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正文

名导罗曼-波兰斯基:性?谎言?名利场!(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20:41 时代人物周报
名导罗曼-波兰斯基:性?谎言?名利场!(图)

波兰斯基(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林嘉澍

  “彻彻底底的谎言!”7月22日,电影导演波兰斯基一袭黑装,在法庭致词的全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站立,“这根本不是我处事的方式!即便事已至此,我依然受人尊重!依然!”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同时也最令人不齿的电影导演,通过“视频连线”出庭作证、指控美国《名利场》杂志恶意诽谤他自己——法国人罗曼·波兰斯基。罗曼·波兰斯基一向具有极强的争议性,多数都是和他自己的事情有关,而并非类似其他有争议的导演,是因为作品。

  “莎伦如此甜美、聪明、才华横溢,并且极富幽默感。在我眼中,她是世间最完美的女子。”在当庭提及亡妻时,波兰斯基的情绪一度濒临失控。

  而这一次,波兰斯基的名字再一次同性与谎言的诘问纠集在一起。当然,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从来不缺这样的桃色事件,波兰斯基当然不同,他这辈子在性与谎言之间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故事里的事”。

  是桃色事件,还是空穴来风

  在2002年7月号的杂志中,《名利场》杂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波兰斯基于1969年8月在纽约伊莱恩饭店对“瑞典美女”贝蒂·特莉进行“性挑逗”的全过程。而根据报道所述时间,事发前数日,波兰斯基的妻子莎伦·塔特刚刚遇害。莎伦在洛杉矶被连环杀人魔曼森的追随者杀害时,已经怀有八个半月的身孕。

  但是,波兰斯基全盘否认了《名利场》杂志中关于自己的桃色报道。“这是我见过的关于我的文章中最恶劣的一篇。这根本就不是真的!它深深地伤害了我的感情!它玷污了我关于莎伦的记忆!”波兰斯基通过电视画面向陪审团表达着自己的愤怒,“这篇报道匪夷所思地误导了读者,而且完全漠视我对前妻的追思”。

  《哈泼斯》杂志的编辑刘易斯·拉法姆在这个案件中完全站在了《名利场》发行人肯德·纳斯特的对立面,公开出庭指证,认为后者的报道观点存在极大的偏颇。

  刘易斯告诉陪审团,在1969年8月的那个晚上,他和名模贝蒂、导演波兰斯基同处一桌。“他(波兰斯基)开始赞扬她的美丽并不断用语言来取悦佳人。他将手放在贝蒂腿上说:‘我可以让你出演电影,变成下一个莎伦·塔特’。”要知道,在罗曼·波兰斯基早期的作品中,他的妻子经常作为主角,并由此成为明星。

  刘易斯认为,波兰斯基只是在恭维的同时,顺带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完全不像《名利场》说的那样,将妻子的名字变成了“勾引女人的器具”。“我对那番论调的印象相当深刻,不仅仅因为听起来味同嚼蜡——实际上,那根本就是些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

  与刘易斯的证词相匹配,66岁的退休投资银行家爱德华·皮尔伯格那天晚上也在餐馆,贝蒂·特莉向他复述了同样的谈话内容。

  曾出演波兰斯基作品《罗斯玛丽的婴儿》的女演员米亚·法罗在出庭作证时向陪审团证实,当晚在伊莱恩饭店也遇见了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的律师当庭发问:“你在伊莱恩饭店的宴会上,见到他以任何形式向任何人图谋不轨吗?”

  “没有。”米亚·法罗答道。

  当被问及他们是否有可能讨论除谋杀案以外的话题时,米亚回答:“他完全无法谈论其他事情,只是反复地问‘为什么’‘谁会干出这样的事情’,那时还不知道凶手是谁,我们全然无措。”

  莎伦·塔特的妹妹黛布拉回忆起在那起悲剧发生之后,和波兰斯基通电话的情形:“他的声音听起来毫无生气,坐在电话线另一端的那个躯壳肯定形容枯槁。”

  黛布拉在波兰斯基抵达洛杉矶后见到了他。“沉默得可怕,完全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行走”,她这样形容当时眼中的姐夫。

  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性挑逗”一位瑞典名模,显然难以立足。

  除去大量的口供,波兰斯基还用无可辩驳的物证指出了《名利场》报道的谬误——当得知妻子遇害的消息后,他立刻从伦敦径直飞往洛杉矶。波兰斯基完全不可能在前往妻子葬礼的路上抽空流连于纽约的某家餐馆。所有的事实,都有白纸黑字的文件提供支撑。

  在铁证面前,《名利场》杂志最终以证词的形式接受了败诉的现实。

  但他们依然坚称,报道中所述的情节确有其事,惟一被弄错的,只是这个桃色事件发生的时间可能比原文中的日期要晚两个礼拜。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

  波兰斯基和《名利场》之间的官司已经告一段落。为什么这样‘恶语中伤’的事情会找上波兰斯基,而不是其他导演?

