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根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开花调王—石占明
女子呼麦
王惠萍
张华
眼下,清逸 ·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的序幕已在北京悄然拉开,来自全国几十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手们各个信誓旦旦。赛前,本报记者在大赛组委会的帮助下有机会采访到了他们中的部分歌手,他们中有人情实可感,有人风尘表物,也有的人憨态可鞠。总之,这次采访给记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让生命在这里闪亮
纯朴的——刀郎木卡姆
“热合木·卡德尔”和“玉素因·耶合亚”
热合木·卡德尔是一个愿意把全部精力和爱都献给刀郎木卡姆和刀郎舞蹈的人,他今年已有63岁,从6岁开始唱刀郎木卡姆,是第三代传人。玉素因·耶合亚今年62岁,在本次大赛的参赛曲目中担任领唱,他也是刀郎木卡姆的第三代传人,他们平日里已做农工为生。
热合木·卡德尔1943年出生在麦盖提县佳麦乡库特克勒克村,1958年参加乡里的业余艺术队,第二年进入县文工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热合木·卡德尔告诉记者,对木卡姆和舞蹈的兴趣应该更早些,大概六岁左右。1993年在“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上,他创作的刀郎舞蹈获得了指挥奖。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木卡姆艺人,而且在当地还是一位很有名刀郎舞蹈家和歌舞创作家。他创作的20几个节目都受到过喀什地区的嘉奖,《我高兴地去麦西来甫》《花园故乡》《可爱的情人》等歌曲曾经被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谈及自己的家庭状况和这次参赛的感受,热合木·卡德尔说:我有四个孩子,两个在乌鲁木齐工作,两个在家里。妻子很体贴,来前给自己准备好了所有要带的东西。其实,我们表演的节目是我们祖辈们传下来的,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习惯了,所以一点也不感觉紧张。倒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族和民间艺术文化,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玉素因·耶合亚1938年出生在麦盖提县羊塔格乡可亚克利克吾义村一个农民家庭,不到15岁就开始和比自己大几十岁的木卡姆老艺人同台演唱。他演唱的刀郎木卡姆的风格特点是曲调准确无误,声音粗犷而响亮。1983年曾到北京为电影《乡村的爱情》演唱木卡姆。
新疆麦盖提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祖农司拉木局长是热合木·卡德尔等一行人的带队与负责人,顺便说一句,如果没有他在一旁翻译,采访工作会很难进行,因为他们基本不会讲普通话,因此有关刀郎木卡姆的一些背景、渊源的交待便落到了他的头上。
祖农司拉木局长告诉记者,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挖掘、整理、研究维吾尔刀郎木卡姆同研究维吾尔其他木卡姆一样具有重要意义。据他们的负责人拉木局长介绍,刀郎木卡姆这种演唱形式,是维吾尔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它现今只保存在刀郎维吾尔人生活的地区,它的曲调、旋律没有受到其他木卡姆或其他地方音乐的影响,因此还保留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它代表古老的维吾尔木卡姆。刀郎人主要散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义麦盖提县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周围的巴楚、莎车、叶城、岳普湖等县与麦盖提县相接壤的乡村。刀郎木卡姆是刀郎维吾尔人的心声,是充分表达哀与乐、爱与恨和美好理想的旋律的喷泉,是集歌舞音乐合格中有趣活动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刀郎木卡姆曲调古老,原始的乡村生活气息比较浓郁,舞蹈特点是优美、豪放、稳重,是古老维吾尔木卡姆——麦戏来甫的摇篮之一。
刀郎木卡姆的唱词主要由维吾尔民谣组成,每一个木卡姆和乐曲都没有固定和规范的唱词,歌词和情绪的变化都是随演唱者的情绪变化而改变的。拉木局长说,刀郎舞在当地的普及程度相当普遍,一点不夸张地说从7岁儿童到70岁老人都会跳,像这样的场面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政府部门为奖励他们在艺术方面的贡献,对12名有代表性的艺术人才解决户口问题,他们以前虽然是农民,但现在已被转为城镇户口,一样享受城镇居民的生活待遇。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刀郎木卡姆这种艺术形式,当地政府还成立了刀郎木卡姆艺术研究中心。
