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12:31 南方都市报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意气风发的公关小姐们的事业和爱情成为人们追看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的理由,因此“广味”浓郁的《公关小姐》也让广州美美地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脸。本版图片由黄加良先生提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公关小姐》女主角周颖(萨仁高娃饰)与男主角高翔(章申饰)。 本版图片由黄加良先生提供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周颖与家人订烧乳猪回乡祭祖。 本版图片由黄加良先生提供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公关小姐》海报。 本版图片由黄加良先生提供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公关小姐》导演黄加良与夫人。 本版图片由黄加良先生提供

电视剧《公关小姐》从此都市开始言情
《公关小姐》拍摄现场。  本版图片由黄加良先生提供

  广州制造 总第012期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

  质量鉴定:《公关小姐》创下了几个第一。大陆最早的反映改革开放、最早反映公关行业的电视连续剧,最早反映女性和女性群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获第九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等众多奖项。

  质检报告

  “广味”的主旋律电视剧

  《公关小姐》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主旋律电视剧,广州本土电视剧在与香港电视剧竞争和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上千集电视剧竞争的过程中,《公关小姐》选取了严肃与通俗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广州人看香港电视,经历了一个起起浮浮的过程。而粤港电视人的竞争,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显示出刀光剑影。《公关小姐》选取了一个相当精巧的角度,就是把主角设计成一个来自香港的公关人士,这样一部吸取了香港电视连续剧优点的都市言情剧就有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一国两制的政策已经提出,香港回归的脚步正逐渐接近,人们对香港文化的了解正在一步步加强,这样的角度让《公关小姐》在与港产剧的竞争上占据了天然的优势。

  而同时,电视剧中的“广味”又使《公关小姐》的影响远不止在影视领域,《公关小姐》带旺了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同时又把广州的形象以及岭南的文化推向了全国。

  -原景再现

  一部戏在粤港电视剧的竞争中胜出

  细数从前,广东电视台是从1978年开始恢复电视剧制作的,独立制作的《水乡一家人》、《燃烧的心》曾荣获飞天奖。继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九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后》,广东电视台推出的全国第二部连续剧《虾球传》,也红遍中国。

  当时的广州人还是以看本土电视剧为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连续剧成为人们入夜后的一个主要节目。而对于其他省市的观众来说,《虾球传》既是一部情节生动的电视剧,也是大家了解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开始利用电视天线收看香港台的节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从鱼骨天线到大锅盖,一直到卫星电视,香港电视一直在明里暗里抢夺着广东的观众。

  已经退休的前广东电视台副台长张木桂回忆20世纪80年代,认为1986年算是本土电视的低潮期,从1983年开始引进海外剧集,到1986年播放《流氓大亨》时,收视率已经高达76%了,据说当时有一个个体户抱怨,在播放这部连续剧的大结局时,整晚就只做了五块钱的生意。可见港产电视剧已有让广州万人空巷的魅力了。

  1987年,广东电视台的一班干将集中到南湖宾馆开会,确定了“以制作长篇(标准长度为20集)通俗电视剧、长篇通俗系列短剧(每周定期播出两集)为主,适量制作高品位的艺术片为辅的制作方针。”这次“南湖会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摆脱广东本土电视剧在粤港电视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夺回失去的江山,而轰动一时的《公关小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987年以后,广东电视台陆续拍摄了《过埠新娘》、《香港地恩仇记》等有广东地方色彩的当时所谓的“通俗剧”引起强烈反响,其中1990年推出的《公关小姐》,收视率是90.99%,如果说粤港电视人始终在无形的战场上竞争的话,《公关小姐》算是打了一个大胜仗。

  很快,香港亚洲电视就购进了《公关小姐》这部戏,1990年2月14日的《广东日报》还刊登了一封香港观众的来信,这位在国外行医又顶住回归前的移民潮回到香港工作,并且在大陆购置了房产的观众热情称赞《公关小姐》,他说:“在日本电视剧追踪‘血缘’(比如《血疑》等)、香港电视剧讲述个人奋斗(比如《流氓大亨》等),广州的电视剧却带着清新之风,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的背景,从而吸引了粤港两地的观众,这也体现了广东电视工作者的政治远见。”

