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中国论坛》精彩举行 高希希尤小刚等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16:37  新浪娱乐

  袁鸣(blog,袁鸣吧):非常感谢蔡导真诚的发言,就像您说的,正是您这一代导演对观众和艺术的热爱,身上具有的使命感这样的精神支持中国电视剧30年来艰难起步到今天有了腾飞的局面。下面我们请尤小刚导演为我们讲话。

    尤小刚导演现场发言 感叹三十年变迁

  尤小刚:这个座谈会名字挺好的,剧变中国,剧在变,中国确实也在变,中国电视剧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是同步发展的,而且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一个非常好的明天。

  我们看今天和回顾昨天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还有理由说电视剧已经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化一个典型的现象,这个典型现象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肯定留下了,虽然这个中间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东西。

  但是同时我觉得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很同意刚才苗棣(blog,苗棣吧)教授说的,这个量大到这个程度已经不好事了,我觉得我们要想提高质量,规模的适量就很重要了,因为这个很明显就需要行政手段继续加以调节和控制。否则这样下去,我们现在每年播出实际在9000集左右,也就是说,在市场规模上实际上是一个倒挂的现象,现在全国电视台买片的钱加在一起超过4千亿,但是13000集电视剧最低限度的投量在50亿以上,我记得在前年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整体出资是32亿,而13000集电视剧最基本的投量应该是在50亿或者52亿,这里面有60%的浪费,这个浪费是巨大的,这个浪费不只是钱的问题,不是说政府不投钱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里面的资金来源是三种方式,一种是良性循环的投资,一种是赞助的投资,恐怕还有一部分是洗钱的投资,洗钱的投资所占的量不少,所以你会看到不少的大牌演员,但是戏是不堪入目,甚至不需要播出,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应该高度关注的。因为都需要有好的演员,好的创作力量,好的编剧和导演,实际上我们真正好的编剧和导演,能够保证质量生产,我们大概有7千集这样的能力,操刀9千集已经给新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到了13000集就是极大的对资源的掠夺性的破坏,所以加值不可能控制,怎么控制呢?因为拿着钱进来的人也没有这样的体系,没有这样的队伍,也需要去拍戏很简单,他就拿高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好的演员就那么多,特别是好的编剧就那么多,其实主要矛盾是编剧问题,创作问题,好的质量一定是从创作上抓起的,能够真正传承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能够表现我们综合国力,实际上很重要的在于作品的认识,作品的认识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的时候只有结构,没有思想,它就不会有精品,而事实上在这样一个金钱的驱使之下,我认为精品不可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更多的出来,说不定里面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所以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加以调节。

  改革开放30年有大大的成绩,有很多的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更兼顾健康,更有实力的发展,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实力是大大的削弱,有些老板不知道,拿着钱来了以后大忽悠,我们的电视剧搞的像股市就不好了,其实有股市的味道,有大量的投资,这种投资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在里面,不是正确的文化生产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中国电视剧在30年的中间,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历史,正视一下自己的成绩,同时也反思一下值得汲取的教训,可能是我们在这30年做的最好的事情。

  袁鸣:谢谢尤小刚导演。

  90年代末期在中国出现了一本大家非常耳熟能详,也非常震撼的畅销书叫做《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就是刘康教授,那么下面我们请刘康教授。

    刘康教授发言:

  刘康:谢谢主持人给我一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对中国电视剧的一些远距离的观察,也不太远不太近,因为中国电视剧1985年的时候腾飞那个时候我去了美国好几年了,但是电视剧经常看,看一个小故事可以给大家说,在美国的中国人,大部分的时间看美国的橄榄球有一部分看,但是大部分是通过各种渠道带去的电视剧,所以电视剧成了我们海外华人最重要的娱乐形式。

  电视剧这30多年在中国的火爆,基本上改变了中国普通人的观影的方式,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观影都是一种仪式化的,这个是统治了中国几十年的一种形式。但是电视剧把我们的观影形式完全变成我们私密的生活的空间,它的私密化和公共题材的混合,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中国这30年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上的重大的改变,同时也推动了这么一个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改变。

  中国电视剧现在是中国文化再现主要的形式,一个主导的形式。美国的好莱坞不停的打造美国的景观或者美国的传媒奇观。现在来看中国的电影已经不能承载这样的任务,现在中国的电影没有看到哪一部能够说出来是在推动中国的奇观或者具有中国当代特点的奇观。这个任务是不是落在电视剧的头上?怎么样打造?这是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跟这个问题相关是中国电视剧要不要走向国际化?是不是要实现全球化的转向,这也许是一个方向,也许不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电视剧放在全球化的大视野来看,中国电视、中国文化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电视剧,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主导形式,不可避免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走向国际化。

  这个大概可以分解为两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怎么样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电视剧,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对中国的电视剧了解非常少,这个大概也跟我们电视剧的本土导向有关,我们很少想把电视剧推向国外,这个工作可能还没有提倡中国的电视剧的生产、制作的一个议事日程。有一次我遇到广电总局一个外事司的一个司长,这个司长说的很好,我们不需要国际导向,我们中国巨大的市场就够了,我们中国电视用不着考虑走向世界。这个可能跟我们当时中国的发展思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现在到了一个转折的瓶颈,过去我们的发展的思路都是韬光用晦,只干不说,现在我们到了一巨大的转折,只干不说的方法可能开始对中国国际的形象,以及中国怎么样符合大国崛起的情况产生局面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使中国电视剧被世界认识是一个过程。第二步是怎么样让世界欣赏中国电视剧,第三是怎么样让中国的电视剧作为一个国际品牌。

  但是我觉得最后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我们如何避免中国电影西方化、全球化的一个陷井,我觉得后中国电影已经走入了一个陷井,我不知道中国电影会走向哪一步,但是我想中国电视剧要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牌和中国景观的形式,不能走中国电影完全的面对西方观众和只瞄准西方的电影展览的这种模式,从第五代或者第六代,我们千万要避免这个情况不要发生。我就说这么多。

  袁鸣:非常感谢刘康教授的发言。我们知道一般人会说看好莱坞电影看到的不只是真正的美国,看中国的电视剧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的形象,这个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它会不会成为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可能也代表我们今天的角度。接下来我们回到我们制作人的阵地,我们要请出的是高希希(blog,高希希吧)先生。

  高希希导演发言:

    高希希:直接从现场就赶过来了,匆匆忙忙,刚刚看到了题目,自己也觉得挺有感慨的。因为作为电视剧这支队伍,我还属于学生辈,看到这个标题以后,自己有一种感受,就是说实际进入电视剧工作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年国家也好,制作概念也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应该说1993年以后开始进入电视剧的实质性的创作,一直这么十几年走过来,也应该说跟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创作理念。我印象因此深的就是大概在2000年开始完成的花非花,接着要完成结婚十年,结婚十年这个剧本拿到以后,时代的状态和自己的状态有一种沟通,我印象最深得就是完成以后的研讨会,尹鸿(blog,尹鸿吧)老师在会上有一句话,他说这个戏我看完以后就好象翻开我自己的生活。就那句话我印象是特别深的,我当时拿到剧本以后,感受到的也是这种状态,就是因为时代在变化,我们人也在变化,所以我给这里面的人物定名为成长,人是在成长中学会成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