  万事有果皆有因。一条“无中生有”的绯闻之所以会登上美国主流期刊,被读者广泛地接受,必然有其孕育发端的土壤。在这个事件里,纵容“诽谤”滋长的,是波兰斯基此前的斑斑劣迹,以及在公众心目中淫乱不堪的固有印象。

  在法庭上,波兰斯基为自己辩解道:“莎伦的死给我带来了难以计量的悲恸。在这样的时刻,有的人选择吸毒,有的人选择酒精,有的人出家为僧。而我,则选择了性。”

  “性”在波兰斯基的履历中总是扮演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角色。

  1977年,波兰斯基在好莱坞与一名年仅13岁的女童发生非法性关系。面对即将到来的入狱判罚,他在取保候审期间出逃欧洲。

  从此以后,因为惧怕被美国当局拘捕并遭受牢狱之灾,波兰斯基再也没有踏上过美国的土地。而且,考虑到美国和英国之间有引渡嫌犯条约,他也再没有去英国拍过电影。

  为求自保,波兰斯基躲到了自己的出身地——法国。作为一名法国公民,波兰斯基受法律保护,只要不离开法国边境,即可免于被引渡至美国。

  2003年,波兰斯基的“二战”题材电影《钢琴师》为他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各方在事前纷纷预测,作为入围导演中最有可能获奖的一位,他将通过怎样的法律手段让自己出现在柯达剧院的领奖台上,分享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直到最后,即便那位曾经被波兰斯基折磨的13岁女童,宣布自己已经原谅了波兰斯基犯下的罪行,他也依然未能躲开美国法律的恢恢天网,无法亲临现场从司仪手中接过属于自己的小金人。

  波兰斯基诉《名利场》案件在英国伦敦开庭。为了将审理工作推进下去,高级法院授权波兰斯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法庭辩论。法院认为波兰斯基有权聆听案件的审判过程。

  但是时隔不久,上诉法院又推翻了高级法院在2003年11月做出的决定,认为波兰斯基如果希望参与到庭审过程中来,就必须本人亲自出庭参与抗辩。

  波兰斯基的律师据理力争,认为他有权参与一场公平的聆讯,并且有权通过法庭来维护自己的声誉。

  2005年2月,英国上议院推翻了上诉法庭早前做出的裁决,历史上首次出现损害名誉案件的原告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庭作证的情形。

  但是各界的争端并没有因为这个权威的定论而偃旗息鼓。许多法学专家出面质疑,像波兰斯基这样一个尚未赎罪而且藐视法律威严的在逃嫌犯,是否具备以法律手段讨回公道的资格。

  “真是有趣!一个身居法国的人竟然可以通过英国法庭控告一本在美国出版发行的杂志!”《名利场》杂志编辑格雷顿·卡特在庭审的结尾如此揶揄。

  “我有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今年12岁。作为一位父亲,我认为这篇文章被判诽谤令人完全无法容忍!要知道,在20多年前,波兰斯基曾经和一个13岁的女孩上过床!他根本没有资格出现在这里!”格雷顿在案件之外依然不忘翻出波兰斯基的旧账。

  “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有资格出庭答辩,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有资格重返加利福尼亚,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绝对不会表现得像波兰斯基现在这样。”《名利场》的辩护律师汤姆·舒尔兹更是紧咬波兰斯基的历史污点不放,“有些事情不仅仅是波兰斯基名誉里的瑕疵,这是他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污点!”

  劣迹背后的黑暗旅途

  罗曼·波兰斯基被称作“电影业的黑暗王子”。妻子莎伦·塔特身上接连发生的变故与不幸,就像是他那些黑色电影的现实再版。

  “二战”爆发那年,波兰斯基才6岁。他跟着父母被赶进了波兰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隔离区,袖子上也带上了六角星的标记。最后父亲找到一个死角,用钳子剪断铁丝网把他偷偷塞了出来。随后父母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的母亲则惨死在集中营的毒气房内。

  后来,波兰斯基进入久负盛名的波兰国家电影学院学习。1962年,他的电影处女作《水中刀》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好评。这部惊悚片激怒了许多持不同政见的势力,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影评人大奖。