  一部戏给全国人民描绘了多彩而生动的广州

  一直以来,中央电视台都相当支持广东台,而《公关小姐》是广东台给中央台的一份礼物,最初广东台不敢把这份礼物送到中央台去,当时广东台的副台长钮祖印记得曾经拿带子给北京的一些上级和同行看过,有些人评价说“生活腐朽”,这让他也有点顾虑,后来《公关小姐》在广东播放效果不错,在北京甚至先组织了媒体的人搞了一个“看片会”,一致反应不错,这才送到中央台。当然这份礼物是收费的。

  正是这份收费的礼物,为广州做了一个形象广告,不用说先进的公关理念和酒店管理方式,不用说广州职业女性的风采,单是《公关小姐》描述的广州这个大都市的风情,既有酒店、商场、街道的繁华景象,又有江边吃艇仔粥、到老字号“蛇满王”吃蛇胆、排队饮早茶、过年逛花市等广州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虽然电视剧的主人公是酒店的七名公关小姐,但通过她们的男朋友把视野推向广州的个体户、出租车司机、农民大学生、军人、企业家等有广州地方色彩的典型人物,这就更足以让广州美美地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一回脸。

  《公关小姐》中也反映了广州出现的新鲜事,比如第一次“美在花城”的选举就在电视剧中有所表现,尽管这次“选美”作为失败的公关案例出现,但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得相当清楚,也体现了广东人对待改革开放的清醒态度。

  在《公关小姐》推出之前,以广州为背景的电影比如《雅马哈鱼档》、《给咖啡加点糖》、《街市流行曲》等,已经向全国和观众透露出了岭南的都市文化气息,而《公关小姐》和随后推出的《商界》更强化了岭南影视的这一特点。

  《公关小姐》播放后,全国的许多地方都针对这部电视剧展开了讨论,有座谈会形式、有报纸讨论的形式,其中《中国电视报》专门开辟了读者讨论连载的栏目,其中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一位叫赵英的观众题为《和煦的南风》的文章颇有代表性,他在文章中谈到了对广东的认识,在经济上,“铁饭碗”打破,人际关系变化,粤港的交流增多等,他甚至认为把《公关小姐》称为“通俗剧”不妥,而应该是一部反映广州生活的正剧。

  一部戏让一个行业开创出一个时代

  何春晖在《中国公关的回顾与瞻望》一文中多次提到了广州的公关行业。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并注资120万元,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陆续举办了广州“白云杯”城市国际足球邀请赛,广州歌舞团也被白云收归麾下。白云制药厂的声名也随着足球和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远扬。1984年12月26日《经济日报》刊载了题为《如虎添翼》的长篇通讯,报道了白云山制药厂的公共关系工作,并编发了“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的社论。

  广州的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公关的典范。

  张木桂副台长介绍,当时中国大酒店公关部经理常玉萍被评为广州十佳青年,公关经理背后有哪些故事,广东台立刻请时任暨南大学校长秘书的邝健人深入到中国大酒店体验生活,然后编写剧本。原计划是四集,接下来改为六集,然后是十集,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剧本长达30万字。

  《公关小姐》这出剧在全国上映后,出现了导演、编剧甚至是演员都意想不到的一个结果,不少城市陆续成立了公关协会,企业成立了公关部,而这部戏甚至被当做了“教材”。很多业内人士忽略了背景,而对其中“技术”的成分相当重视。

  黄加良导演说一直以来中国公关协会都会寄协会的报纸给他,他也记得自己曾经多次参加各个城市的公关比赛,和演员一起担任嘉宾或评委。

  中国大酒店的副总经理戴玉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任职中国大酒店的公关部,当时正是电视剧《公关小姐》播得火热的时候,戴玉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担任公关部经理一职,也结束了“中酒”由外方人员或者是香港公关人员担任公关部经理的历史。这也说明当时广州的公关业已经有一定水准。

  据戴玉介绍,《公关小姐》提到的具体公关案例,都是确有其事,但爱情故事却是虚构的。电视剧主人公是以中酒第二任公关经理常玉萍为原型,但其实集中了几任公关经理的故事。和实际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当时的公关小姐服装没有那么漂亮,酒店里的许多工作是由各个部门协同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公关部功劳独享,这些可能是对公关小姐艺术地“拔高”的部分。

