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视剧《铁肩担道义》研讨会(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17:56  新浪娱乐

  这片子开拍以后,也是困难重重,因为这部戏是年代戏,里面的服装、道具、场景、氛围,都要做到当时的情况,要尽可能的逼真,我们片子的经费真的不是太充裕,这种情况下,要做得精致,各个部门想了很多办法。除此之外,这个戏所能涉及到的,有名有姓的,包括正面的、反面的,不同的人物,将有近百个。在这些人物来讲,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这个片子拍起来是很难的,不是说我们随便抓一个人,蔡元培就是胡适,必须要和当时的照片要差不了多少,我们动用了我们所有这些年积累的朋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感动的是,所有来这个组的人都不谈价钱,大家都说,大钊先生当年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38岁就英勇赴死了,他眷恋不眷恋他亲人,而且他当时是北大教授是小康的日子了,他把一切都抛弃了,义无反顾的走向冰冷的绞刑架。我们今天来演这部戏,这是我们的荣誉,所有的人,不论是腕与不是腕,没有人谈价钱,如果谈价钱,这部戏也拍不成。包括最后作曲的,很多工作人员,凡是参与到的,刚才君如校长也讲了,顾问开始给我们这部戏很多指导,包括重大办,钟主席也是,丹彦秘书长,重大办审片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这片子最开始拍成的时候23集,后来听到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播出的时候是21集。

  今天片子也播完了,也有很多好的反响,还是特别让我感动的,我们80岁的克玉政委,克玉政委先后给我发了三条特别长的短信,我写手机短信经常写错字,眼睛也看不太清楚,克玉政委给我发的,我看着看着就眼泪汪汪的,当时这种老共产党员,老领导对这个片子不仅看了,而且把他的感慨,包括像这个片子之前为什么没有做宣传,之后怎么能够让它更深入人心,类似这样的问题,提得特别恰到好处,而且特别指示,他的部下,我的领导,我们的卢江林政委,一定要他写一篇文章来宣传这个片子,所以对克玉政委,我得给您敬个礼。

  今天感谢北京大学、中央党校、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国电视艺委会、宋庆龄基金会文化艺术中心,能够组织这样高规格的研讨会,同时我也希望今天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这个会议的各位专家,能够对我们的片子畅所欲言,给我们提出批评帮助,一来是对我们创作者来讲,更上一个台阶,另外,对这部片子也能够起到更好的推介宣传作用,能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它真正成为我们建党90周年的开篇之作,谢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郭建宁:

  我想至少得到下半场才发言,所以谢谢总主席,既然我们北大是主场,我就说几句。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铁肩担道义》的研讨会,对电视剧来讲,我确实是外行,大家对于李大钊呢,我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北大的教授,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首先,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这个电视剧,刚才君如校长也讲了,拍出来之后,反映是非常好的,非常成功的,电视报我都带来了,《中国电视报》登了以后,我28、29开始看,就和君如校长讲了,他是团长,我是团员,我们一起到上海看世博会,我和他一个团的,一晚上播三集,回来以后基本上过半了,我看了后面的一部分,好在我们党委宣传部给了我们盘,我补看了一下。

  我觉得这个片子大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容好,我们中央正在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对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现在这电视片好多匪警的、间谍的、凶杀的,诸如此类的比较多,出现李大钊这个片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很好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艺术的一个享受,这个片子反映李大钊,就向刚才马主任介绍,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个性的这样一个李大钊,包括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子女,包括兰姐,包括他和陈独秀的友谊,这个刻画都使人印象非常深刻,刚才君如校长讲,马主任说80后、90后还不知道李大钊这个人,相对来说,作为我们研究者来讲,更多的知道他这个思想,而对他的生平确实好多地方不是太了解,大体知道,通过看这个电视剧,不仅知道这个人,也知道他的思想、学术、理论上的贡献,也更清楚的,更清晰的知道他这个人生的轨迹,历史是怎么回事,这是第一点,讲内容。

