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在原著小说、革命样板戏和电影版本分别给了几代人巨大影响后,电视剧《林海雪原》在北京播出后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观众说杨子荣洋味十足,也有媒体说革命表现力度不够,还有细心的观众指出了电视剧中的一些错误。比起当初拍摄时投入的豪情,该剧导演李文歧在看到北京观众目前的反馈后是怎么想的呢?
电视剧反对高大全
“样板戏突出的是杨子荣,但电视剧突出的是小分队整个群体。”李文歧表示,“样板戏以‘高大全’的手法树立了英雄的形象,但可信程度却不见得够。所以在电视剧里我们去掉了脸谱化和概念化,希望观众把对英雄的仰视和对土匪的俯视都恢复到平视上来,这样在交流时才是平等的。”李文歧认为30岁以上的人会比较喜欢《林海雪原》,因为他们在看的时候并不单是站在欣赏的角度,而是有自己感情的投入。“我会从他们那里听到更多的反面意见,但我觉得他们是真的懂。在我有意识地在扳正以往认识上的误区、将经典人物进行平实化处理时,必然会带来风险和压力。为此我心里早有准备迎接批评,甚至是骂声。”
我不能评价东北演员
对于演员,李文歧表示:“首先我不同意‘正面人物不如配角演得好’的说法。王洛勇、于洋、童瑶等一些小分队的主演东北味不浓,是因为当时剿匪的战士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本身在语言、习惯上就不是很‘东北’。”对于戏中东北籍演员的表演,李文歧让人惊讶地表示:“我可以评价王洛勇、童瑶,但是我不能评价程煜、杜雨露、马绍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在东北大地上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可以随便和剧中任何一个人物对上号,他们对人物的把握甚至会超过我。我们都对东北这片土地有种心甘情愿的奴隶似的责任感。共同对东北的热爱让我不能对他们进行评价。”
对历史口误严肃检讨
观众对《林海雪原》提出的一些搞不懂的问题,李文歧说这可能源自地域文化的差别,可以再作讨论。但对于日前本报报道的关于错把“八.一五光复”说成“九.一八光复”的问题,李文歧郑重表示他要对此向观众检讨。“这个问题要严肃对待。问题主要责任在我,我应该严肃地把好这一关。我对东北土地的热爱让我很注重它的历史,当时拍戏的时候我刚拍完《东北大剿匪》,对‘八.一五’、‘九.一八’熟得不得了。没想到拍《林海雪原》的时候却来了个‘灯下黑’。当时在给一位西安的老军人看片时,他就提出我们这里有个口误,在第六集第三十几分钟的时候。结果我们找了几轮都没找到他说的问题。疏忽就疏忽在以为老人年纪大,记错了。而且后期配字幕和复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剧组了,就再没查出来。北京观众真是很认真、很负责,我对此非常感动。作为导演我应该承担责任,我向观众作检讨!”(刘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