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家荐剧:《我们生活的年代》70后生活启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17:34  新浪娱乐

独家荐剧:《我们生活的年代》70后生活启示录

《我们生活的年代》

  策划:新浪娱乐策划组 执行/ 刘杨 天虹

  《我们生活的年代》抵山东 刘烨李光洁真情诠释

  推荐指数:四个星

  一句话评语:迷惘的年代有清醒也有彷徨,70年生人从中看到自己,80后学习借鉴成长。

  出品公司:北京小马奔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导演:张建栋

  主要演员:刘烨饰袁浩东  李光洁饰赵家乐

  沙 溢饰郭洋港  赵 琳饰林紫云

  李 倩饰江小荷  陈 实饰叶玉芬

  刘圆圆饰杨依蕾  张少华饰江奶奶

  杨子骅饰牛大武  樊志起饰赵振庭

独家荐剧:《我们生活的年代》70后生活启示录

主要演员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们生活的年代》应该改名叫《奋斗》。而《奋斗》那部剧,应该改名叫《石康的梦想生活》。《奋斗》没有体现出奋斗,不过《我们生活的年代》却到处体现着“奋斗”。这场激越的兄弟相残中,70后大学生的梦想和挣扎比比皆是,而题眼——那个“我们”共同生活过的“年代”,却并没有太多渲染。

  关键词一:我们共同的生活 夹缝中求生存

  “我们生活的年代”是个有些尴尬的年代,时髦些,“我们”就偶像成80后,沧桑些,“我们”就坎坷成60后,但偏偏是70后,70后人们的青春存在于一个最没有特点的年代,似乎难以表现。晚清,靡丽的江南发髻与马褂辫子;民国,醉生梦死的旗袍和礼帽风衣;文革,清一色的蓝绿灰;甚至八十年代,也有属于它的一份爆炸头加浓妆艳抹。九十年代呢?剧中出现过一个镜头,俯瞰北京街道的车流,自然,少不了众多出租车。看的时候心里笑了一下,想:这可是现代的北京。九十年代末北京的出租车,可是夏利的天下啊。只是,让导演现在跑去借夏利车,实在太为难了。《甜蜜蜜》也出现过这个问题,怀旧,在导演的手里,总是个解决不了的难题。

  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跨度十年,生活的变化实在很大。那些碎片——北京面的和夏利的交替,楼道开始装起感应灯,大型超市出现,会游的不会游的纷纷“下海”,股疯,哈日,商品房……剧中没有表现出来。

  《我们生活的年代》中也没有提及网络(只在最初浩东的废品收购生涯中,提到一批电脑报废价),这十年是电脑和网络飞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可惜剧中的主人公们从废品到杂志到房产,全都没有涉及这个富含时代特征的行业。

  主人公毕业的九十年代中期,大学生从传统毕业分配开始变为自行找工作,第一批“大学扔”的年代,毕业分配简化为一句话:“哪儿来回哪儿去”。正因为此,70后的观众,会比80后更能体会出剧中主人公袁浩东(刘烨饰)和郭洋港(沙溢饰)的“北漂”,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体会出赵家乐(李光洁)在创业失败后,为什么会对哥们抱有那么大的愧疚。也能体会出林紫云(赵琳饰)顽固的父亲为什么会对女儿放弃工作追随爱情表现得那么激烈和绝情。

  《我们生活的年代》中的“三室一厅”,就像《奋斗》中的工厂“乌托邦”,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想中的生活环境。两者一对比就能强烈感受到,70后的“乌托邦”实在太严谨太现实,就如同70后人群的谨慎务实,同样的奋斗,同样的购房梦想,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一个自由放松的场所,而是一个温馨完整的家。

  关键词二:我们共同的家庭 道是团圆奈何辛酸

独家荐剧:《我们生活的年代》70后生活启示录

家庭的团圆

  《我们生活的年代》中,主人公们似乎都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的体现。但现实中,70年初期大多数还是“一对夫妻一对孩”,有二个孩子的家庭很普遍。正因为出生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70后的年轻人,对家庭有着更为传统的理解和依恋,同时更早的意识到责任与重担,无法活得非常潇洒。所以,和大多数电视剧不同,《我们生活的年代》的创业有着更为直接的目标: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柴米油盐令生活变得无比现实——郭洋港和叶玉芬虽然爱得浪漫,却贫贱夫妻百事哀。袁浩东为了家人有更好的日子过,反而迷失了自己和家庭。只有赵家乐,因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所以可以容许自己过得无拘无束,没心没肺,也因此会在最后扭曲得比任何人都极端。

