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谭盾做客央视《艺术人生》 畅谈20、30、40(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5:17  新浪娱乐

  正是在大学读书期间,谭盾有机会为香港导演李翰祥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创作了《艳阳天》,这也成为了他大学期间的代表作之一。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谭盾的音乐从《离骚》走向了旋律、走向了大众、走向了电影视听?在报考音乐学院和学习的过程中,青年谭盾身上有有着哪些有趣的故事?《艺术人生》的现场为你逐一揭晓。

  30—40岁——关键词:挑战

  1986年,谭盾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他从北京走到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离开了中国后,有文化的巨大反差。“在纽约的地铁,看到每一双脚,每一双腿都不一样,讲的英语没有一句是标准的。”谭盾回忆说:“如果我拿一个纽约的博士学位,拿一个典型的西方音乐最高学历,最权威的学识,回去教学有什么用呢?因为纽约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因为纽约是非常多元的,令人着迷有想象空间的地方”。

  刚开始的谭盾感到十分矛盾和压抑,他在想做一个典型的西方音乐的权威,但这是不可能的。从那以后,他萌发这样的一个想法:他应该重归中国,重归中原,能不能用中国的泥土谱写一首,发明一种陶土的乐器,跟摇滚乐、爵士乐、交响乐的合奏,那是思念家乡的情节,思念自己成长文化的情节,就寄托在所谓的泥土上面。这便开始了谭盾在纽约的陶乐。

  谭盾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一等奖金榜上的为数不多的一个,同时也是老师最“讨厌”的孩子。正像在中央音乐学院“折腾”老师一样,老师对谭盾又爱又恨。谭盾认为,老师教你的东西,全部都要超越,在重背原有的基础知识上一定要有全新的诠释和再现。正是在美国的这几年留学生活,让谭盾渐渐地悟出,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要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21世纪的中国音乐,中国音乐的美学,中国文化的哲学,不止融入西方主流,还将引领西方主流。他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到底是融入西方主流,还是引领主流。

  西方文化对他的挑战和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他的挑战使得他必须被挑战,同时他将要挑战想要得到的、自我的,是不是独立的、有个性的文化语言和音乐界。那时,谭盾开始从陶乐的情怀中寻找音乐的创作灵感,最后总结一个想法:运作“1+1”音乐艺术理念。“1+1”可以是东方的、西方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也可以是古代的、今天的,等于是挑战、融合、学习、创作、融汇、贯通的一个过程,出来的是崭新的“1”,一个全新的创造。

  是怎样的经历,让在美国艰难生活的谭盾有幸走进了费城交响乐团?谭盾回忆说:“在湖南正在玩水、玩石头时,当听到费城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古典音乐,我心里就萌发了一个遥远的梦想:一定要指挥这个交响乐团”。这一个距离太大了,二十年前还在乡下种田,还在浏阳河里洗菜,为什么二十年以后在台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去指挥世界最伟大的交响团之一。当时,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评论说,从湖南的一个野孩子到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台的执棒者,这之间距离究竟是有多大?

  40—50岁——感动,代表作:水乐

  在三亚演绎的《水乐》也是谭盾的“1+1”音乐作品。他说,这里的第一个“1”是有机的声音,第二个“1”是古典音乐,等于一个全新的“水乐”。

  谭盾回忆道:“有多少人依赖浏阳河生存过,大概毛主席也在河里洗过菜,游过泳,也许谭嗣同、齐白石也在河里游过泳,洗过菜”。他越想越纳闷:这个水可以把世世代代的人、朋友、文化都连在一起,后来越想越奇怪,这个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可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水这么神奇,我一辈子搞音乐水的乐器是我身边特别熟悉的东西,但变成音乐和节奏时,它可以变成这样的感悟:曾经如此熟悉的东西,却是那样的新奇和陌生,其实我们生命、生活、生存都提供这样的理想的空间,生命中最最熟悉的东西却是我们恰恰最最忽略的、不熟悉、东西”。而这些正是谭盾想用水乐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初衷所在。

  《水乐》的创作有着一段有趣的经历,而如今步入知天命的谭盾又会如何继续自己的音乐道路?欢迎锁定2008年3月19晚(23:00),央视三套的《艺术人生》,谭盾和他音乐的前世今生,此刻为你零距离展现。文/徐俊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