  香港是在1963年出现了第一家专业的公共关系公司,叫韦特公共关系公司。二十几年后的1986年1月成立的广东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公共关系民间团体,1987年6月22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才标志着公共关系在中国得到了正式确认和接受。到电视据播放的时候,广州也掀起了一股公关学热,当时大学里没有合适的教材,戴玉还经常要到大学上一些公关实例的分析课。

  -随想录

  因为我们好学

  《公关小姐》推出的年代,从华语片看,广东的《虾球传》红过了,香港的《霍元甲》红过了,台湾的琼瑶片也红过了;从译制片看,日本的《血疑》红过了,美国的《神探亨特》也红过了。

  这时候已经不比1980年,观众的口味提高了,尤其是广州观众。广东台的片子不好,可以不看,香港电视可能有雪花,但至少可以看到新鲜的剧集。

  《公关小姐》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的。从广州红到香港,继而红遍全国,今天回想起来,可能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清新的、快乐的、自信的。还有因为反映的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广州人的心态,这让广州人熟悉,也让外地观众觉得新鲜,因为各得其所,《公关小姐》当然受追捧。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女公关经理,故事反映了香港文化与广州文化融合的历程,这其中透露出广州人的自信与豁达,不怕学习,不怕接受新的观念,勇于尝试。这也是广东电视人的特点。香港电视剧夺去广州人的眼球,他们也到香港去学习,比如以个人奋斗为题材的故事、幽默“搅笑”的对白,这些当时新鲜热辣的电视剧操作因素都让广东电视人学回来了。

  当《公关小姐》的剧本交到导演手中的时候,导演黄加良还专程去和业内人士讨论,对这个行业如何理解呢?观念要超前,但是要超前多少呢?这在当时也是一个颇为不易掌握的尺度。

  不过《公关小姐》最终还是把这个尺度掌握好了——都市言情片,有香港电视剧的元素,有浓浓的岭南通俗艺术的风味,而同时又紧紧抓住香港回归及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这些是由广州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是由广州的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广州历史的机遇决定的,能在严肃与通俗之间找到一条最合适的道路,这历来就是广州人聪明的地方。

  -电视人访谈

  张木桂:言情片与偶像片只是一种包装

  尽管在《公关小姐》中爱情戏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张木桂认为不应该由此就认定《公关小姐》是一部言情片,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广东台并没有想过拍一部“言情片”,张木桂认为《公关小姐》更多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成就,而之所以让人有言情片的感觉,正是运用了一些包装手段。而这些手段的运用是为了适应广东的实际情况,夺回“空中失地”。

  张木桂总结道,当时广东观众可以直接收看香港电视节目,因此,广东电视台处于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再加上无论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看,还是从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现实看,广东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也与内地观众不同,因此,《公关小姐》从拍摄开始,就强调一个“广味”。

  只有在形式上突出“广味”,并且借鉴了不少香港电视剧的包装手段,才能达到表现主旋律主题内容的作用。张木桂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才使《公关小姐》这部剧无论是在广东还是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认为这样一段对《公关小姐》的评价是最为准确的:“《公关小姐》找到了大陆电视剧与海外电视剧的某个共同点。这也许是广州处于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地域文化所决定的。”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共同点,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利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包装手段,而即使是这样的一个简单道理,也是广大电视人不断摸索的结果。

