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制作人时间:新《东方时空》新在哪儿?(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17日13:45 南方网
主持人张羽、张泉灵 疲惫写在时间的脸上,但是他的手机却总是不知疲倦地响。几乎在每个问题刚刚展开的时候,他都熬不过急促的铃声,接了,然后处理一些事情。最后,他把那个闹腾的手机藏在外套宽大的兜里,以便能够集中精力接受采访。
当然,新版《东方时空》11月27日的开播日期不像铃声,它一天天前来,不可逃避。对于这个曾经推动了中国电视发展的重要栏目,所有的人都期望新版能再上台阶,继续它的辉煌。而对总制片人时间来说,等待改版计划通过的压力刚刚消失,播出的更大压力又如约而来。连续两个半小时的直播节目,使这位总制片人的状态看起来是箭在弦上的紧张。
半新面孔
记:前段时间关于《东方时空》改版不断有消息出来,每次说法都有些不一样。最后确定下来的新《东方时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跟过去的《东方时空》有什么区别?
时:我们现在节目的方案经过将近半年多的策划和修订,也报经广电总局和中宣部认可,现在确定了开播日期。跟过去的《东方时空》相比,首先是长度增加了,从40分钟增加到150分钟,从每天早晨6点到8点半首播,可以说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节目。我们的广告语改为“共同开启全新的一天”,增加了新闻、资讯和当日中央媒体的新闻精华的组合,叫《传媒链接》;《东方之子》改成了新闻人物,叫《面对面》;《时空报道》改成了《直通现场》,增加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生活空间》改成了《百姓故事》。变化比较大的是周日版,以前《东方时空》周日播《实话实说》,从27日以后的那个星期天改在晚上播出,取代它的是3档新的栏目,一档是《百姓故事》的精华版,叫《纪事》,一档是水均益主持《世界》,是一周的热点人物和事件,一档是敬一丹主持的中国电视第一个直播栏目《直播中国》。
记:新《东方时空》和老版本比较起来,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时:信息量的加大和服务意识的增强。我们原来是6点、7点、8点档播出整点新闻,但和《东方时空》是两张皮,现在就整合起来,既体现了对早间节目的信息需求,又照顾到过去原有观众的收视习惯。
记:除了你刚才所说的水均益和敬一丹,其他主持人的设置是怎么样的呢?分别是谁?
时:两位总主持人、一位新闻主持人和一位资讯主持人一同主持这两个半小时的节目。
一共是8位主持人,分为两组,一组的总主持人是张羽、张泉灵,新闻主持和资讯主持是康辉、李小萌;另一组的总主持人是白岩松、方静,其余两人还没有最终敲定。
记:这个和原来传说的阵容差距好像挺大。不过,张泉灵和方静是从国际频道来的,李小萌是从《半边天》节目来的,感觉还是中央电视台自己的这个圈子,为什么不找些新面孔呢?
时:我是希望推出新面孔,也尝试了,但招不着。机缘不凑巧吧。
记:在我看来,张羽、康辉他们的表现确实一直不错,但好像没有看到有那种如白岩松、水均益这种大牌主持人的感觉。
时:也不一定他们就没有,一个主持人是和栏目质量相得益彰的,也可能他们有这样的潜质,但过去主持的栏目对于树立自己的品牌没有那么大的帮助。
记:确定主持人是不是《东方时空》改版中最难的一项工作?
时:应该说是改版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吧。
记:大家奇怪为什么对原来的阵容作了那么大的调整,是不是可以说水、敬他们被调整到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去了?
时:调整是电视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我们需要培养和推出新面孔,为明年新闻频道的推出打下基础。我不认为原来主持人的调整是到了次要位置。比如说对于水均益来说,对国外首脑的采访和对国外发生重点事件的参与是他的优势,《世界》可以说让他的定位更明确了。
新酒旧瓶
记:《东方时空》为什么要改版?我看到一个数字,今年年初《东方时空》收视率还排在中央电视台的前六位,应该说大家对它的反映还是不错的。
时:《东方时空》在开播的时候,是按照中央电视台开办早间节目的动机出台的,但是长期以来,它给人的印象是对热点问题、重点问题的深入报道,不符合早间节目信息量大、带有浓重服务色彩的特性,所以它的改版已经酝酿了两年了。凤凰台和一些地方台现在都有不错的早间节目,中央电视台也希望它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早间节目,以适应现在竞争的局面。
记:就是说,中央电视台感觉到了外来的压力了?这种压力在收视率和广告上体现出来了吗?
时:这种压力更多是一种感觉,当然在收视率上也有所变化。
记:怎么一种变化?
时: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当然,我们也不完全是被动的,我们希望主动一些。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是,今年中央电视台的全面改革从一套节目开始。这是一个全面的部署。
记:国外一些名牌栏目,可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节目形态都是变化很小的,他们更注重节目内容的精良,《东方时空》不过做了7年,对于一个电视栏目,可能刚刚进入成熟期不久,就有这么大的改变,就像大家通常的一个比喻,一定用新瓶子装新酒吗?还是旧瓶子这个品牌保留不变,装入新酒就很好了。
时:保留《东方时空》就是保留了这个酒瓶子啊。事实上我们没有变得很多,有新闻人物、现场采访和百姓故事,我们现在的这些改变,是因为《东方时空》这个瓶子的容积加大了,需要新的东西来充实它。
全新传播模式
记:你刚才说《东方时空》借鉴西方的早间节目,那是不是和他们的节目会很相似?
