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者张结海认为《百家讲坛》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股浪潮。“近代中国落后西方,崇洋媚外盛行;但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出现了第一波回潮。《百家讲坛》此时用‘功利’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它的视角锁定权术、赚钱、猎奇等关键词,获得了成功。”
但张结海认为,《百家讲坛》的风光不再也正是因为“用功利的方式去挖中国的历史文化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如果继续定位‘历史讲坛’,它近期的前景就不太乐观,需要等待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二次浪潮”。顾晓鸣更直言,《百家讲坛》过分表现“厚黑”,“让学术讲坛成为了老愤青们的发泄地,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就不够干净了。”
讲解太枯燥
《百家讲坛》一个学者在台上讲解的形式,也让一些观众觉得太单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其中最需改变的就是主讲人跟观众的关联方式,“要让双方能够产生共振,有碰撞。”
文化评论家张柠也认为《百家讲坛》的危机来自形式而非内容。“中国文化博大得很,永远没有说完的一天。《百家讲坛》面临的危机是形式的问题。观众要看的是新奇,你就得换件衣服。还是老一套,还是那几个老面孔,大家就不买账了。”
话语权霸道
《百家讲坛》也被批评垄断学术观点,独霸话语权。一家之言的害处在今年显现多次。10月,主讲“清朝十二帝”的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新书时,遭一名青年男子掌掴。该男子亲属随后坦承,他之所以对阎崇年动武,是因为没有平等的对话权,其多次对阎崇年的部分观点提出的质疑却未得到妥善答复。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去年3月,于丹在京签售时,一男子身穿写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白色T恤,欲与于丹理论,却被保安架出门外。
顾晓鸣教授更直言:“《百家讲坛》其实已变为了‘一家之言’,令观众误以其为真理,加上‘厚黑’,就成了猥琐化了的一家之言了。”
不变
请大家给节目“松绑”
对于种种批评,万卫坦言,希望观众给《百家讲坛》“松绑”,“就把它当成一档电视节目,我们也会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特色。”他曾提到《百家讲坛》将在“不变中求变”。那“不变”是什么,该“变”的又是什么。这或许是如今摆在《百家讲坛》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众讲堂要通俗
也有不少观众为《百家讲坛》叫屈。有观众认为,从开播至今,节目已积累了大量观众,“无人不知《百家讲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创立了一所“人民大学”。央视媒介分析总监袁方博士认为,《百家讲坛》是一个电视栏目,电视不像课堂,观众未必都经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要把传统的学术文化,传授给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百姓,也唯有将严谨的学术化作有趣的知识,以便于他们消化。就好比孩子不吃药,强灌不是好办法,哄其实才是最好的办法。况且大众对学术知识需要的层次只是了解,而并非研究。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