即兴的《作依作》与情歌王子陈玉娘、山喜鹊车格
哈尼族歌手陈玉娘,是红河县阿扎河乡村民,今年43岁,他告诉记者他们参赛节目是《作依作》多声部合唱,共10人演唱。这种演唱形式的特点是人数不限,少则三五人、多则三五十人甚至几百人,再就是演唱时可即兴发挥。
陈玉娘为了培养下一代,为了不使民歌失传,他亲自教授自己的女儿演唱,他自己也到外面去学习和深造。由于他不断的努力,歌艺有了很大长进。改革开放以后,他用自己的行动发起和组织本地的民间艺人和青年人在家乡等地教唱情歌、山歌和舞蹈等。从此,他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并称赞他为“传承哈尼族文化的人”和“情歌王子”。
有“山喜鹊”称号的女歌手车格,今年39岁。她从小喜欢情歌、山歌,15岁的时候就可以和大哥哥们对唱了。
对于这次大赛,她说她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激动过,她会一如既往地唱自己家乡的民歌,让全国人民知道,哈尼族的民歌最动听。
在介绍完两位哈尼族歌手陈习娘和车格之后,还有一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哈尼族、彝族音乐学家,云南红河文化馆副馆长吴志明先生。一来是他获知央视民歌大赛的信息以后,为寻找歌手步行千里走遍大小村寨,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骑摩托车从县城出发,到山脚下在丢下摩托车徒步上山,上到海拔2300多米高的地方,然后再转到别的地方,经常是为找到一个歌手要把一整天的时间用在走路上。二来是这些歌手也需要有一个像他这样能勉强讲一点普通话,同时也能代表一级组织的“带队”人。他说他带来的歌手基本生活在红河南岸,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他自己所以这样做也不过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尼族文化和哈尼族民歌。他说他今天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不要报酬的。
82岁歌王柴根和陕西《摇三摆》
82岁歌王柴根老人,是陕西省府谷县城内村人,是陕西《摇三摆》的开创者,我们之间同样存在交流困难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了与他同住一个楼层的青年歌手王永茂作翻译。
说起参赛曲目《摇三摆》,柴根老人特别认真地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创作它时的情形。他说那是10几岁的时候一个人赶着毛驴去内蒙古赶集,路上累的时候就唱上两嗓子,到了内蒙古以后他发现那里的女孩子很漂亮,特别是女孩子们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样子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就随即哼唱出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这首《摇三摆》。
据说柴根老人没有上过学,但他一直很勤奋,除创作了《摇三摆》以外,还创作了有自己风格的《对花儿》《偷南瓜》《四大对》等等。他回忆说30年前东方歌舞团的创作人员采访过他,还录了音,他清楚地记得,他给他们唱了两天一夜。前些年来自四面八方采访他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记者问柴根老人以什么为生计,他的回答叫人有些吃惊,他说居然靠接受采访。我想他指的“采访”,多数为一些专业人士的采风。靠唱歌挣钱也是他目前的生存方式之一,据说一年可挣到3000多块钱。
普米族“三高”共唱千年《酒歌》
曹新华、和英贤、杨国梁是来自云南普米族的三名男高音,他们参赛的曲目是普米族的《酒歌》,据他们介绍,普米族尽管人口少,但有着很丰富的歌曲和美好传统,比如喝酒时就唱酒歌,喝茶时唱茶歌,劳动时就唱劳作歌。他们希望这首《酒歌》能够给全国的电视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新华告诉记者,普米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历史非常悠久,《酒歌》在民间已流传了很久,相传在2000多年前,白狼王的王子在汉王朝的皇宫里唱过一首歌,叫《白狼歌》。2000多年后我们用汉语的同音注音对它进行了翻唱。它的大体意思是: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团结,我们兄弟民族不要四分五裂……。曹新华说:今天我们三弟兄能来到北京唱这首《酒歌》,可以说是圆我们祖先的梦,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家强盛了,民族团结了,边疆稳定了,西部开发了。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的党和政府都在投入都在发展,我们都在共同奔小康。总之,我们很高兴来北京参加比赛,而且要唱好这首《酒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