时:还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它的新闻属性,又要考虑到这是国家大台推出的节目,所以,国外早间节目的家庭气氛不是我们所强化的。比如主持人的状态、演播室的气氛、话题选择,他们更轻松随意,但我们还是要求庄重感,主持人说话不是随意的,还是要言之有物。
记:以前有些观众反映说《东方时空》太过严肃了,包括几位主持人的感觉俨然有国家法官的感觉,那依你的说法,这种风格不会有太大改变了?
时:还是会有改变,以前是一个主持人面对观众侃侃而谈,很容易带来这种印象。这次我们设计上注重几个主持人一起交流的机会,比如两个人可以互为正反方,增加一个别的视角,打破前面说的这种形象。比如,《传媒链接》这个节目有两个定位,一是报纸摘要,严肃地传递新闻,转述别人的文字,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谈话节目,要有说话的对象感,对一些枯燥的文字和数字通过交流的方式强化人的理解。
记:这是不是把凤凰台“说新闻”的《凤凰早班车》和《锵锵三人行》结合在一起的感觉?
时:不是,我比较忌讳“说新闻”这个字眼。我们还是比较严谨的一种口语方式,还没有到“说”的这种随意程度。实际上我们是用比较正经的方式传播新闻,但同时可以夹杂一些自己的评论和感慨或者背景资料。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使我们在新闻播报上和主持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这个风格还有待节目制作过程中个人经验的积累,因为没有前车之鉴,没有任何参照。
我的同学对我讲过:你有两条天生不足,首先你没有鲁豫,她是过目不忘,在化妆的半个小时就能把所有的稿子都背下来,第二就是直播。当时我们根本不敢想直播,但两年之后我们的想法实现了。
记:那你说的这个风格的把握对主持人来说容易吗?
时:非常难。我们的节目设计要切实可行,但更重要的还是靠主持人的现场发挥。
记:就是你认为几个主持人一起交流互相补充,可以和鲁豫抗衡了是吗?
时:这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了,鲁豫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如果拿她的那个标准来要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不是说我们的主持人不行,而是不存在可比性。
记:但是观众会去比较啊?
时:但观众要看是哪部分观众,为什么他们不拿这个参照来要求《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而来要求《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呢?
“难产”的新版
记:《东方时空》酝酿了两年多,真正操作有五个月,但迟迟不能定下来。为什么这次改版这么“难产”,是有很多困难和压力吗?
时:应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栏目改革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央电视台的整个改革,要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所以拖到现在。
记:有个说法是改版后观众要增加一个亿,这个设想是保守的呢?还是过于乐观?
时:我们开播时是4000万,现在我希望能提高一倍,到8000万就行了。因为中国的早间开机率本来就是不高的。
记:凤凰卫视的行政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凤凰台一个栏目的生存和死亡很大程度上要看广告商对它的态度,对于你们来说,改版后广告的估算怎么样?
时:我们现在的广告是一年1亿5千万元,改版后希望能达到两个亿。
记:但我看报道说,《直播中国》就要增加几千万的投入。
时:是1200万,最多不会超支200万。原来《实话实说》一期不过9万,《直播中国》核算下来一期要有23万,用这么多钱做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也是最高的。其实直播节目应该是电视节目的一个特性,直播是为了减少成本,但我们现在却增大了成本。但这是“原始积累”阶段,以后就是谁投资,谁收益了。这也是我们为了发展直播节目要付出的一个代价,要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记:但你的广告收入相对于投入来说增加的并不是很多,说起来也好像不是很划算。
时:对。所以这是整个台里的部署,不是我一个栏目的部署,让我一个栏目来考虑收支状况的话,我可能不会做这个栏目。
记:你的节目增加了很多资讯,这好像是冲着地方台来的,但是在这方面好像你们并不具备优势,没有像地方台服务地方交通、商业等更加有针对性。
时:我倒不这么认为,我们更宏观,是服务全国的概念。比如说交通资讯,我们做的是甲地到乙地的资讯,而不是某地的资讯。比如我们要做的《文化地图》,里面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演出信息,对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出差、旅游的人,这些信息应该会让他有收获的。
记:你在《东方时空》作制片人已经有7年了,改版对你是不是一个压力很大的挑战?
时:更多的应该是兴奋。我以前做专题节目出身,对于新闻节目经验不是很足,但是这次改版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让我有很强烈的兴趣,我希望这次《东方时空》的改版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拓展————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和观众加强互动,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从我们1993年开播以来就一直在发展和健全,但它对新闻传播方面的拓展还留有很大余地。事实面前应该做到人人平等,而不是只有记者的判断,是一言堂,我们应该和观众一起进行积极的思考。而在新闻事实的表述上,我们力求更多的人感兴趣,更好看。
当然,这两个半小时的节目都是直播,对我们也是很大的挑战,你要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另外就是主持人的说话习惯,把握说话的分寸。我要为播出的“安全”提心吊胆。
记:假如节目播出后,不少人反映说没有那么好,那么新,你会不会很在意?
时:不在意。因为在节目设计上,我们已经提供了这种变化的基础,但是否能变化成功,我没有十足把握,也很忐忑不安,但我们已经尽全力了。(《南方周末》记者杨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