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同他爷爷之间的关系,戏分也不多,但剧中涉及的爷爷临终前的一场戏让人难忘,少年李大钊用板车拉着病危的爷爷前往县城救治,爷爷已经咽气了,可李大钊还是喊着爷爷拉车前行。李大钊同赵纫兰的爱情是剧中重头戏,我觉得爱情应该是旧事的形势,新事的内容。从李大钊和胡适对话里面有句话讲到,他劝胡适和他原来夫妻的婚姻关系,讲到恩格斯的一句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这句话,李大钊当时是否知道,咱们无从考证,但从这句话里表现出来,他对婚姻爱情的一种理解,不是纯粹的旧道义的守道者。这里面剧中还涉及了情节,日本姑娘美智子向他表达爱慕,但也丝毫没有撼动李大钊对于婚姻的忠诚。除了亲情、爱情之外,电视剧还主动表现,李大钊同陈独秀、胡适等人之间的友情,他们尽管性格各异,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彼此尊重,相互帮助。李大钊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家庭和谐,费尽心力,甚至不顾及个人安慰,这些表现和学术活动、革命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加丰富了李大钊的人格魅力。
电视剧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形象思维翅膀所想象和虚构,领袖人物传记片的题材不允许创作者天马行空,相对而言,情感领域倒应当是创作者自由伸展伸手的地方,剧作为表现李大钊的爷爷、妻子、孩子之间的亲情,所涉及不少情感情节,感人至深,给女儿买波浪鼓这些细节。李大钊是伟人,但不是完人,在浮躁的政治局势面前,他也不可避免的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电视剧设计了李大钊对袁世凯曾抱有幻想,李大钊参与蔡元培、胡适等一道提出“好人政府”倡议等情节,这样的情节设计在领袖人物的塑造远离高大全,更为真实可信。五十次狂飙突进的时代,是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在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聚集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文化巨人,电视剧在塑造这批文化巨人方面,也做了努力,其中陈独秀和胡适尤其给人留下难忘印象,巨中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党的创始人之一,性格极为鲜明,他的坚定自信,以及桀骜不驯,满腹经纶,乃至固执专横都有淋漓尽致的生动表现。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过去长期作为反面人物留给人们脑海中的,电视剧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按照不同思想的定位,客观再现了在每周评论史展开的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条很多人谈了不再说了,我觉得定位掌握的很好,当时确实是反封建作为主要目标,无论李大钊和胡适都是同一阵营里边的,在同一营垒里面展开了不同思想的争论,阵营为保护好这样一个定位,使得这场争论给人真实的表现。同时,胡适的自信、清高、洋派,讲义气的性格特点也有栩栩如生的表现。
电视剧对新兴年代群体形象的塑造,更加烘托出李大钊形象之鲜活,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至于多方面的意义,教育意义是其中重要方面,电视剧李大钊形象的展示,对于党员、对于青年,对于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在中国最早揭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他在北京大学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思想准备的重要作用。李大钊的业绩充分证明,正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李大钊对我们加强学习政党建设起重要的作用。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对于社会,对于青年来说,确实对我们推动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社会确实有物质主义思潮泛滥的情况。
我有时候看到这样的情况,经常想起鲁迅先生在《文化偏执论》里面两句名言,“剖物质而张灵性,任个人而排众数” ,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李大钊这样一个电视剧,对于加强人们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做好烈人的工作,鲁迅在烈人这点上是非常重要意义的,我觉得这片子是非常好的片子。从艺术创作来说,《铁肩担道义》的成功对于进一步搞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也提供了经验,将会产生推动作用,谢谢剧作者和演员同志们,为我们创作了这么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 王丹彦 :
谢谢炳成教授,刚才深度阐发,但是时间很紧,不能够举例。最后,我们还有一点时间,留给边国立教授,也是谈一谈他的精彩,看后的点评。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
我很激动,片子是几十年看的,给的我是22集的,大部分都看了,我们这代人应该说受着很深的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我们的父辈,祖父辈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这里面我们带着非常崇敬,崇阳先烈的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北大这个地方,带着这样一个心情来的,我也带着向我们摄制组的同志来致敬这样一种心情来的,这是我要表达的一个意思。第二个,这部剧有两点肯定,我只说一下观点,一个就是《铁肩担道义》这部剧的摄制,我认为是历史的贡献,岁月失去,血与火的革命历史变得久远,先驱者的形象在一些人的心中变得淡漠甚至陌生的今天,我们需要历史与当代的沟通,那么这个沟通,刚才继红说了,80年代末曾经有一次《李大钊》,雕塑艺术家和李大钊研究生的两个人的互动,来追寻李大钊的足迹,这部剧不一样,是全景式的展现李大钊的成熟、成长、贡献和影响的重要作品,我觉得非常之好。所以当时在评李大钊,我写评论有这么几句话,对先驱者的奋斗,知晓的不一定崇敬,对先驱者的信仰,赞同的不一定践行,这种生活的反差令人遗憾,令人深思,也促人警醒,这种局面在今天并没有改观,今天全景式的以《铁肩担道义》这样的方式来塑造李大钊和先驱者的形象非常宝贵,我认为让我们看到革命怎样在中国这样土地上出现真正恒久的意义,并且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
