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正文

马可·穆勒:为中国电影发烧 让中国人心感温暖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8:54 时代人物周报

  碧浪、白沙、阳光充裕,夏末的意大利丽都岛依旧精神抖擞,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新浪之夜”活动在这里举行。人群中,一个须发花白的意大利男人满面笑容,突然,他上前一步在83岁的中国女演员韦伟面前单膝下跪,左手前伸做致意状,右手持杯向老人敬酒。

  这一意外举动,令在场的中国影人颇为惊讶,也让镜头之外的所有中国人心感温暖。

  这个“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意大利可爱老头儿”就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作为国际电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中国有着长达30年的缘分。就此种下的中国电影情结,指引穆勒走上了电影的大道,也打开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门。他是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罗马人在沈阳

  马可·穆勒1953年6月7日出生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结识中国电影之前,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穆勒读过意中友好协会的夜校,与大多数欧洲青年接触中国电影从香港功夫片开始不一样,他最早看的中国电影是《地道战》和《地雷战》。

  1974年,21岁的穆勒来到中国,希望在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研究人类学,却被中国社科院告知这个学科已经终止。最后,他辗转去了沈阳,在辽宁大学研究“群众文艺”。“我大概是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穆勒至今为此自豪,他像中国学生一样,习惯把母校简称为“辽大”。

  “文革”时期的学校大多处于半停滞状态,穆勒用于消遣时间的方式,常常是看电影。“你能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意大利小伙子骑着28大自行车,穿梭在中国沈阳的各大电影院之间,乐此不疲的样子吗?”穆勒至今仍能清晰回忆出当时的情形。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像样的电影,除了“当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电影”外,他看到的大多是样板戏电影,“我现在还会唱《红灯记》呢!”惟一让穆勒郁闷的是,“那时候很多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演员和导演的名字,有时候就写'集体'两个字,意思是'集体导演'。结果看到喜欢的片子,就不知道导演是谁,还导过什么电影。”当时他对电影《春苗》(谢晋1975年作品)印象深刻,却根本不知道谢晋是谁。

  1977年穆勒从辽大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待了一阵,并在那里与他的法国同学杜阿梅结婚。婚后他们去了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时文革前的一些中国老电影开始重映,《神女》、《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经典老片让穆勒如获至宝,每天要看个三、四部,不过仅限于欣赏。直到他们在一个“很破的篮球场”,通过一架“很破的放映机”,看到了一部“一定是最好的电影——《红色娘子军》(谢晋成名作)”,看完片后,杜阿梅的评价是,“这个老爷子(指谢晋),啧啧。”

  从此穆勒开始研究谢晋,也开始了对中国电影30年挥之不去的热爱。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穆勒主编的《电的影子——中国电影1905-2005》被摆在新闻入口处最醒目的位置。书中除了中国百年间优秀电影作品介绍、专家影评、早期中国电影彩色海报和剧照插图外,还有穆勒专门写的一篇介绍谢晋的文章。他对媒体解释说,他认识和喜欢中国电影就是从观看谢晋导演的影片开始的。

  “中国电影,我把青春献给你!”

  直到现在,穆勒年年都来中国考察访问,并且每年要看四、五十部中国电影。关于穆勒的中国电影情结,与其有过密切合作的著名导演张元说,“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化,穆勒在中国学习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本身有感情,所以他才能了解中国电影,能够知道这种情感。”

  这段不解之缘,也成就了日后世界影坛举足轻重的马可·穆勒,“正是因为中国电影才让我觉得我应该继续把时间奉献给电影,甚至去主办大型的国际电影节。”

  1978年穆勒从中国回到意大利,开始专心研究电影,长期为欧洲的报纸和期刊写文章,策划电影丛书。翌年他在都灵独立举办了一个"电的影子"影展,搜罗了135部中国老片,中国电影第一次被大规模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其后穆勒陆续担任了几个电影节的主席,“利用职权”正式打开了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那扇门。1983年的柏沙卢电影节,他专门组织了以香港电影为主题的“亚洲电影面面观”单元。1986年,他刚上任威尼斯电影节亚洲区选片人,又成就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参加国外大型影展的影片——凌子风导演的《原野》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至此,穆勒与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国际著名影评家汤尼·雷恩,形成了中国电影文化向国际推广的强大“援助团”。其中穆勒与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惺惺相惜更传为佳话。他结识张艺谋田壮壮陈凯歌等人时,他们还在学校读书。之后每年来中国“省亲”时,穆勒都会去学校看他们,他亲眼见证了这些日后中国电影领军人物的成长。他毫不讳言当年最欣赏的是田壮壮,“他的眼光很独特,有大师级的思路。”那时候他逢人就说:“中国电影一定会重振!”

  1986年,穆勒亲手将陈凯歌的《黄土地》推荐到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该片获得电影节银豹奖后,他还代替陈凯歌上台领奖并发言。5年后,他又把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带上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宝座,该片引起关注后,入围1992年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1年起,穆勒担任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主席10年之久,期间该电影节的金豹奖先后颁给了王朔导演的《我是你爸爸》、吕乐导演的《赵先生》等一些在中国未能公映的电影。1998年他又把中国第六代导演张元的《过年回家》送上了多个世界级电影节的领奖台。

  去年,穆勒走马上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他向媒体宣称,“到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威尼斯电影节一定会想办法用最美丽的方式来祝贺。”他在今年实现了这一诺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或是中国影人制导的总共25部参赛片、参展片、参映片、短片,把62届威尼斯电影节变成了“中国节”。在电影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穆勒斥资60万欧元修复了“中国电影秘史”单元的15部中国老电影。

  身为国际电影节主席,对中国电影近乎疯狂的偏爱,使穆勒遭到了意大利媒体的诟病,不过他不在乎。从开幕电影《七剑》的英雄般亮相,到李安捧走金狮奖杯的完美落幕,穆勒沉浸在圆梦中国电影的喜悦中。什么样的快意恩仇敌得过他曾说过的,“中国电影,我把青春献给你!”许敏/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05篇。


评论明星模仿秀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