  剧中几次表现了团圆饭,悲欢离合也都在团圆饭中完成,虽然剧中的团圆饭大多是在几个朋友之间进行,但是着重强调的还是家庭。不是聚会,不是派对,而是团圆,仍然是家庭的回归。《年代》情感剧中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兄弟情之间,没有女人过节。这在兄弟剧中,近乎难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故事,每段爱情都有自己的发展。除了袁浩东在离婚后有了新的恋人——也涉及不到“第三者”问题,和很多电视剧动辄一个女人造成兄弟反目的俗套戏相比,在情感问题上,《年代》保持着一种很淳朴和传统的道德底线。

  关键词三:我们共同的个性 宽容是辛酸的折磨

独家荐剧:《我们生活的年代》70后生活启示录

年轻人的个性与奋斗

  《我们生活的年代》讲述了一个奋斗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强调了物质社会给理想带来的迷失,强调了传统道德,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了宽容。七十年代人曾经被称为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因为他们是最后一代在学校与社会错位的迷茫者。物质诱惑和良心底线在他们身上矛盾体现最集中最突出。整个故事试图讲述这种矛盾,只是水平所限,没能讲得更加透彻。 “宽容”是这部电视剧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最有高度的表现。剧中林紫云牺牲了一切追随袁浩东,可以忍受贫穷歧视,甚至包括理念分歧,却独独不能忍受他道德上的污点。袁浩东因为一念之差的出卖,众叛亲离。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放在一般的剧中,道德是个是非题,一个划分正义邪恶的分界线。但是在这部剧中,这个敏感问题被深刻剖析后,以一种理智和富有哲理的方式呈现。出卖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一切并没有因此变好,每个人在道德上高标准要求别人的时候,也迷失了自己。众多悲剧过后,人们才能够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才能意识到“宽容”内在的含义。尽管《年代》整个故事的叙述并不算成功,但是在着眼点上,立意还是很高的。

  关键词四:我们共同的故事 导演张建栋苛求圆满

  导演张建栋用了一种冷调子来展现这个故事,也许是为了写实的风格,也许是为了这个并不很圆满的故事的氛围。特别是后期分崩离析时,例如打在浩东脸上的光,调子冷得凄厉,配上刘烨满脸负罪感,非常逼真的表现出良心未泯与痛苦矛盾的心情。

  张建栋没有用传统电视剧叙事方法讲述,而是颇有电影风格。只是段落切换得太碎,节奏又没有把握好。整个故事讲得有些乱。导演在头两集就用几个片段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把几个人开始创业失败的部分非常草率的概括完毕,但是随后故事真正在北京开始展开的时候,节奏又放得太慢,有拖沓之嫌。与张建栋其它剧相比,这部剧想表达的内容很大,但是故事讲述得却不够好。

  基本上来说,整部剧是一种很内敛的风格表现,包括演员的表演,基本都是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宣泄。而且,这个年龄的人没有经过岁月更多的磨砺,无法把他们的经历延长到几经沧桑看透世情之后,所以整个故事的描写也就必然有一种尴尬,不会太深刻,但也不能太肤浅。同样,演员的表现也就有种尴尬,既不能太偶像,也不能太写实。从几个演员的表现上看,刘烨扮演的浩东,开始部分几乎淡入白水,甚至怀疑演员没进入状态,直到后期奋斗之路开始变轨,从浩东的爆发开始,才有了张力。反之是沙溢扮演郭洋港,前半部分感觉很好,书生气,理想主义,特别是和主任乱贫的油头滑腔,演的很出彩。可是后半部分严肃戏再加苦情,就只能摆扑克脸。而李光洁扮演的赵家乐,纨绔子弟味道很浓,重情义,不成熟,大包大揽又眼高手低,角色处理非常到位。只是这个角色被描写的转变太大,怎么都不够自然。

  至于几个女主角。赵琳扮演的林紫云是传统“刘慧芳”型的女人,太过完美而不讨喜。李倩扮演的江小荷,纯情的学生味道表现得还算不错。可以算是这部现实剧里唯一的“偶像”演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