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专访(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7月27日17:46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如果在北京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演出地点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地方来开演唱会?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还是一个普通的体育馆?
罗大佑:普通的体育馆。因为唱歌就是唱歌吧,总不可能像小黑--柯受良飞越长城,我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我觉得以现代这种规模的方式来唱歌的话,现场的声音要合乎音响的要求,在长城上面唱歌,它当然很雄伟,像个英雄,像个好汉,声音假如不符合音乐的原则的话,那还是不要考虑吧。
记:1988年的时候有《爱人同志》,1994年有《恋曲2000》,现在6年过去了,什么时候会出新的专辑?
罗:今年会出,过去几年没有出专辑的原因,我觉得是自己找不到那个平台,对环境的感受还是不够清楚。今年我觉得已经很清楚了,包括2000年这个总结的年代,也是一个新的年代的开始,包括两岸的关系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包括人类走到目前这种电子网络沟通的模式,这已经到了成为一个具象的感受的时候。
记:大概会在什么时候?
罗:大概是在10月11月份,在年底之前就会弄出来。
记:恋曲80、90,恋曲2000,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也可以玩味其中时间的意味。可不可以问一下,1999年12月31日晚上,你在什么地方?
罗:我在船上,和李烈、苏芮在香港的一条赌船上,去唱唱歌。如果是世界末日的话,我觉得在船上也不错,挺浪漫的,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当时蛮失望的。
记:有人说《亚细亚的孤儿》、《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是反映台湾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三首歌,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呢?
罗:我觉得不能完全这样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音乐有它自己的解释方式。创作人当然希望自己的音乐受到高度的评价或者是高度的尊重,对一个真正尊重创作的创作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等他完全停止创作以后再来评价,那个创作意义才真实。
记:如果现在让你就台湾来写一首歌,想表达的是什么?
罗:这个非常复杂、非常不容易。尽管也有了一些非常具象的东西,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台湾发生了很大变化,好像民族个性起了很大改变,其实我这张新专辑的最大挑战,就是在音乐中印证这种新的个性。我不敢讲先见之明,但是我感觉台湾人是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个人觉得不好的居多,能不能在音乐中反映出来我不是很清楚,这要等音乐做出来以后才能明白。
记:现在,唱片业越来越强调娱乐,强调市场定位,你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你觉得在台湾、香港会不会再出现一个罗大佑?
罗:我觉得娱乐和市场定位这种东西一定会有,因为不管你怎么弄,这毕竟是一种流行文化。不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那么强调文化个性和它的严肃面。娱乐性升高,市场定位升高,人文本质是不是保持不变,或者成比例升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已经二十多年的创作人来讲,不能完全把自己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前你怎么创作,现在你怎么创作,有一种本质在里面,这种人文本质还是很重要。
记:唱片业发展很快,大公司之间相互兼并的现象也很多,你觉得这对歌手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罗:它对歌手的影响就是合约的影响、报酬的影响。不一样的公司,市场宣传和制作品质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办法影响一个执著的作曲人的作曲路线。
记:你一直希望通过音乐对整个华人世界,大陆、台湾、香港,包括海外移民,进行全面的表达,乐评人张培仁先生说:你心里有非常大的渴望,要影响更多人,包容这个时代的历史痕迹,这样的野心是不是大了点?是否有过力不从心的感觉呢?
罗:其实,一向就是力不从心。因为音乐能做到的东西毕竟太少。音乐毕竟是在精神领域的一种工作,做音乐有点像做思想工作,是情绪和感情,尤其是对没有歌词的音乐,力不从心是一定的,作为一个作曲家,你一定要接受这种力不从心的现实。但假如在人类的情感,比如对爱情的情感,对土地的情感,对亲情的情感,对民族的情感,你可以提供一个空间出来,在这里面活着的人生存多了某种意义的话,这种力不从心是值得的,你应该力不从心,但是还要继续努力。
记:1988年的时候,你出版过《昨日遗书》,也在报纸上写过专栏,以后是否会通过文字表达看法呢?
罗:我想有可能。但是我想可能把文字转化成网站的形式,因为终端器的阅读慢慢变成习惯。
记:你说过作品音乐性和生理反应现象,不知道你现在如果唱《童年》和《光阴的故事》这样的歌,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生理反应?
罗:对我自己来讲,时间流过那么久以后,自己回到1982年甚至是70年代,回过去看那个时候的罗大佑对青春的反省也好,感叹也好,这都会有。但是很多歌在写的时候它的形态都已经定了,现在会写出一些新的东西,我想现在的生理反应可能会包括一种像电子脉搏那样的东西,节奏感更强,就希望21世纪还找到沟通方式,就像我们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找到那种摇滚的鼓声、金属和电吉他的那种沟通方式一样。
记:你在台湾、纽约和香港都居住过,如今你在哪个地方逗留的时间更长,对哪里更有感情呢?
罗:这个很难讲。我觉得到了这种年纪,没办法把感情进行比较,就好像要比较你对父亲和母亲哪个更有感情一样。对一个地方,可能离开了以后你为它做的事情会更多。这就是我去了纽约以后,会写《海上花》这样很中国味道的东西。
记: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去了月球,只许带几张唱片供自己听,你会选择哪几张?
罗:好问题。因为如果只能带几张唱片的话,这个选择很有限,它要能听的久,你不会有遗憾,我带的反而会是简单的东西,我会带巴赫平均律钢琴曲,巴赫的空间非常大。莫扎特一定要有,他的第41交响曲,我希望能多带点儿,放到一张两张DVD里面。还有,福斯特的民歌,大概会选个10首。我们到了这个年纪,越简单的东西越好。
记:肯定不会带自己的歌?
罗:我自己的歌都在脑筋里,想想就都有了。
记:如果再带一本书呢?
罗:这是一本非常奇怪的书,《麦田捕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有一种很特殊的人生经历的感觉。
记:去年,张艾嘉导演了电影《心动》,你看过吗?
罗:我真的还没有看。我不敢跟她讲我没看过。我旁边有很多朋友都看过,他们都觉得非常好,我会找时间好好看看这个电影。其实这是一部很通俗的电影,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这部电影,感情的表达在流行艺术中,不管是流行歌还是电影,都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生命中一些简单的元素把它放在一起,并没有让时间证明我们已经老了。
记:这些年走过来,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罗:有一点,我这个人太懒,应该可以更努力一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你把音乐看成一种时间的艺术的话,浪费时间、虚度光阴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也在吸收养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虚度光阴,但是我们的生命也需要更大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