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谭盾做客央视《艺术人生》 畅谈20、30、4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5:17  新浪娱乐

  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为生。

  2008年元旦,一场带着对当下环境污染疾呼的环保有机音乐会在美丽的海南三亚如期奏响。音乐会的主角是国际知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谭盾。配合着音乐会的主题,谭盾就地取材,运用三亚的水为现场数千观众带来了《水乐》、《地图》等绿色环保有机音乐,他喜希望用生活中的自然物质为基础,体现外自然与内心灵的共通和对话。

  当音乐会圆满成功,收拾起兴奋和疲惫,一个夕阳西下的美丽傍晚,就在三亚的海滩上椰树旁,这位年过半百的作曲家、指挥家走进了《艺术人生》,娓娓讲述只属于谭盾的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20岁——理想

  要说到与“水”的缘分,就要追溯到谭盾的童年时代,小时候的谭盾就是在湖南的浏阳河畔长大,天天跟着外婆、儿时的伙伴在河边洗澡、洗衣服,还有天天在河里洗菜,淘米。

  在湖南长沙郊区丝茅冲,谭盾跟外婆一起长大。而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湖南乡下的地道土文化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从小到大,谭盾就是在这样的土文化的音乐熏陶中长大,从小赤着脚跟着乐队跑。那时候的他喜欢“锅乐”,就是那挂在家里10多年不舍得丢掉的破锅做的乐器响出来的音乐。

  20年后,在纽约曼哈顿,谭盾开始正式做第一场音乐,他把儿时的记忆全部收集起来,结果引起了美国的轩然大悟,他们认为这是一场最前卫的音乐。他后来回应他们的批评说,其实一点也不前卫,这只不过把他小时候和外婆生活的点点滴滴汇成了现在的音乐思考来呈现而已。

  谈到自己的20岁,谭盾写下了“理想”两字。他说:“在20岁左右时,天天读屈原,当时入学不久,特别崇拜这样一个理想:音乐应该可以改变世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屈原这句励志的诗,激励着谭盾,在他还没好好读完所有课程时,就率性大胆地写了他的音乐处女作《离骚》。

  小时候的谭盾,特别渴望拥有一个乐器,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一把小提琴,却只有三根弦。因为第四根弦很贵,买一根弦的钱在当时能吃很多天的饭。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少年时的谭盾是如何在三根弦的小提琴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艺术人生》的现场,谭盾为你细细回忆。

  20—30岁——新鲜

  1977年,高考刚刚恢复。这个不知道莫扎特、也不知道贝多芬(听歌)的谭盾,用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这个以手指为弓,不按正规的方法来拉民歌,居然被老师慧眼看中,就这样被录取了,从此开始正式走上音乐之路。

  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后。当时学校李思安老师看到谭盾时,就觉得这个孩子满有意思,西方的音乐都没什么学过,但是他可以把手中的任何东西变成自己的一种想象。也正是后来,就是这个李思安老师把谭盾接到了北京继续学习音乐。

  在中央音乐学院时,谭盾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几乎每天都学习十几个小时,从不间断过。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他把刻苦学习变成了一种宗教,每天学呀学呀,变成了一种病态,一种学无止境的痴狂。回想起大学生活,谭盾用“折腾”两个字来形容,不断地被老师“折腾”和不断地折腾老师。他回忆一个小事:“在大学里,我们遇到极优秀的老师,老师极喜欢我们,就对我和同学们要求越严。当我和我的同学们手指都弹出血时,还要求我们不停地弹,理解莫扎特,理解贝多芬。手指在流血,莫扎特、贝多芬的颠峰还没找到,老师就说,你们看几天都没洗澡了,浑身都臭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没找,你们把袜子脱下来,把衣服脱下来。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就说,你们记住,在寻找莫扎特和贝多芬时,身上不能有任何臭味”。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