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出场时,出乎朱军和观众意料的穿了一件红装,当朱军问及原因的时候,倪萍的回答非常简单:姥姥说了,人死了别哭,遇到悲伤的事就要穿得喜庆。倪萍又问朱军:还行吗?朱军很感慨:很漂亮。这是一种最好的追思。
倪萍说到姥姥,很朴实的话:“去年姥姥九十九岁走了,我们说怎么不挺过一百岁。姥姥说挺不了了。这个清明节是姥姥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倪萍的姥姥五十多岁在部队当连长的小儿子,在执行任务时,为救战友牺牲了。“一天黄昏,姥姥说她正准备做晚饭,坐在门坎上就看见远处走来了部队的人,后面跟着我妈、大舅、大姨。她说我心里咯噔一下子,知道出事了。那个认识的政委把手举起来敬礼的时候,心里就什么都明白了,她摆了摆手说先别说,然后姥姥就在门坎上坐了一宿没站起来,一滴眼泪都没掉,第二天早晨,姥姥整个后牙、上牙、下牙全部都碎了、粉了,就是多大的痛苦,坚硬的牙齿都成了沫了…姥姥说,儿子和妈的那种心啊,说了就记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亲加起来,其实最靠得住就是生你的那个人和你生的那个人…以后的一个月,姥姥还是没哭。”
“很多人问我以前捐钱为什么不说?我说那是受姥姥的影响,在我小的时候就看姥姥给生活不如她的人送一些吃的,姥姥从来都是一句话‘我吃不了了,你帮着我吃吧。’我觉得特别奇怪,大了以后才了解,姥姥觉得给别人东西的时候还要知道为别人保存一份尊严。这一切(影响)都是在自然中成长的。相互搀扶,相互帮忙,没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也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应该的。我相信姥姥说的,要是真想她就能看见她,真想和她说话就能和她说话。所以说姥姥的时候,我特别相信姥姥在这里坐着,能听见我说话。”
先人的足迹
不知道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是历史、地理、人文著名专家身份的人,多少知道他对“官场学术腐败”与“博士大跃进”的批评,多少听说他对“纪念祭祀活动需要立法规范”的建言,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文学者深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情怀。
葛教授的清明主题演讲的名字是“先人的足迹”。他说:“在世界的文明古国中间,只有中国的历史是延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历史是延续的,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保持了对民族先人的记忆。我们民族曾经生活在并不太广阔的地方,但从中原迁到各地,迁到海外,在迁移的过程中,这个民族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没有忘记先人走过的足迹,不管迁到什么地方,都会记住自己的祖先。对大多数没有文化的人来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记忆,就是有很多传统的节日。这种记忆的节日传承,最重要的就是清明,因为我们的古人相信他们的先人是永远和他们在一起,灵魂永远会关怀着他们的后人,所以,选择一个春光明媚或细雨霏霏的节日,在最近的距离跟他们的先人交流。祭扫不仅仅是对亲人表达孝心、爱心、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跟先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正因为这样,我们绵长的历史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民族的记忆一直保持下来。”
“每当清明我都会想起逝去的亲人,就像倪萍说的,人走了还会回来。我思念最多的是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我一直保留着对他的记忆,因为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葛教授的话题是从清明是一个民族延续群体记忆的承载,说到了对先师的记忆。
谭其骧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列为最近25年间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500位人物之一,其功绩载入英国《牛津名人录》,是葛剑雄在研究生时的导师,“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花费了三十年,1982年又开始主编国家历史地图集。他一直跟我说,我恐怕时间不够了,也许来不及完成,但你们一定要完成。1991年在我最后一次跟他交谈时,他告诉我,人死了不要留下什么东西,所以我死了以后,就把我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海里。同时他说我没有多少积蓄,我准备了两万块钱,你看怎么办。我跟他建议设立一个基金,他非常高兴。就在那一次交谈以后,他又发病了,再没有恢复说话…我还清楚的记得,1992年除夕晚上,我到他病房,他看见我,微笑了一下,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紧紧的抓住我的手,我们就这样坐着,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录音机里他爱听的昆曲转了一遍又一遍…他没有坟墓,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融入自然,骨灰已经跟自然融为一体。”
与其说是我们在听葛剑雄怀念自己的先师,回忆师生之情,还不如说我们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沐浴。师道尊严,老师的记忆会贯穿我们的一生,老师为我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饮水思源,因为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主干。
珍惜自己,善度此生
先在台湾,后在大陆,谈起哲学,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傅佩荣教授,教书二十年,不论是写书、做研究,或是演讲,都在推广在哲学与儒学上的体悟和研究心得,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每年至少有上万人听过他的演讲。许多人因为读到、听到傅佩荣关于人生、教育的精辟独到的见解而豁然开朗,开启了心灵的另一扇窗。
傅佩荣在现场从中国传统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说起。他说:“在古代祭天地是帝王的权责,到后来形成国家的祭奠……祭祖先是每一个老百姓最直接的生活的经验……祭圣贤,是因为圣贤是每一个人生命的楷模,圣贤就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如何”。
说起人生楷模与圣贤之道,傅佩荣以孔子“朋友死无所归曰与我宾”为例,讲述要重朋友道义的处事原则。另外他还从孔子接受朋友赠物的有趣故事中体悟到圣人重精神价值胜于物质价值的人生价值观。
傅佩荣在现场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相濡以沫的一生,他说父母之间的患难真情影响了他的一生。尤其是在说起起瘫痪在床的母亲时,傅佩荣更是深有感触。儿子向母亲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他说“看到妈妈半身不遂,我内心真的很希望她快乐”。可如何才能让母亲快乐呢?是每个月多给几千块钱,还是扬名声显父母?可这一切并不是母亲所需要的的快乐。而母亲希望儿子带给她快乐的要求却大大出乎傅佩荣的意外,那就是陪她打麻将,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而朴实的陪伴让母亲感到了极大的幸福与快乐。正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给了他诸多的人生启迪,父母之间的不离不弃让他明白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是儒家、道家这些传统的智慧,让我们中国人有了目标,有了心灵的方向,人生的价值与尊严才能完全实现。我觉得做中国人幸运的,是幸福的。”
铭记精神 激励斗志
刘世龙已经很老了,很难从历经岁月的脸庞看出曾经的荣光,甚至很少有人能把他和王成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英雄儿女》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不仅成为最经典的台词之一,王成也成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英雄形象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刘世龙老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兵,七十年前,就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历任勤务员、通信员、班长、排长、宣传队员、文工团员、长影演员…
这位让人心存敬仰的老兵在现场说到了牺牲的战友:“不久前我到四川浦江参加一个烈士陵园的活动,我们十六军48师牺牲的战友都迁移到里面…六十年以后,我们还记着这些战友们给他们一个最好的归宿,给他们建立一个漂亮的烈士陵园,让我们六十年不会忘记他,再过六十年,我们也不会,一百年我也不会忘记,让我们这一代,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怀念他们,向他们来学习。”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撰写的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岁月没有忘记当年的壮怀激烈,是无数先烈的牺牲换来了共和国的新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因为那是我们的来处、那是我们精神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