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一直以来,纪录片在国内的票房并不被众人看好。作为一种有着较高艺术品位的电影形式,难道它在国内真的难觅知音吗?5月20日,田壮壮首部数字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正式上映,虽然国内外的许多人士都给予该片很高评价,但真正进入影院后能否被广大观众认可,票房成绩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启示一:走艺术院线,让票房说话
本片首轮上映的城市中,只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昆明的几家顶极影院。该片在北京的精品艺术院线上映应该说是找对了地方,这种方式规模小、档期长,最先尝试的是今年年初捧得“金麒麟大奖”的《暖》。与此相似的是另一部纪录电影《布达拉宫》,也在艺术院线中放映正酣。
《德拉姆》首映当日(5月20日),票房收入将近万元,仅东方新世纪一家就接近5000元,连续三场放映的上座率全部超过四成,可谓开门见喜,截止到25日,笔者拿到的票房数据是,六天的总票房已经超过六万元,其中北京36320元,昆明19794元,广州4200元。24日,《德拉姆》还拿了东方新世纪影城的票房冠军。而原先安排北京上映该片的影院只有新世纪影城和华星国际影城,并没有首都时代影城,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之下,从24日起,《德拉姆》也开始在首都时代上映。
启示二:提高讲故事的艺术
中国的纪录片“不好看”一直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西方纪录片的表达通常比较深入,也比较复杂,它对观众是一个“考验”,而中国的纪录片则比较注重传达资讯、讲述过程,如果中国的纪录片要赢得更多观众,就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问题,特别要提高讲故事的艺术。
田壮壮在宣传卡上写道“我十分关注这个地区的生存方式、教育状况、医疗卫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资源问题,想将这个地区今天的生存状态进行拍摄记录。”
《德拉姆》有点像历史教材性质的“Discovery”,如同一部影像活教材,不可否认导演的功力使得镜头运用完全融合在高清精美影像里,但是怎么把互不相关各有故事的十一个人串联在一起是更应该突破的问题,导演的深情和拍摄时的惊险观众都有所体会,但是怎么使得纪录片展现的情节“更好看”,还是应该进一步思考。
启示三:成长起来的受众群
《德拉姆》上映以来,笔者分别走访新世纪影城和首都时代影城,虽然《德拉姆》比起前几天放映场次减少到每天只有两、三场,广告宣传牌也放到了次要位置,但不少观众还是特意等着晚场来看。
比起《后天》和《旺角黑夜》的观影人潮,《德拉姆》的观众群比较明显地拥有几个特点:一、针对性强,笔者问到的观众中均是直接奔着这部片子来的;二、以高知识阶层,学生、学者、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白领为主;三、喜欢旅游,喜欢艺术电影。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在人群嘈杂的大影厅中手机声此起彼伏、或中途来回走动影响其他观众观影的现象并没有发生。
当笔者问到部分观众对这个片子的满意度时,多数人回答“很好”,但是感觉或多或少有些“闷”,毕竟将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场考验。(张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