第二句话,李大钊形象的塑造,点燃了不息的精神火炬,其实大家都谈很多,比如说他是群体的形象塑造中闪耀最光彩的,大家也谈到他的道德人格,他的道德人格不仅对他妻子始终如一的钟爱、关心,其实蔡元培说了,妻子反过来也使他成为道德完人,总之这里面非常丰满。所以我说一句话,如果说80年代末期的李大钊,是以自己的结构选择,在当代人与历史人物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部《铁肩担道义》则是以铺叙的方式,细腻的将李大钊形象塑造成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精神的火炬。谢谢大家。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 王丹彦 :
谢谢边国立教授,我们最后以热烈的掌声请周上将做总结点评。
总后勤部原政委、上将周克玉:
电视剧看了以后,想了两个问题,继红同志给我发短信的时候,是要播《铁肩担道义》,我问她,是不是你是编辑,她说是,我说回了一句话,好,妙手著文章。我看了三集以后,我给她又发了一个短信,说这个电视剧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最生动、最深刻、最形象的一个教材,是一份厚礼。看完以后,21集,我又给她发了一个短信,大体内容主要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这么一部昂扬主旋律,高唱正史歌,真实的反映我们党的历史上重要人物,重要历史的剧作,怎么不声不响的就播放了呢,我这样问她。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说,这么重大历史题材,我们党的宣传部门 ,我们的电视电影的主管部门,不知道他们怎么看这部片子,怎么做这工作,我跟你们讲一句话,我是中央思想宣传领导小组的80年代的成员。还有一个问题,我也跟马继红也讲了,这个电视剧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特别是当政的人能够看到。今天这个会开得非常好,而且是在我们北大开的,这个地方选择的好,我们的副校长,我们北大的教授,我们北大的同学参加这个研讨会,太有意义了,我看这个电视剧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我觉得,北京大学在我们国家辛亥革命以后,那么一种复杂历史条件下,他是进步势力的政治活动中心,是创建我们共产党的一个发祥地,我就想到首先是能够把今天这个座谈会,大家精彩的发言,怎么能够传播出去,是我们现在当政的同志有关部门了解这个电视剧,这个我觉得是个问题。
今天来了好多新闻媒体的同志,新闻媒体上怎么能够发挥我们的作用,50年代包括60年代甚至70年代,那时候我们国家出的电影并不多,但是一部电影一出台,马上就引起全国人民注意,又出了新电视,大家争着去看,那看的效果就不一样,现在我想到,我们有时好多电视剧不知道怎么样,炒的铺天盖地,为什么这个主旋律的东西还是没有人引起重视。首先是我们主管部门,媒体能够发挥作用。我想到这个事,怎么发这个事儿呢,我不在位了,我也不能随便指挥别人,所以卢江林我还能指挥得到,给他打了个电话,你能不能写篇文章,他答应的非常痛快,我保证三天内完成任务,我说不要那么急,今天写得很好,我看了这篇文章,确实动了脑子,深受了感动,有了真情,要不然写不出这文章,我现在还是希望,怎么能够跟我们在位的同志传个信息,好好的来欣赏,看一看。好好的看这个电视剧,为什么看这个电视剧?像我这样的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还是了解一些,但是我看了这部电视以后,我觉得我了解的还是很不够,包括对李大钊,李大钊的家乡我都去了,这么一看以后,我对李大钊的了解更清晰、更深刻、更感动,确实是了不得,我们共产党人最完美的代表人物。现在我说我们到了老年什么想法,就是想到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党,多年以后,怎么还能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特别是受苏联、苏共瓦解、解体的惨痛教训,最近看了一本《大元帅斯大林》,我看到苏联,苏共瓦解的故事,我们要特别警惕,防止否定丑化歪曲我们党的历史,要避免这个东西,首先是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不了解历史很难不上当,人家胡说八道就相信了。刚才谁发言说忘掉了,我说不是忘掉,是要了解。我说个不好听的话,我们把县委书记测试测试有几个人能回答得了,李大钊是个什么人。中宣部部长他给我讲过,他做了调查,笑话百出,在这个场合不能讲这事,不学习历史,不了解历史,就必然要在历史的波浪当中被淹没,就是那些很好的也很难站住脚。
将这部片子作为纪念我们党的90周年的开篇,这话说得很好。一句话,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去看它,接受它,真正发挥电视剧应有的效果。最终,还是要感谢我们剧组,编辑、导演、演员和主创人员,这部电视剧确实拍得好。第二,也感谢北京大学,你们这么重视,这么支持。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 王丹彦 :
谢谢克玉上将,已经做了非常全面精彩的总结,没有太多的话,最后想说几句。今天我们开座谈会,确实对中国文化界、中国电视剧界意义重大,在北京大学开这么一个会,对我们当代的文化发展和当代艺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如何健康有序的前行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我大致概括今天各位专家说的,不一定准确,但是有三点我感触很深。
第一,这部剧以真诚的艺术态度,站在历史与时代的结合点上,可信生动的描述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思想先驱与现代化先驱,还历史伟人、道德完人感人的人格光芒。这部剧确实非常难得。
第二,这部剧以电视剧创作的时代使命感,深度开掘了典型历史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的个性特征,聚焦视听元素与思想光芒的感人切入点,写出了一代民族精英群像,写活了理论与精神,道义与文章的交锋、交融、交汇的诸多难点与焦点,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再创作,提供了新鲜的标杆。我觉得这部剧确实是可圈可点,因为很多是用思想的穿透力,人格的细化、感人的细节来疏理剧情,而不是制作悬念,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你。
第三点,我觉得这部戏以当代中国文化主力军的文化自觉,为当下中国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作品,如何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引领大众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成功经验。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刚才克玉上将说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和建党90周年的一部破题力作,所以向我们所有的全体主创人员致敬,祝贺,同时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媒体,今天也提了很多很真诚的希望,为这部戏的再传播放大影响,贡献我们应尽的力量和责任,我们议委会的刊物,我们责无旁贷,首先在这方面要带起头。
(结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