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啼笑因缘》三新二异 不求最真但求最美(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4月25日07:55 北京青年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记者报道 连同续集,张恨水《啼笑因缘》原著总共32回,20多万字。正在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啼笑因缘》变成了38集,按每集两万字的平均容量来计算,剧本字数超过了70万。因此,增添内容已经成为必须,根据记者的归纳,电视剧版中主要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新二异。

  剧情三新:悬疑前置、结尾写实、增加冲突

“韩式美女”中国制造 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图片铃声随心换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新在开头。小说《啼笑因缘》的开头,江南富家子弟樊家树进京复习考大学,期间索要过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招生简章,一次去北京天桥游玩,认识了卖艺的侠士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再后来偶遇天桥鼓书女艺人沈凤喜,一见钟情,倾心相爱。而电视剧开头,樊家树已经一心想考入北平城内的著名医科大学,从而想悬壶济世。而樊家树和关寿峰、关秀姑认识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樊家树到北京当天,和前来接站的表侄陶屹如在归家途中机警地救下了刺杀军阀刘德柱未遂而负伤的江湖女子关秀姑,从此相识。

  新在结尾。小说《啼笑因缘》是一个开放式结尾,樊家树和何丽娜的感情还比较含蓄,“那屋里的灯光,将一双人影,便照着印在紫幔上。窗外天上那一轮寒月,冷清清的,孤单单的,在这样冰天雪地中,照到这样春飘荡漾的屋子,有这风光旖旎的双影,也未免含着羡慕的微笑哩。”但是由于小说一路狂热,舆论和读者逼着张恨水违背了“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的诺言,于1933年写出续集十回。在这十回中,张恨水不只把何丽娜许配给樊家树,更是出于激情,把关寿峰、关秀姑父女推向东北抗日战场,让侠士父女“血洒边关”,而且沈凤喜最后死去。和小说相比,从剧情上看,央视版加入张恨水后来写的十回续集的内容,电视剧在结尾上做了很大的变动:沈凤喜的病情有了好转,樊家树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医生,何丽娜和军阀刘德柱手下的旅长沈国英最终走到了一起。

  新在中间。电视剧的第12集到第15集,写的是樊家树所坐的火车被一群土匪盯上,将他与同车的一批外国记者绑架了去。在关寿峰的帮助下,他们得以平安解救。和小说相比,这完全是新增的情节。

  性格二异:凤喜变纯,家树变直

  沈凤喜变纯了。增强沈凤喜和樊家树的坚贞与对恶势力的抗争是电视剧的一个大变化,与此相对应,沈凤喜变纯了。小说《啼笑因缘》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唱大鼓的高翠兰被一个姓田的旅长抢走了。同仁们义愤填膺,直说军阀太强横。张恨水却认为:如果高翠兰非常不愿意,那个田旅长何至于就下这一手。一定是田旅长有让高翠兰满足的地方。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张恨水的判断。于是,在小说中,军阀刘德柱看中沈凤喜,逼她为妾,沈凤喜在威吓利诱下屈从。樊家树在江湖侠士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协助下试图营救,不料沈凤喜迷恋刘将军的钱财,导致营救不果。而电视剧中,沈凤喜变得纯洁了很多,沈凤喜的扮演者袁立告诉记者,“结婚的时候,沈凤喜一点都不高兴。”

  樊家树变直了。在小说当中,樊家树的性格在豪爽中还有几分从外地刚到北京的羞涩,从表哥家里去天桥玩,心里还十分害怕表哥家人知道,想出各种办法来搪塞,而在电视剧中,樊家树已经变得十分外露,电视剧第二集当着表哥的面,樊家树就直接说要到外面去玩,去看沈凤喜去了。至于原著中樊家树在沈凤喜家中徘徊、想进又不敢进等精彩描写,在电视剧中已经不再有。

  主创回应:不要切合实际,但求“美的享受”

  沈凤喜的扮演者袁立告诉记者,原著中沈凤喜有谄媚的一面,有很多不美的东西,“但不美的东西、不纯粹的东西,我不想把它表现出来,因为小人物也是英雄。”之所以这样,袁立解释,电视和电影应该给观众美的享受,因此要表现沈凤喜和樊家树之间至善至美的爱情,而且袁立认为张恨水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其中肯定有不少情绪化的东西,有在今天看来需要抛弃的东西。

  剧本中表现的是樊家树变直了,而扮演者胡兵却告诉记者,他在努力把樊家树的内秀部分,遇到困难能够独当一面的特点表现出来,还有因为樊家树是南方人,是杭州人,因此讲话的声调和态度,应该是很弱的、很平和的,在生活中他会说:“麻烦你可不可以把那个东西给我拿一下,哦,谢谢你。”对于电视剧中情节的改编,胡兵感觉特别好,和原著基本上很相像,但形式上要比原著强很多,“在书里形容词可以写很多,但在表演时形容词是表现不出来的,需要改编,我演过许多改编的剧,这次让我感觉是最舒服的。”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编剧张林楠详细地讲述了其中变化的缘由。关于开头的变化,她说,电视剧《啼笑因缘》本身应该算做是一部商业剧,矛盾冲突放在前面吸引观众是惯常的规律,排除感情戏,关寿峰在原著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因此将他提前,至于设计樊家树救关秀姑,就是想让观众明白他们是处在同一阵营的。

