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视语态:从俯视变为平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10:19  南方周末

  电视语态:从俯视变为平视

  庞啸退休时,孙玉胜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工作5年多了。1984年,孙玉胜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电视台。那时的中央电视台也是好单位,但还没好到让分到部委的同学羡慕的程度。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曾担任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之前,他是一个新闻改革的策划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这项改革缔造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使电视成为中国的强势新闻媒体。

  1980年代初,孙玉胜读大学时,电视已成为全民性轰动事件的发源地,比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催得时髦青年人人都戴着“麦克镜”;1981年女排夺冠引发爱国激情;1983年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李谷一连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不过在大学期间,孙玉胜更着迷的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等文辞优美的“作家电视”,大学走廊里贴着《迎接挑战》的解说词,他曾一口气读完。

  毕业后分到中央电视台,日常工作日复一日,虽然做得不错,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直到1993年,《新太阳60分》栏目诞生。

  《新太阳60分》,取自孙玉胜非常喜欢的一句希腊谚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另外也许是因为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缘故,孙玉胜的同仁们都陷入了太阳情结,最初设想,这一栏目下的所有子栏目都跟太阳有关,人物栏目叫《太阳之子》,生活服务栏目叫《太阳家庭热线》,音乐电视叫《新太阳金曲榜》,社会新闻栏目叫《太阳扫描》……

  2月中旬,开播在即,杨伟光台长突然把孙玉胜叫到了办公室,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了一种忧虑——“新太阳”也许会引人误会,人家会说:“难道还有老太阳吗?”

  于是,1993年5月1日开播的节目定名为《东方时空》。《太阳之子》变成《东方之子》,《太阳家庭热线》变成《生活空间》,《新太阳金曲榜》变成《东方时空金曲榜》……

  《东方时空》开播后,孙玉胜累得住进医院。出院后,台里让他领衔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也就是后来的新闻评论部;另一个任务是创建一个反映“焦点、热点、难点”的栏目,这就是《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否能修成正果,很多人都捏了把汗。

  1994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焦点访谈》第一期开播,题目是:《94国债发行第一天》。第二期是《标准化信封》。头两期节目不温不火,内容似乎与最初的定位“焦点、热点、难点”不太沾边。

  正在人们放松了注意力时,《焦点访谈》开始了“轻拳出击”,第三期节目,报道的是北京郊区占用耕地建坟墓的情况。从今天看,该节目具有标本意义,日后《焦点访谈》的新闻表现手法在这个节目中已初见端倪:以调查为基础,逐步展示事实。节目形态由过去主要展示主持人的评论,发展到展示当事人,也就是来自民众的评论。

  随后,新闻评论部做了一个流浪儿童题材的报道,舆论监督逐渐扩展到了社会的纵深。1994年以前,电视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与文字报道相媲美,1994年之后,电视成了“焦青天”,“舆论监督”一词开始为社会所熟知,也使某些不可一世的人物多少有了忌惮。

  1997年10月与11月的两期节目,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对象发展到了司法人员、国家公务人员身上。第一个节目反映的是河南警察张金柱开车撞人后把人拖死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第二个节目对309国道山西段交警乱收费现象进行了报道。如果说“张金柱事件”提升了“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力度,将舆论监督对象扩大到了“大盖帽儿”身上;那么“309国道事件”则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孙玉胜认为,从《焦点访谈》之后舆论监督已经常态化,胡锦涛总书记提了“四权”,即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十几年前电视新闻改革时不可想象的事情。

  《焦点访谈》曾得到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1997年李鹏总理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朱镕基总理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3年温家宝总理赠言:“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东方时空》成了著名主持人的“黄埔军校”,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敬一丹等人都“师出同门”。

  孙玉胜认为,1993年以后,电视新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语态的改变上,即从俯视的语态改为平视的语态。这种改变的动力绝不仅仅来源于道德感和新闻理想,更来源于电视台生存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在电视台播出广告的那一天就已经悄悄开始了。

  “当下主要有三种语态,大众语态、精英语态、主流语态。这三种语态如何才能和谐地融合起来,这确实是一个课题。”孙玉胜说。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