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文(右)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两只小狗,梦见骨头,汪汪汪汪,咬了一宿;咬了一宿,狗毛两口,汪汪汪汪,没有骨头……”
今天,我们就请来了电影《秦颂》的导演周晓文。
他的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要算电影《二嫫》了。影片讲述的是,山里女人二嫫,她的
丈夫是个下台的村长,整天病歪歪的,床上和地里都不大行,一家的担子全靠二嫫挑着。他们的独生儿子虎子老去邻居家看电视,老被轰出来,二嫫堵气要给儿子买一个比邻居家大的电视。她就每天拼死拼活地做麻花面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卖。邻居瞎子经常帮助二嫫,他介绍二嫫到一家在县城的饭店做麻花面,还经常偷偷地夹在工资里给二嫫钱。二嫫偶然中知道卖血可以挣钱,就时不时的去卖血,而且,还经常去看商店里那台全县最大的电视……过年了,二嫫终于买回了那台全县城最大的电视,村民们纷纷涌进她家看电视,她的丈夫老村长感到很是风光,二嫫却因劳累和贫血不能下炕,她靠在自己的血汗所得买了电视机,而坐在电视机前的她愣愣的,不知在想些什么……《二嫫》的故事呈现了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及人;这并非一个传统封闭的乡土中国遭遇“现代化”的故事,故事中二嫫执拗地要买的电视机,是现代文明进入传统中国生存的开端,这只是那一段极其漫长的历史遭遇“现代”的一个插曲罢了。
导演周晓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寓言故事。而这个在剧中发生在河北农村的故事和我们今天的嘉宾周晓文导演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呢?还真的有呢,你看,影片中的河北方言就是周晓文的第二故乡的语言。
原来,周晓文曾经在河北当一名通讯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晓文和一大帮北京小伙子下到河北当兵。因为都是北京去的,所以,别人也就很顺其自然地叫他们“北京兵”,自然,这帮“北京兵”也就玩在一起了。
通讯兵的生活我们不太熟悉,是不是就像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里表现的那样呢?可是,据来到我们现场的周晓文当年的战友说,“几乎完全不是”。
那时候的士兵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部队实在农村,所以,城市去的新兵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干农活”,原来在城里一点都不会做这些活,在粗粗的学了之后,大家就开始插秧比赛了。农田里干活可不比城里养花养草那么舒服,插秧的时候,脚上全被蚊虫叮得红一块紫一块的,而且,脚一直踩在水里,好多人都泡出“湿气”了。这个还不算,当时,部队里还教育大家,要“苦中作乐”,要“咬紧牙关”,还要“展开劳动竞赛”。
老战友朱少军有一句“名言”——“一年没见着鸡蛋了”。他们那时候的伙食标准是4毛6分,一个礼拜有两顿肉,说是肉,其实也就是可怜的一点而肉腥味而已。
可别以为通讯兵就是干技术活的,挖电缆沟的活儿也是要自己去做的。当时,先是一人挖10米,可是,有时候为了赶工程,每个人的工作量其实都不止10米这么多的。
我们的嘉宾周晓文导演,那时候在部队里可是个优秀通讯兵呢,据说,他的业务非常出色,常常是能够准确并且迅速的完成任务,无线报话、抄报、发报等工作,周晓文都是一把好手。
当兵那会儿,大伙儿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所有,现在还有老战友回忆说,周小文当年在部队的时候,篮球打得很好。他们这帮“北京兵” 不仅是部队里的新鲜力量,而且都还有些叛逆。说是,偷开汽车、拿着枪就出去照相、窃书等事情他们都干过。今天,来到我们现场得一位老战友还清楚得记得,周晓文窃得的书是《摄影艺术》,是不是为后来考上电影学院种下了“因缘”呢?
据说,周晓文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他当时就学说宣化话,简直就是惟妙惟肖。
他们一伙老战友还无限怀念起当年他们共同的“初恋”——一个漂亮的军区女护士。但是,部队里面,战士是被禁止谈恋爱的,所以,就有人悄悄给这位漂亮的女护士写了情书,可是,情书并没有送到这位当年的女护士手上,而是被收藏了下来。
突然,来到我们现场的一位周晓文的战友说,他现在可以在现场接通这位大家共同的“初恋情人”的电话。周晓文一下子愣住了……
到底周晓文有没有跟这位当年的漂亮女护士通上电话?大家还想更详细的知道这段“初恋”的故事吗?周晓文和他的老战友还有什么很值得去回忆的往事?他们在结识三十年的时候还有一次重回过军营,大家有什么感慨呢?……欢迎收看我们的《老同学大联欢》,精彩不要错过!
《老同学大联欢》首播:北京电视台—2,12月13日周六:16:43
重播:北京电视台—2,12月16日周二:23:32
12月17日周三:09:00
12月18日周四:1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