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汪洋中的一条船》之后,拍《小城故事》也有一点是为她设计的,希望她演得更上一层楼地发挥,其实对于一个表演来讲,一边讲话、一边加动作比较容易,完全靠表情,去学手语,演一个哑女不是那么容易,到底自己是能讲话的,所以对她来讲更投入地做。
所以她最后获得了肯定,她也很感激,接下来我们拍《原乡人》,《原乡人》是秦汉从国外回来我还是找他演,阿B钟镇涛本来很想演这个角色,结果我说你没有书卷气,没有读书人的气质,他为了这个很生我的气,但是秦汉有文人气质,所以我想《小城故事》当年拍的时候,很想选择一个没有开发的,但是当地有好山有好水,有人情,当地的民俗、人情都是很温和,很温馨,所以《小城故事》你刚才唱那两句,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所以整个《小城故事》的设想就是想拍一部很人情温暖,也有喜有悲的,像这样有人情味道,刻划、表现人性的,我们设计这么一个小城的背景,造成外来的年轻人喜欢一个当地不会讲话的女孩子,其实他是从牢监里放出来,他在牢监里练木雕,就是跟这个老师傅学的,老师傅先出狱的,出狱给他讲,你出来了以后,你到三义来找我,我教你这个手艺,你很值得培养,你将来会出师是一个好收益的雕刻家,所以他出来以后就去找他,找他以后,老师傅就收留了他,他原来的女朋友找他他都不理,他就在这儿好好学手艺,慢慢喜欢了哑巴女孩,很多人也想不通,但是人的感情发展也是很自然的。
她虽然不会讲话,他觉得她很安静,她的内心世界,他一直在研究哑巴的内心世界,所以对阿B来讲演一个角色也是对他演技的磨炼,对林凤娇来讲也是一个磨炼,演一个不会讲话的残障女孩,我想在这个过程中间,因为《汪洋中的一条船》演秦汉的童年的时候,残障的小童星叫欧地,也是摆在这个家里面了,所以他们三个人组合在里面,演的非常温馨的,把小城的风貌介绍出来,小城的民族艺术也介绍出来了,这个戏完成了以后,三义就开发了,地方当代的繁荣,大家都来观光了,对木雕的手艺这种技术很多人知道了,繁荣三义。
所以想在大陆来拍,选大陆的小城太多了,可以拍得太多了,而且因为拍电影也可以带动使这个地方繁荣起来,把这个地方的特色介绍出来,也是有互相有利。
阿杜演唱新版《小城故事》主题歌
主持人:在这里提前替我们大陆的各个城市感谢您的宣传。
李行:我想我已经来拍过,我刚才讲了,海润集团,广州的润视公司我们已经在福建惠安拍完毕了25集的《小城故事》,歌的主题曲还是用邓丽君的《小城故事》,但是原作曲专门为另外做了六条歌,我想这个都是阿杜唱。所以我想下面我还在想,比方说山东的潍坊,你晓不晓得山东的潍坊?
