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白:我已经在博客里质问过这样的无良“霉体”了。到底这位记者是编剧还是我是编剧?!我从未说过的话,却被绘形绘色地描写成我“无意中透露”,这靶子转的!至于话中内容,更完全是虚构的“剧本对白”!我从没说过这些话,但这篇报道这样写,好像是我说李少红至今从未完整看过原著似的,又拉我垫背?你说李少红导演可能至今都没有完整看过原著吗?她以前接受采访,只是说在接手新版《红楼梦》之前没有完整仔细地看过原著……
这都是什么报道啊。我不怕写完《红楼梦》的剧本被人骂,但我不想被逼挨莫须有的骂,更不想因自己而影响团队声誉及进度。所以我保留对该媒体不实乃至虚构报道的起诉权利。后来我在网上搜了半天,才终于查明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到底是谁,《扬子晚报》也是转载她发在地方媒体的报道,她确实在很早以前电话采访过我,但我说的她没写,她所写的我没说,我估计她当时既没录音,也没做笔记,电话里采了那么久,又过了这么长时间,天才吗?过耳不忘?不胡编才怪,但起码不能无中生有甚至恶意伪造被访者言论啊,这跟制造假新闻有何区别?
记者:但这个胆大包天的记者确实触及了新版《红楼梦》的敏感话题,就是小说中众多与性爱有关的部分,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秦可卿的“作起儿女之事”,还有他与袭人的初试云雨……原著中甚至有很多的同性恋情节,到底如何处理?
顾小白:这种敏感的段落细节怎么处理,现在还没有详尽讨论,现阶段我们先把书里有的内容全部纳入剧本,接下来马上就要进入详尽的删减阶段。我觉得像你所说的两段场景,那么经典,那么令人记忆犹新,也那么富有深意,所以肯定得留着,但至于怎么处理,我想应该不会那么直接,这毕竟仍是一部大众化的电视剧,另外《红楼梦》本身追求的意味也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处理这样的段落时同样也要符合原旨。
揭秘:后40回怎么改?
疑问:高鹗续书不合理!
回应:忠于原著,大胆创新。
记者:87版《红楼梦》没有采用饱受诟病的高鹗的后40回,而是重新创作,那么新版如何处理?
顾小白:我们这次仍然沿用120回的版本,虽然后40回评价不高,但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忠于原著。
虽然我们沿用了后40回的整体走向,但后40回确实有它的问题。后40回中,很多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和前80回大相径庭,而且与前80回非常人性化的人物塑造相比,后四十回十分表象化、脸谱化,这是高鹗与曹雪芹相比最大的败笔。
比如贾母,她在前80回是多么有主见、有手段的贾府头号人物啊,同时也非常有个性,有人格魅力,但到后40回,贾母怎么一下子变成唯唯诺诺的“邢夫人”式的人物了?另外她其实特别赞同、支持黛玉和宝玉的婚姻,但到后40回的“调包记”,贾母不管不问……包括薛宝钗,很多看过《红楼梦》的人都觉得她太阴毒伪善了,但其实也是高鹗塑造的问题,曹雪芹对她的态度其实同样欣赏、感叹、悲悯。还有,黛玉死后,宝玉也就哀哭了那么一次,然后就“一腔爱慕之心转向了宝钗,如鱼得水,恩爱缠绵”,包括黛玉后来竟然劝宝玉好好做官、走仕途,这完全不是黛玉能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这样不靠谱的段落太多了,让后世读者恨得牙痒痒。
最最不靠谱的地方,当然是“宝玉中举”,以及贾家后来“再中兴”,“沐皇恩、延世泽”,甚至“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关于高鹗为什么如此不靠谱,历来有很多“揭秘”与推测,但说到底如果必须有一个八十回后的参照版本的话,高鹗的续作仍是最佳的,现代人谁敢说他能写出最好的“续《红楼梦》”?一辈子研究《红楼梦》的周汝昌老先生都不敢,以前的胡适、王国维、蔡元培等痴迷《红楼梦》的国学大家也不敢,87版倒是敢于改编,但它后来最被诟病指责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改编。
所以在忠于120回原著的基础上,就我而言,还想通过一些细节的设置,让后40回更为人性化,这就需要删一些戏,加一些细节。比如贾母为什么会变?宝钗为什么会变?肯定是有客观原因的,都是“梦”,都是败落,都是崩塌,都是“人难胜天”,都是五迷色目……但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只要有加有删,就会和专家意见有所冲突。红学家的参与与监督,对我而言,一方面有一定的束缚,但更大的优势是,他们确实比我们理解得深刻、详尽,他们给出的意见确实有硬道理,让我在把握“度”的问题上,掌握得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