  结局如此大的变化是否担心观众接受不了呢?张林楠表示应该不会,“按照电视剧人物感情的发展,这样的结尾顺理成章。”此外,之所以要让沈凤喜活着,她解释,“张恨水的感情比较悲,虽然那样做比较切合实际,但我觉得人经过一番苦难之后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给观众以希望。”作者:刘江华

  为什么要在中间增加一个火车大劫案呢?张林楠透露,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的真实故事,“它和小说反映的年代很接近,当然从这么薄的一部小说改编成38集电视剧肯定要增加东西,我们这样做说实话也有把电视剧抻长的意思。”

  对于沈凤喜和樊家树两个主要人物性格上的变化,张林楠解释,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女孩子因为贪图富贵而结婚,但电视剧本身应该给观众展现真与善,展现人物美的一面,因此就把沈凤喜身上媚俗的部分减少了,“而且,当一个人在生存不下去的时候,面对金钱的诱惑,肯定会有所考虑。因此,沈凤喜也应该有值得原谅的地方。”至于樊家树,张林楠认为和小说、和其他人物相比,他的变化是最小的,主要体现在“原著中樊家树比较温,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电视剧则增加了他年轻鲁莽的一面。”

  观众评论:胡兵表现做作过于美化人物不可信

  《啼笑因缘》的开播引来观众的热心评论,综合看起来对胡兵的表演争议最大,认为胡兵这个角色有些做作、有些木,当然也有肯定的意见,“导演的确很有名,且小说真是太出色了,相信此电视剧应该会是一个出色作品。”可谓七嘴八舌。

  对于开头的变化,有:感觉与原著的风格差得太远,开场把几乎所有角色都凑到一起,是胡编瞎改;尤其还多加了夏雨演的陶屹如,不仅没添彩,反而添乱;原著写樊家树独自游北京城,却要加上别人,完全破坏了作者的用意。凤喜妈和沈三玄两人的戏过多、过闹,演凤喜的袁立看上去有些大。也有的观众认为,编导一味追求“真善美”,把人物身上媚俗的一面去掉,使人物完全失去了现实的可信性,成了编导手中的提线木偶。这种骗小孩的手法其实挺没意思的。

  名作改编多注水两种观点成对垒

  引申话题一

  《啼笑因缘》,20多万字小说改编成38集电视剧;《半生缘》,10多万字的小说改成30集电视剧;《日出》,三个小时的话剧改成23集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三小时话剧改成32集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三万多字小说抻成22集电视剧;《金锁记》,三万字拉成22万字电视剧……名著改编的“注水”问题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两种观点争斗不息。

  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王乃斌:不加入新元素怎么算是改编?

  王乃斌认为,从电视艺术创作上来看,既然是改编首先就应该允许“改”和“编”。“不加入新的元素怎么算得上是改编呢?要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吸引现代的读者,这样才能体现改编的意义。《林海雪原》这些也是艺术作品,本身也有编的成分,既然当年允许创作,现在自然也是可以改编的。”对于《林海雪原》中,惹来争议的杨子荣的爱情故事,王乃斌就认为,过去有些作品英雄的形象过于高大全,现在重拍的时候将他还原得人性化一点未尝不可。而新编《红色娘子军》因为以娘子军戏份为重以及要变身偶像剧的说法也使得这部剧还未拍完已经饱受争议。对此,有业内人士就认为《红色娘子军》当年就是大家的偶像,现在继续将它打造成偶像剧有何不妥?不过,王乃斌认为,改编的时候还是要把握尺度。主题和想要表现的精神不可乱改。

  《我这一辈子》编剧马军骧:增加是必须的

  马军骧在谈及增加剧中人物时曾说,首先这是电视剧的需要。原著只有三万多字,而电视剧一集就得一万字,因此必须增加内容,改编时主要是尊重原著的精神,没有办法完全尊重原著。其次,增加成三条线,如果说一网打尽各种人生状态有点夸大的话,那也希望尽可能都带上。至于剧中的京味,马军骧说这不是他特别想强调的,反而是有意要抑制的。因为这部电视剧是要面向全国观众的,要让他们感同身受。

  《日出》导演谢飞:多剪一集就多一集的钱

  “现在的电视剧注水现象严重。”就拿谢飞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日出》来举例吧,当初谢导与投资商签约的时候就签了20集,为了完成这个商业任务,他生怕拍短了,在尽了全力后还是只拍了18集,不过经过后期的剪辑就出了23集,“这也是在所难免,多剪出一集,片商就多赚一集的钱。”可是面对如此的注水现象,谢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是很少看电视剧的,假如电视剧再这样注水下去的话,它必将失去有文化的观众。”