主持人:风筝。
李行:对,你知道,风筝也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了,那个风筝本来他们讲,我是为什么会注意到它,有一次报道新闻,他们在国际风筝竞赛,是专门做风筝,做风筝的师傅手艺好得不得了,像这些地方都可以介绍,靠近青岛,把青岛现在也是非常进步的一些现代城市,都会跟小潍坊结合起来,这个也是在构想中间,还在想。还有你刚才讲重庆的。
主持人:因为我是重庆人。
李行:你是四川人,那边都有一些特色的小镇、小城都可以拍。
李行想去潍坊拍《风筝故事》
主持人:因为中国是地大物博,我们有幸把宣传文化的重任交给您,我们真的觉得不错,刚才你提到的,对于《小城故事》在2006年的今天已经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刚才你提到的重拍《小城故事》。
李行: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朋友在北京有一家公司,现在专门在进行这个企划案,因为《小城故事》在惠安已经拍完了,我们还想系列地拍《小城故事》的电视剧,不一定叫《小城故事》了,我到重庆去拍,拍《山城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山城嘛,我到潍坊去,我拍《潍坊故事》、《风筝故事》,《小城故事》系列的电视剧我想可拍的太多了。
主持人:中国现在越来越国际化,特别是2008年,中国在世界面前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每个城市再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需要一个充分树立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魅力的窗口,我们更希望可以通过李导的《小城故事》完成对这个窗口的打造。
李行:谢谢。
主持人:新的《小城故事》看来是非常大的构造了,您刚才提到的中国的传统人文、道德,是不是很看重在《小城故事》的篇章里,要将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不管从一开始提到的健康写实,还是到后来的反映温情的人文,都特别棒。
李行:电视我不会做,严格地讲还是蛮隔行的,为什么呢?我要说明一下,因为你用拍电影很考究,很仔细,认真地要求制作电影的话,这个态度做电视的话,电视一集成本太高了,我拍电影常常花了一天的时间一个镜头都没拍。
李行现在也喜欢看韩剧
主持人:是更高的艺术。
李行:电视剧投资人这样一来,赶紧说你走吧,我换别的导演,对电视这个做法,几天拍一集的话,对我来讲我可能没这个能耐,但是我不反对,我觉得现在电影已经面临到低潮,电视的传播面更广,比电影更广,你可以看到像这次我在上海,我看到北京去的电影导演会的会长黄建新给我讲,他说今年到12月为止,估计今年要生产320部电影了,拍了那么多电影,但是量那么多,但是电影真正能在院线上演的不过20部了不起了,所以现在做电影很多,虽然拍得多,但是还是没有市场。像张艺谋的冯小刚的极少数,所以目前做电影是不敢做的,但是我鼓励还是做电视,因为最近像我在台湾,我跟我太太两个人不太喜欢看台湾制作的电视剧,比较粗糙,而且都是讲闽南话、台语,听不懂,我现在看韩剧。我不知道你们这里。
主持人:非常风行,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
李行:其实他们比中国人还传统,但是我来做不适合,用做电影的这种要求来做电视剧,但是我不习惯,其实电视并不像我这样要求电视,粗制滥造,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不能适应电视快餐式的,所以我鼓励年轻人做电视。
主持人:谢谢李导,作为台湾电影教父级的人物,电影电视作品给您带来什么样的使命?
李行:我是1931年出生的,西洋算76岁,中国人算77岁,但是我现在的年龄应该在家里抱着孙子,但是我总觉得我对电影还有一种使命感,我不愿意在家里待着,待在家里对于一个老人来讲是等死,所以我一直在以自己是电影义工的在做,向来参加费穆导演对前辈的导演的一种追念,对待一种感激,对中国电影这种贡献,其实我们追念前人,严格地讲就是告诉后人,你们什么事情不能忘本,没有前人的播种,你后人哪里来享受生活呢?所以我觉得我个人一直觉得我对电影还有一种使命感,我的有生之年我还继续为中国电影打拼。
但是用电视作为一个手段,我们用电视里促销,慢慢使得这个市场活络的时候,希望电影票房更好,让中国的电影做的更长更远更久。
主持人:我在采访之前,有看您的资料,您是30年代出生,我当时就在想,天哪,您应该是什么样的样子,76岁的高龄,今天见到您觉得精神不错,对我们的中国电影也有那么大的希望和贡献,很感谢。
您能再详细地介绍一下有关新《小城故事》的详情,比如说你看上内地哪些小城,比如更看重哪些故事?
