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上的偏颇:为了真实而反崇高,同样不真实
尽管《团长》一剧完全虚构,不过在宣传期间,虞啸卿仍然被兵迷们一致认为原型取自戴安澜将军,不过,当全剧终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恐怕没有人再会这么说了。这个可以让所有人为他去死的英雄,这个代表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概念的精英领袖,却蜕变得面目模糊。
这种对比,固然有其深意,却令人不舒服,虞啸卿的性格转变,让唯一一个正规军精英的正面形象也没有了。于是,正规军就变成一群年轻者热血盲从年长者政治投机的阴险大本营,没有亮色可言。正规军在远征军故事中,同样惨烈的部分,由张立宪何书光两个年轻人的角色中,简单概括却带着粉丝对偶像的幻灭,《团长》中的英雄与睿智者,都由炮灰们担任了。这样,当龙文章说出“我只想让事情是它本来的样子”时,故事却否定了真正肯为信仰牺牲的那批精英们。
故事上的混乱:剪裁过乱,节奏太慢,力量失控
头几集开播时,观众几乎一面倒的反应:看不懂。各地方言的混杂,增加了画面混乱带给观众的懵懂。只有看过原著的人,才明白每个镜头都交代的是什么意思,才能分清这些“乌合之众”的性格特征。画面剪切得琐碎,被赋予的涵义超出了观众能够接受的程度。也许因此,导演要把每个富有深意的细节重点突出,容人反应思索的时间。然而这样就不可避免整个拖长了故事节奏,令故事慢得更加消磨耐心。故事的叙述在十余集后开始清楚明了,但是节奏的缓慢一直拖到最终南天门一战才算终止。导演康洪雷这次难免给人以失控的感觉,整个故事讲述得用力过猛,没能做到一贯的点到为止和收放自如,也许因为他太为这个故事所感动,以至于无法保持置身事外的掌控吧。
改编上的困难:文学与影视难以调和的矛盾
越是富有寓意的小说,就越难改编成电视剧。寓教于乐从来不是编剧兰小龙的专长,他更喜欢直白的在台词中,把自己所有想法表述出来——再加上贫到和孟小太爷一样的碎嘴子。同时给每个人物绝对戏剧化的性格,产生戏剧化的后果。
这样的创作意图会让他的作品在文字中令读者疯狂,却在电视剧中无法表现。过度的艺术夸张削弱了故事性,太直露意图的说教拖沓了节奏感,夸张怪诞会把正面现实变成象征主义——而历史题材的故事太忌讳象征主义。兰小龙本身的“小布尔乔亚”味道与康洪雷直截了当的现实风格这次捏揉得并不圆满,在《士兵突击》中,这个矛盾因为故事的简单明了而得以解决——喜欢孤独时读着《小王子》的小资三多转变成憨厚现实的民工木木,只要稍微的角色改动便可以了——而《团长》的沉重历史,却无法简单一转而过。因此,同样“小布尔乔亚”的孟烦了并没有成功地蜕变,他与小太爷身份没能达成一致的角色形象,加之结尾缺少了一大块由他来承载的戏份,结果把这个角色从因清醒而欲麻木却又心有不甘的旁观者,变得只剩下了别扭与毒舌。同样无法令观众接受的主角还有龙文章——智近妖孽的戏谑体现在屏幕上,大部分都转化成了怪诞和对演员表演的考验(段奕宏实在是已经把这个角色表演到了极致,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大概只有不知所措),这样的对比下,看精英团们那几个单纯而正常的角色,竟成了《团长》中的一大萌点。没办法,“变态”的角色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