  导演谢铁骊:四个“尊重”当坚持

  几十年前就对名著进行过成功改编的导演谢铁骊,在他导演的30多部作品中,改编和合作改编的超过一半,如《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等。对改编名著,谢铁骊一连说了四个“尊重”:一是要尊重名著的思想内涵;二要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拍《早春二月》时,夏衍同志告诉他时代背景一定要明确,哪怕是一件道具;三是尊重主要人物的塑造,对名著不能任意增删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可以;四是尊重原著艺术风格。至于改编中改编者个人风格进入问题,谢铁骊认为不能刻意,不能强加给原著。

  引申话题二 培养鼓曲演员好比饲养野生老虎

  鼓曲艺术在逆境中寻找希望

  电视剧《啼笑因缘》再次将鼓曲艺术搬上了荧屏,女主角沈凤喜作为一名鼓曲艺人的形象使得这门艺术在电视剧中有了比较充分的展现机会。但是显然许多年轻观众在这门艺术面前仍然感到陌生。20年前,电视剧《四世同堂》一首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使京韵大鼓一度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鼓曲后来逐渐淡出了普通观众的视线。为了解鼓曲行业的现状,记者采访了北京曲艺团常务副团长、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第一男京韵的种玉杰。

  全北京也就十个鼓书演员

  对于鼓曲艺术的惨淡现状,种玉杰说出的两个数字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现在北京地区专业的鼓曲从业人员数量,北京市曲艺团只有5个人,如果加上中央直属的文艺团体和部队的演出团体里的鼓曲演员,也只有10个人左右,此外业余的鼓曲爱好者的数量会多一些。种玉杰说:“这些数字是鼓曲艺术地位最真实的反映。”

  相比较北京,我国另一个曲艺重镇天津的情况要乐观得多。种玉杰说,天津的鼓曲行业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良性循环的状态。天津作为曲艺之乡,观众对于曲艺的热爱也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在曲艺受到广泛重视的环境下,天津拥有一批庞大的鼓曲演员队伍,在20岁到50岁之间的每个年龄段都有3—4名最出色的演员,在每个水平层次上的人数也有若干名,形成了人才的金字塔结构。据种玉杰介绍,最为难得的是天津有一批鼓曲演员,虽然身份不属于任何专业团体,只有“业余”的名分,但是他们以表演鼓曲为职业,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专业的水平。他们在天津的各个小剧场里演出,这批人数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也少则几十,多则上百。

  一个演员一年才演15场

  种玉杰说,鼓曲行业的现状主要是观众和演员双方流失恶性循环的结果。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文艺表演形式逐渐丰富起来,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抢占了观众的眼球,鼓曲和其他许多的传统艺术一样被冷落在一边,没有观众的关注作为动力,演员就没有了积极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传统的文艺团体陷入了半瘫痪状态,一部分演员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有的改行唱歌演戏,有的干脆下海。演员队伍的骤减和表演水平的下降加剧了观众对鼓曲的淡忘。种玉杰说近些年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又有好转的现象,但是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据种玉杰粗略地估算,去年北京这10名专业的鼓曲演员由专业团体安排的演出平均演出量在每人每年15场左右。他感慨地说:“太少了!一个鼓曲演员应该保持每年50场左右的演出才比较合适。”他非常渴望给鼓曲固定的表演时间和地点。现在北京的鼓曲表演都是在广和楼、老舍茶馆、湖广会馆这些戏楼里演出,没有形成长期的演出计划,演出时间也不固定。他说,如果能够让鼓曲定时定点地跟观众见面,影响力会大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被观众认可。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演出人员和内容的缺乏。长时间定时定点的演出需要充足的演员和段子作为支持,几个演员几个段子来回来去地演是不可能维持的。但现在不但演员数量不足,近年来演员创新的段子也很少,每年也只有几个,达不到演出的要求。所以现在还属于逐渐恢复元气阶段,希望在两三年内能够实现定时定点的演出。

  重振艺术从培养人才做起

  鼓曲艺术的振兴需要有大量的后备人才。种玉杰说,前些年鼓曲的没落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从业者自己忽视了对后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有计划地进行年轻人才的培养是重振鼓曲的必经之路。2003年,北京市曲艺团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后备人才尖子班,设立了曲艺班,联合招收了7名20—25岁的年轻人,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年的曲艺培训。像关学增、马玉萍、陆倚琴等七位著名的鼓曲表演艺术家每人招收了一名弟子,将自己的艺术传授给他们。尽管至今这批学员只进行了8个月的学习,但种玉杰已经拿“进步十分明显”来形容他们,而且最近还要举行这7个人的专场演出。种玉杰说只有不断地与观众见面才是锻炼的最好途径。

  种玉杰非常希望国家能够给曲艺多一些政策上的帮助。他把现在培养鼓曲演员比作饲养野生老虎。他说:“现在的鼓曲演员就像人工养殖的野生老虎,自己找食吃的能力不高,要是完全放出去不管,就很可能饿死了;完全把他们保护起来今后又会彻底地丧失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培养演员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给他们一定的安全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让他们面向市场,经历磨炼和挫折,学会生存。”作者:刘江华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