李行:我想,中国那么大的地方,可拍的小城,你慢慢发掘的话,我想100个200个都有,但是我们还要精选,我重要的选小城可以很容易选,但是你用小城作为一个地方背景的话,你设想一个感人的、动人的、温馨的、有人情味的故事,这个剧本的产生很重要,假如说剧本写不好,故事不感动人,一样你发挥不了你原始期待的能使这个小城在中国凸现出来,能够繁荣这个地方,让大家关注这个小城,达不到这个目的。
我会跟我的合作工作伙伴,让他们多来选择小城,以这个小城做背景,要到小城多了解,发掘一些当地的人情、故事,融合在一起,写一个感人的、动人的、有人情味道的、温馨的、好看的、有爱情的、也有两代之间亲情动人的这样情节故事的话,我觉得才有好的收视率。
主持人:所以我们新《小城故事》也是以温情、人性化、关爱为主线的。
李行:对。
主持人:非常期待了,当初的《小城故事》不仅仅是制造了当年台湾的最佳金马电影,同时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歌曲流传至今,听说这次音乐上有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刚才您说请了阿杜过来演唱这算不算《小城故事》的一大突破贡献呢。
李行:我想宫老师年纪也大了,我在惠安的时候他做的,接下来我得找阿杜那个公司海蝶,可能会为下面的《小城故事》做一些比较现代的,节奏快一点,好听一点的,有韵味的这样好歌曲。
主持人:在您看来《小城故事》是通过中国大陆、台湾联合班底制作完成的,有时间深远意义?
李行:我想上次在福建惠安拍的小城故事,我们编剧跟导演是台湾来的,到了惠安以后,在惠安住的时间也不够长,临时来了解惠安,在作业的时候,待的时间也不是很深入,所以我刚才讲,选一个小城以后肯定要对小城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次假如再拍《小城故事》这部系列的电视剧的话,我希望就地取材,能更了解当地的人,当地找这些好的创作,工作班子原则上我想不从台湾带了,也增加了制作成本,这样子我想也需要跟这里的好的优秀的这些创作,制作的有电视经验的工作者大家一起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好的班子,新的工作班子,这样的话,这个剧组也许比我上一次拍得更成功。
主持人:更融合,更融洽。
李行:对。
张艺谋把《雷雨》推到古代脑筋非常灵活
主持人:近几年中国内地知名的导演等盛行一种古装大片风,似乎那种大投资、大制作、大阵容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古装大片的符号了,比如说您刚才提到的张艺谋导演,冯小刚导演,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呢?
李行:本来开始大家觉得大陆的第五代的导演,像张艺谋他们都是第五代导演,觉得他们可能是蛮艺术的,所谓蛮艺术的,就是这些导演不管市场就管他自己,我想满足我的艺术理想的追求。
但是你现在看看,张艺谋其实他很商业的,他现在《黄金甲(blog)》是根据曹禺先生的《雷雨》改编的,我觉得他的脑筋非常非常活,但是他不是用那个《雷雨》的时代,推展到那个古装的时代,据说好像我听黄建新导演在上海告诉我,三天还是四天已经上一个亿的人民币的票房,可能是要打破大陆的电影市场票房记录。冯小刚是专门拍贺岁片的,但是他去年一改他的作风,就拍了《夜宴》,而且我想也不是他当时想这样信的,有外国投资的片商,像日本听说是要求,我非但要章子怡、还希望周迅,他要把这两个人王不见王凑在一起,他做到了,也是非常高票房的电影,在这些说明,第五代的导演都在变,变得他们已经最少从93年开始,大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刚开的时候大家很恐慌,面对全世界片子卖给谁不知道,但是现在你看他们已经都走进市场了,想到市场的需要,想到票房的重要,想到投资人成本的回收,真正的艺术导演满足自己,不管观众有没有兴趣,也不管投资人的成本的回收。这种导演在目前的潮流中间已经被淹没掉了,没有活路了。
所以我想目前看起来,中国的电影有大好的前途,但是我还是希望不要好那几个,300多部,只有20几部有票房,有见到上映,300多部上哪儿去了,300多部也要花钱的,花100万人民币不止吧,看有多少钱弄,但是有的在小地方上映,这个事情大家有考虑,包括广电总局的领导一定也在思考,怎么样把电影做得更能够让每一个人投资者拍的片子导演,都能够让每部片子都能够有回收,都有好票房,但是这个也要看看也没有市场上这种能力,消费的能力,有没有这么大的回收市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