可替代,它一出现就注定是群体性的,要被无限克隆的——那“咿咿呀呀”的招牌式缥缈女声唱腔,成为十年间所有前卫华语女歌手迈不过的一道天梯,“王菲”式的个性女歌手一度泛滥
成灾,蜕变成恶性的音乐病毒,就像今天周杰伦式的R&B那样,胡蓓蔚、姜昕、宝罗、江美琪、车婉婉、纪炎炎、周蕙......包括我在广州酒吧认识的那些剪光头玩乐队的女子一样,在大同小异的伪时尚音乐背后,隐藏着的是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间暧昧的爱情观,一种“暗涌”奔流的坚强而脆弱的性格。“王菲”影响了香港与珠三角整整一代的“个性”女子,这影响铭心刻骨,水滴石穿,即使在她们为人妻母时,仍然会在某次卡拉OK的恍惚间,忆起曾经“执迷不悔”的那段少女之恋,以至面对灰色的现实颇有些“无奈那天”的悲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