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沙碧红”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是1997年,其时,她以留学体悟为由头撰述的30万字长篇小说《无家可归》被摆上三联书店的畅销书架。留学生写留学生活,此类作品早已遍地开花,而《无家可归》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呈现出浓厚的终极色彩和悲剧感,让我心有所动。
这些年,无论是写作,还是作为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的总导演和“讲述”栏
目的主持人,“女性视角”和“关怀意识”成为沙碧红的标识。在拍摄的600多部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中,《几代女人一个梦》获中国电视政府奖一等奖,《春华秋实》获CCTV优秀节目特别奖,去年她执导的《舞》在德国汉堡获得了“国际传媒奖”。2000年,沙碧红和妹妹沙碧芳为拍摄“打拐”纪实电视片,冒着生命危险随警作战,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时八个月之久,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拍下了3万多分钟的素材,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反映“打拐”的纪实性文字。经过3年的沉淀和思考,她们继十一集纪实片《人间关爱》之后,又创作完成了电视剧《我不是羔羊》。除了故事曲折、人物命运起伏跌宕外,关怀精神和对拐卖犯罪的历史根源进行的深刻剖析,应该是《我不是羔羊》这部电视剧最见价值处。
尤其是纪实专题片《人间有爱———一个女记者对中国打拐的追踪》和电视剧《我不是羔羊》的拍摄,基本改变了沙碧红的生活常轨。
采访中发现,走出机房的沙碧红,依旧无法摆脱“打拐”二字。4年来,沙碧红与中国许多省份的公安干警成了朋友,也与更多的被解救的被拐女性成为朋友。事实上,沙碧红、沙碧芳的手机已经成为民间的“打拐专线”,手机月话费经常高达四五千元。就在我们谈话间,沙碧红还接听了一个叫“张涛(音似)”的被解救女孩的电话。“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但我还是经常会梦见她们,梦见她们无家可归。”她说。对绝大多数被拐女性来说,最恐怖的不是“被拐”,而是被社会和家人抛弃。如何援手以助,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沙碧红选择了文字和图像。“我知道,一部电视剧、一本书,不能改变什么,但我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人生写照,在那些经历了人生坎坷的少女心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无知和绝望是这些女性被拐和被拐后的主要状态。许多人之所以被拐,就是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判断和防范意识,被拐后,甚至不知道可以拨打110求救,一旦被拐精神就彻底垮了。为此,沙碧红内心产生许多设想,比如建立被拐女性精神康复中心,加强妇女防卫教育,帮助她们获得知识,等等。她和她的家人现在每个月就在资助近20个女童上学。“可是我们的能力太有限了,希望更多的比我有力量的人能够为他们做点事。”
因为懂得和慈悲,才有侠骨柔肠。走出文字和图像的沙碧红,尽管疲惫写满了脸,依然掩饰不住地散发着优美。(本报记者刘琼)
原载于《人民日报》2004年03月17日第九版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