  第二点讲时间,这个电视剧制出来的时候,上面打的字是纪念建国60周年和李大钊120周年,播出正好是在年底这个时候,刚才马主任讲得对,这就是赶上了我们纪念建党90周年,明年是建党的90周年,在这个时候播放这样一个电视剧非常有意义,因为明年是90周年,很多活动都会围绕90年进行。据了解,今年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据说,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可能要发一个文,明年大家要学党史,重温党史,借90年这个契机,我觉得我们这个片子就是重温党史,了解党史非常好的、形象化的、具象化的生动的教材,这是在时间点上。

  第三点,从文化上讲,现在我们都讲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讲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比如说孔子、老子、庄子,比如说太极、武术等等,但是更要反映我们当代现代的文化,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而李大钊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代表,同时也是革命文化,我们讲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文化、当代文化是一个整体,正好抓住了刚才领导讲的丰富的资源,在这点上也是很好的,这是对年轻人很好的教育,也是对建党90周年一个献礼,是从内容上、时间上和文化上看,我觉得很成功,第一点,作为观众谈的感想。

  第二点,作为一个学者谈的体会,我是在北大,原来是在北大哲学系,现在是在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我研究的领域是五四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和当代中国文化,也就是五四以来,李大钊是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李大钊最重要的一篇文献就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我们电视剧里也充分的反映。另外,他在当图书馆馆长的时候,还在图书馆里面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专栏,并且组织罗章龙,北大哲学系的学生,他们一起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在电视剧中都有反映,我就是研究这个的,看这段特别亲切。我们现在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发展过程,我自己把它概括为李大钊、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或者叫初期传播,然后到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传播,再到艾思奇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再到李达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就是社会学大纲,然后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从初步传播、到全面传播、到大众化、系统化、到中国化,这个过程的起点就是李大钊,李大钊非常值得研究。

  李大钊先生不仅在《晨报》和《新青年》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介绍了唯物史观的译文和论文,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理论文章,还写了《史学思想史讲义》、《史学要论》等著作,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李大钊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确实具有特别大的贡献,后来郭占波,写了《54年思想史》,他说“现在唯物史观变成认识论,在中国这样澎湃,这样兴旺,这是先生(李大钊)开启先河,立契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说起点还是李大钊,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传播。作为一个学者。”我是特别关注这一块,这一块在我们电视剧中也有充分的反映,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还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刚才马主任在介绍的时候说到,名字原来叫《李大钊》,包括前面也有两部片子,后来在这过程中改为了《铁肩担道义》,我觉得这反而更好了,改为《铁肩担道义》更加醒目,《李大钊》比较全面,名字比较一般,我们抓住了李大钊思想中最闪光的点《铁肩担道义》,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般人都了解,耳熟能详,他是中国老百姓,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精神动力,也是一种思想境界或者是行为方式。要按这个来做,大钊先生讲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激励了中国五四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包括北大的学者,“铁肩担道义”主要讲的要做人,知识分子一种精神的力量,要有一种人格,要有一种境界。“妙手著文章”讲的是做学问,把做人和做学问有机的统一起来,担道义著文章,就是我们讲的道德文章,道德文章道德文章文如其人,大钊同志就是最好的一个典范。

  我们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有学问,他有学养,但是他还要有教养、修养、涵养、素养,他是统一的。不仅是大钊,包括北大很多的老先生,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我作为北大的老师体会特别深刻,在那些五四知识分子老先生身上做,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道德感染力是融为一体的,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也具有很强的道德感染力,完全是统一的,做人和做学问是一致的。学术影响力反过来提升了道德感染力,道德感染力又反过来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道德感染力是相得益彰的,完美统一的,这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看到电视剧中有一点,感觉比较深,李大钊当时深感社会风气不好、败坏,他向蔡元培校长建议,要成立一个道德约束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叫“进德会”,进步的进,道德的德,进德会,以抵制社会的浊流,电视剧中也有反映。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代社会来讲也有现实意义。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很功利,怎么办,我们就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要践行,就是要知行合一,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中国哲学讲,“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有不同的争议,到底知难还是行难,我觉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知难,行也难,但是知行合一最难,就是要做到像大钊先生那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要把做人和做学问统一起来。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