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彭 骥
叶锦添设计的服饰和造型,使得正在开拍的新版《红楼梦》陷于一片骂声中
从6月17日曝光第一张造型照开始,新版《红楼梦》剧组已经公布了两轮演员定妆照。第一轮定装照,“黛钗”的额妆照成为指摘焦点,被指老气横秋;第二轮定妆照,观众集中批判贾蓉、贾琏、袭人、妙玉等人“风格混搭,没有常识”的服饰。为此,晨报记者采访了精于古代服饰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能馥等,从专业角度进行点评。
额妆太丑?北宋曾盛行
对于新《红楼梦》剧组公布的“宝钗黛”造型照,有网民认为黛玉、宝钗两位女主角“巧额”和“片子”的“额妆”造型太过戏曲化、舞台化,离生活过于遥远。某网站专门进行调查统计,约4000网民中,88.76%的网民认为“妖气太重”,6.63%的人认为“很漂亮”。
83岁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能馥被称为“继沈从文之后中国最权威的服饰专家”。谈到“黛钗”造型的额妆,黄老先生表示,现代观众看第一眼时可能会有些别扭,因为中国戏曲中流行的假发片由额妆演变而来,有一定的历史源变根据:“额妆,是指对额或鬂的修饰。额妆是古代女子妆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每个时代的额妆都有其相应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叫法也不同。史料显示,有佛妆、云尖巧额和片子等几种。”
在古代,真正能够实现额妆效果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闺秀,因为当时正宗的额妆是用真发梳成的,梳整极为费时费力,所以到北宋以后,额妆就简化、演变成贴假发片了:“‘片子’在古代极为盛行,最早见于南北朝的佛妆,北宋时期最为盛行。”而在《红楼梦》故事所处的明清时期,假发片这一古代日常装扮,经过时间的沉淀,再经过戏曲等传播途径的普及,在百姓中已成为“演员装扮”的观念。至于此次“黛钗”造型的额妆,他认为“从美学和戏剧的角度来看,这一尝试非常成功”。
红学家邓遂夫却对“黛钗”造型的额妆造型表示反感:“头上那些东西,弄得太过了,很古怪,有点故弄玄虚、胡编乱造的感觉。戏曲造型都不会有这么难看。”
新版《红楼梦》导演李少红( blog)表示,并非剧中所有女性角色的造型都采用额妆,额妆只有“府里的姑娘们”才有,是身份的象征,如袭人、平儿等丫环以及其他社会等级的角色都没有采用额妆。而且“额妆”设计也非突发异想。她透露,当时,叶锦添提出造型设计方案时,她也曾感到非常震惊,“但是,这些造型的确与我们当初希望赋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以新意,做到曹雪芹原著‘亦真亦幻’、在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中创造艺术化氛围这一初衷是吻合的。”最初,剧组最先放弃刘海造型,因为刘海是在民国之后才出现的现代装扮,而巧额和片子最早在中国古代就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用来修正脸型、约束头发的一种装饰,“我们借鉴古典造型,并不是随意想出来的,而有它的历史基础和生活来源。”
服饰不对?剧组不严谨
平儿、袭人、尤二姐、妙玉、贾琏、贾蓉等人造型公布后,评论更是调侃其“尼姑戴花,公子黄袍,二奶红衣,丫头盘头”等“搞笑”之处,网上疯传“红楼服装N宗罪”,甚至签名要赶走美术指导叶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