  承接旺盛的人气,波兰斯基进入好莱坞寻求发展,并凭借《罗斯玛丽的婴儿》一片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在法庭上声援波兰斯基的米亚·法罗时年23岁,在片中扮演一名通过噩梦怀上了恶魔之子的少妇。这部电影自1968年问世起,就凭借其令人窒息的心理暗示手法对恐怖电影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生活中的不幸完全击垮了波兰斯基。怀孕的妻子被残忍杀害,成为那年全美最骇人听闻的惨案之一,此事件,已经于近年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名为《杀人王曼森》。

  精神上受到巨大创伤的波兰斯基在1971年——妻子遇害的第三年,凭借一部极其压抑的《麦克白》重返影坛。

  到了1974年,波兰斯基终于凭借《唐人街》一片迎来了他好莱坞事业上的第一座高峰。该片在当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以及其他11项提名。主演杰克·尼科尔森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以及导演对剧情高超的驾驭能力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三年之后,波兰斯基和13岁的女童发生了非法的性关系,而事发地点,正是在杰克·尼科尔森好莱坞的家中。

  事发之后,波兰斯基畏罪潜逃,无法再踏上美国的土地。

  但他的创作生命并不因此停止。根据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再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此后,他的爱情题材作品《苦月亮》又以富于张力的情节设置与深刻的人文内涵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在蛰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波兰斯基执导《钢琴师》的决定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片中主人公从华沙犹太人聚集区出逃的命运和波兰斯基在二战中的经历何其相似!电影里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情节,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血淋淋的亲身经历。

  据《钢琴师》里演母亲的演员回忆,当拍到一家人被赶进犹太区后,透过窗户看到大街上一堵墙突然被砌起来的那段戏。预演的时候,演妹妹的演员大呼小叫,作出惊惶失措的表情。波兰斯基马上叫停,对她说:“不对,不是那样的。”演员不明白,波兰斯基演给她看。他只是走到窗前,说:“看,看。只是看,脸上长时间没有一点表情。”

  波兰斯基写过一本《波兰斯基回忆录》,前半部详细描述了童年的流浪生活,更加强化了他的经历与《钢琴师》这部电影的联系。毫无悬念,这部蕴含了波兰斯基无数心血的电影甫一面世即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

  从金棕榈、金凯撒、金球奖,到那尊被普遍视作对于波兰斯基而言已经完全无望的小金人,业界用自己的方式欢呼这位法国导演充满争议性的回归。

  胜诉的代价:当众细数龌龊行径

  集争议和成就于一身的波兰斯基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官司。

  在判决结果宣布后,他对媒体说:“整个事情已经无声地远去,同时,也令人心力交瘁。我对今天陪审团做出的判决感到欣慰。”

  “三年来,我的生命就像被中止了一样。在这三年里,我不得不再次体验1969年8月那些恐怖的事情——我的发妻、我还未出世的儿子、我的亲朋好友们被凶手逐一杀害。”波兰斯基补充道,“许多关于我的不实传言被印成白纸黑字。尽管我对大多数流言置之不理,但2002年7月号的《名利场》令我忍无可忍。”

  《名利场》发行人肯德·纳斯特必须在两周之内支付17.5万英镑的诉讼费,并有可能面临高达100万英镑的巨额处罚。

  看起来,在法律层面上,罗曼·波兰斯基确实是胜利了。但是,实际情况呢?

  “有勇无谋”,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评价波兰斯基将《名利场》告上法庭的行为。波兰斯基虽然获得了5万英镑的赔偿,但他不得不在公众面前谈论自己那些龌龊行径的每一个细节:他不但逃避了审判,还进行了数不清的“随意性行为”——有时候甚至是同时和多名女性交欢,这其中还包括一名15岁的少女。在庭审过程中,他更坦诚自己经常对妻子莎伦·塔特有不忠的行为。

  《名利场》的辩护律师舒尔兹认为波兰斯基已经颜面丢尽。即便陪审团判定《名利场》的文章构成了诽谤,他们也拒绝支付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赔偿:“我们倒是很乐意提供一张影院门票,或者‘欧洲之星’高速列车的车票。这样的话,波兰斯基先生就会亲自在我们的面前了。”

  在丢光了面子之后,波兰斯基还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了《名利场》当年的那篇文章。在首度发表的时候,几乎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这样一条缺乏新意的花边消息。但是现在,它却在三年之后重新成为了七嘴八舌的谈资。

  当今美国社会,在司法体制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市井小报。而后者对读者的影响和说服力,往往远大于头戴假发、高高在上的法官。

  就像许许多多曾经站在诽谤案件原告席的明星那样,罗曼·波兰斯基在走出法庭之后,还必须等待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无数博客、播客、专栏作家的评判。而且在多数时候,这些人的观点,和陪审团的判决大相径庭。

评论星光无限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