  全息广州

  《公关小姐》几波几折

  1988年春,我和钱石昌、林华忠、邝健人住进暨南大学专家招待所,开始为邝健人初始创作的六集《公关小姐》重新构思,决定用都市言情剧兼青春偶像剧的艺术形式作为包装,通过以七位年轻貌美的公关小姐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反映改革开放的重大主题。到1988年底,一部廿集的长剧《公关小姐》的文学剧本便完成了。1989年春节过后,剧本交到了导演黄加良手上。9月25日,实际长度为廿四集的粤语版在珠江频道播出,及时向国庆40周年献礼。一开播便好评如潮,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仅仅播到第八集,当天晚上广电厅值班室便收到两个厅级单位负责人的电话,认为第八集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他们承办的一个慈善活动,剧情歪曲了该活动的性质,损害了他们的形象,要我们立即停播。我违心地上门检讨,并送上检讨书,承诺在普通话版进行修改。两单位领导见我态度诚恳,便也谅解了。可是年底省委一个会议上有一个六号简报,标题是《电视剧〈公关小姐〉无原则吹捧香港小姐,肆意贬低我党干部》,认为该剧将香港小姐周颖塑造得如此完美,而把中方派的副总经理塑造成保守形象,这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不久,刘炽台长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说省委书记谢非要调看《公关小姐》的录像带,我们一下子紧张起来,估计是那个六号简报引发的。我们都明白,如果谢非书记也持此观点,那么电视台将面临大麻烦。我决定独自承担责任,当即我在刘台长的办公桌上给谢非书记写了一封信,说是我自己为了强化戏剧矛盾,自作主张处理成这样的,如有失误由我个人承担。同时我亦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申述理由。录像带送出以后,我有点如履薄冰的感觉,导演黄加良也忐忑不安地等待宣判,我强作镇定地安慰他说:《公关小姐》肯定是有不足之处,但我自信是站得住脚的,有问题我承担,得了奖你上台领奖。大约半个月后,谢书记的秘书打来电话,说谢书记称赞《公关小姐》是好作品,只要把个别对负面现象说得过头的对白修改一个便可以了,他还指示迅速配成普通话,送全国播出。并说转告张木桂同志,他的信我看了,不用检讨。谢天谢地!

  □张木桂(前广东电视台副台长)

  下期预告

  被称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名片的《雅马哈鱼档》,是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部反映民营经济的电影,有影评人把《雅马哈鱼档》纳入100部70年代人必须看的电影之一。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拍摄花絮

  改剧本:从24集到22集

  《公关小姐》原来的剧本是24集,广州观众看到的就是这个版本,但送到中央台后,就变成了22集,有一段戏被删掉了,这段戏讲述的是外国客人打碎了酒店玻璃,中方不同部门的员工处理方式不同,但在广州播出时有些观众有不同的意见,因为要送中央台,大家慎重起见,还是删掉了和这段戏有关的一条线索,把整出戏改成了22集。

  挑演员:酒店大堂“守株待兔”

  当时表演协会在广州开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演员住进江南大酒店,黄加良导演亲自上场,和主要创作人员一起到酒店大堂“守株待兔”,一个个审视到会议组报道的演员,大家一眼就相中了萨仁高娃,而她对剧本也相当满意,双方一拍即合。

  服装:时装店里借了不少

  《公关小姐》中演员的服饰也是这部戏的亮点之一。服装设计张式昭曾撰文介绍,电视剧中人物的服装全部都依照星级酒店的行业规定设计,男演员的几套西服就分为当时在香港较为流行的“双排钮扣西服”和在国内比较常见的“两粒扣西服”,以区分外方管理人员和中方管理人员。而公关服的设计不但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行内人士的称赞。

  至于演员们其他漂亮的服装,则是张式昭为了节省有限的服装费用,到当时有名的个体商店“珍珍时装店”借来的。

  拍摄:全部是“夜间作业”

  《公关小姐》大部分都是实景拍摄,几乎把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的角角落落都拍到了,至于电视中出现的香港别墅,则是在东莞拍摄的。

  在拍摄星级酒店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影响当时酒店的正常营业,所以,剧组一般都是“夜间作业”,酒店员工下班,他们就扛着机器进场,等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他们的工作则刚刚结束。

  在电视剧中最重要的场景公关部办公室并不是真的中酒的办公室,而是在广东电视台的饭厅搭景而成。

  推广:一部赚钱的电视剧

  在香港台的节目吸引了广东人眼球的时候,不但广东电视台的人感觉灰溜溜,连商家都对广东电视台的节目不感兴趣,据说当时在全国大热的《四世同堂》在广东台播放几乎没有什么广告。

  而《公关小姐》一举改变了这种情况。据张木桂介绍,当时地方台的节目在中央台播放,都是一种荣誉,而《公关小姐》是中央台以每集4万元的价格购入的,而电视剧的拍摄成本才一集2.5万元,再加上电视剧播放期间近200万元的广告收入,所以,《公关小姐》既是反映主旋律的电视剧,也是一部令电视台获利颇丰的剧集。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

  意气风发的公关小姐们的事业和爱情成为人们追看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的理由,因此“广味”浓郁的《公关小姐》也让广州美美地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脸。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