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家讲坛》身患七年之痒 制片人呼吁“松绑”(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3:58  天天新报
《百家讲坛》身患七年之痒制片人呼吁“松绑”(3)

《百家讲坛》曾一度创下央视科教频道最高收视纪录

  传统文化“讲”到底

  万卫认为《百家讲坛》坚持了自己已有的特色。对于题材陈旧,总局限于古代历史题材的观点,他第一个不同意,“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我一直做下去,有生之年,我也做不完。”

  至于一些网友提出的《百家讲坛》的题材陈旧,应该多引进一些新的题材甚至自然科学等建议,万卫则用一个比方作为回应:“这涉及到我们是开百货大楼呢,还是办专卖店?显然,百家讲坛不能是杂货铺。”他认为,《百家讲坛》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 一旦交叉就四不像了。

  同时,万卫也对部分观众认为《百家讲坛》单纯的讲课形式单调作出了回应。他透露,节目组其实早就对“讲坛”互动性做过考虑,“现在观众可以在《百家讲坛》的网站上提出问题,该期讲授结束后,主讲人会给以答复。”但他认为,要让观众和学者在电视上充分地讨论学术观点目前恐怕做不到。“那要另外开设一个‘百家论坛’栏目,但着眼现实,办电视论坛的可能性很小。”

  【相关链接】

  “百家”不再畅销

  随着《百家讲坛》的一时辉煌,与其配套的系列丛书也在各大书店热销。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记者在不少书店看到,除《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还偶见“芳踪”外,于丹的“《论语》系列”、易中天的“《三国》系列”、王立群的“《史记》系列”等丛书已不再被置放于显要位置。

  对此,顾晓鸣也有总结:“《百家讲坛》把学术变成了畅销书,不讲究文化内涵。逐渐地,就会有批评这类书的著作面世,接着,又会有其他学者的书出现,写的是对同一学术的不同看法。原本只看《百家讲坛》的观众读到这些书后,判断力就提高了,对‘讲坛’内容的单薄也就产生不满了,‘讲坛’的神圣性被‘破坏’了,威望自然也就下降了。”

  本报记者|茅中元|实习生|徐雯怡|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