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辟谣”是历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甚至成为某些剧组的“必修课”,近年来,每逢报章网络上出现“小道消息”,总有耐不住性子的“剧组有关人士”以辟谣的姿态出来干预,在众人的推波助澜下,“口水大战”每年都要热闹一番。然而日前从消息灵通人士口中获知,2002年春节晚会剧组今番进行了改革——对外界报道一概采取缄默政策,不再忙着辟谣,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举措。
“小道消息”准不准
春节晚会报道是岁末年初报刊网络文娱版面的一道“招牌菜”,缺了它,版面无疑少了许多吸引力。然而,媒体的爆料,却总是一厢情愿,春节晚会剧组为了保留晚会的新鲜感,每年都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于是,在无法指望“官方消息”的前提下,敬业的记者便主动出击,“猫捉老鼠”“老鼠戏猫”的游戏一次次上演,“小道消息”也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有关春节晚会的“小道消息”到底准不准呢?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年春节晚会“小道消息”大都分为三类:一类是某些“路子野”的记者或者独立撰稿人采取种种手段“卧底”剧组或者从相关演员处探得的独家消息,这种消息往往很可靠,也经得起验证,比如在报界名气甚响的笔名鲁客的邓鲁平,就几乎“垄断”了近5年来春节晚会的报道,由于他有着独特的消息来源以及与众多演员的良好关系,每年的春节晚会重大消息几乎都出自他手,连晚会彩排节目单也数他报的早;第二类是一些锲而不舍、异常敬业的外埠媒体记者,由于机缘巧合,从某些知情人士口中获得了一些口信或材料,但由于消息源的局限性,有些消息可能拿不大准——这倒怨不得他们,因为节目的变动具有不可知性,连导演都拿不大准的东西,又如何强求做动态报道的记者先知先觉?第三类则纯属捕风捉影甚至是“捏”风“造”影,是有些记者闭门造车的“大胆想象”,这类消息往往耸人听闻,引起剧组和演员的极大反感,而且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败坏了其他记者和撰稿人的名声。
“口水大战”好热闹
有了“小道消息”,便为“口水大战”埋下了伏笔,一个屡演不衰的有趣现象是,每次“小道消息”一出笼,总有“捡漏儿”的记者逆向思维进行求证,不管“有关人士”说什么,一概圣旨般恭录下来,吹毛求疵、断章取义地玩起了“反新闻”。尤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惯于将抄袭进行到底在业界有着不良口碑的娱记,也忽然义正词严地加入了这一行列,然而,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不屑的口气将别人的报道都划归“小道消息”之外,他(她)又往往拿不出真正的干货来,于是自觉当上了“剧组有关人士”的传声筒,大声地对所有一切说“不”——殊不知,他(她)已经成了“有关人士”放烟幕弹的一件小道具,而且,这类“辟谣”往往除了废话还是废话,“不到晚会直播时定不下来”——谁不知道啊?还用说吗?
不辟谣的背后
春节晚会剧组“有关人士”的辟谣游戏玩了多年之后,如今终于寿终正寝了。也许是因为剧组人士发现,这一幼稚举动除了激起媒体更大的兴奋度之外,没有任何建设性。与其像个外交发言人似的耍弄“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或者为了弥补消息走漏的损失而昧心地一概说“不”,不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晚会节目创作上,让事实来说话,让节目来说话——2002年春节晚会剧组有关人士的“觉醒”,可以说是比较明智的,“辟谣”的终结,将给“口水大战”釜底抽薪,一些惟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以及不知羞的文抄公,大约也会觉得少了许多趣味。(文/陈静)
作者声明:文稿著作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清醒看世界 评2001年十大新闻赢掌上电脑MP3大奖
新增诺基亚数百首手机铃声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