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客观、形象地反映八路军抗战史的电视剧《八路军》已登陆央视,本报记者在该剧播放之际,电话采访了电视剧的导演宋业明,他向我们讲述了电视剧拍摄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几易其稿力展全貌
宋业明说,2004年2月份,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接受了该剧的拍摄工作,同年8月剧本通过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查。剧本审查通过后,即开始建组筹备拍摄工作。
2004年10月26日,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北京开机,剧组分两个组同时拍摄,转战北京、河北、天津、山西、湖北五省市。“由于《八路军》题材重大,为能够更好地展示八路军的风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剧本是在边拍边改,历经数位编剧,前后几易其稿,直至2005年1月18日才经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统筹定稿。”
定稿后的《八路军》着力表现了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从整体上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进程、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抗日战争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出来,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作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献礼片是很有分量的。”
小人物点燃抗日热情
全剧在塑造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左权等领袖人物形象的同时,还独具匠心地虚构了5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小人物。“这样安排,旨在反映那段时间,不仅八路军抗日,不同阶层的国人也在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宋业明如是说。
这五个小人物分别是:参加过长征的部队文艺干事赵栓柱,从打马掌的农村小伙成长为兵工厂手榴弹专家的王铁锤,五台山被炸后投奔八路军、最后光荣牺牲的僧人张黑白,险遭日军凌辱、后加入八路军的农村姑娘冯玉兰和留学南洋归来参加抗战的女翻译刘茜茜。5个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走上抗日前线之前的不同道路,为该剧增添了精彩之笔,与大人物对照,又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
豪华阵容演绎英雄
为拍摄好这部电视剧,可以说,选用一批影视剧“精英”,主创阵容极为强大。创作人员都是《长征》、《延安颂》剧组的骨干。主要演员中,有相当一批是观众熟悉的实力派演员。
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到电影和电视剧版的《长征》、电视剧《延安颂》,以神似见长的唐国强已是第五次扮演毛泽东。饰演二十多年朱德的特型演员王伍福,在该剧里再次成功饰演了朱德。除此之外,还有刘劲出演周恩来、郭连文饰演刘少奇、卢奇扮演邓小平、姚居德饰演彭德怀等。宋春丽、柳渊等一批实力派演员也在该剧中有上乘的表演。剧组之所以选用这些人,主要是想通过他们更能把伟人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宋业明认为,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意义,不仅仅纪录八路军抗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还要凸显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要归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让现在的国人知道,在那个特殊时期,发生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是谁都不能回避的,也是不该回避的。”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史实,这部戏几乎涵盖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的100多场大小战役,其中选取了22场重大战役来串联全篇,堪称一部抗战史上的“军事百科全书”。
该剧共动用了兵力近5万人次,大型坦克、装甲车、兵车上百辆以及服装上千套,仅埋放炸点就3万多个,在拍摄平型关大捷、太原守卫战、百团大战等战役时,更是动用了上千名官兵、几百匹马、数吨炸药,埋设了上千个炸点,耗费了十几万发子弹。‘炸点’埋设必须准确,不然会出问题,这心一直在悬着。”该剧还多次从北京大规模转场到天津、河北、山西、湖北等地,这在近年来的电视剧制作中是罕见的。
有关敏感问题,如关于山地游击战的争议、百团大战的争议,都没有回避,而是讲究分寸地进行处理。对蒋介石、阎锡山等人物的描写也恰到好处的把握,真实地反映那个时期的人物性格。“比如国民党军队打击日本侵略军时,也是浴血奋战,这不应该回避,如果回避的话,不仅违背了历史,也是扭曲历史。”
不能给八路军丢脸
宋业明说,按上级的要求该剧要在今年8月份播出,任务重时间紧,为保证任务的完成,整个拍摄工作跨冬季进行,条件十分艰苦,但剧组全体演职人员没有任何怨言。
在河北怀来的卧牛山和天漠拍摄时,地处风口,天寒地冻。《八路军》剧组冒着恶劣的天气,在顶着凛冽的西北风修建战壕,搭建碉堡。每天摄制时间平均达到14个小时,很多工作人员眼熬红了,手冻肿了,有的工作人员发高烧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有几名替身演员摔伤至今伤还未痊愈。导演宋业明的爱人癌症复发,顾不上照料家里的病人。“没有办法,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整个拍摄。”现在宋导爱人病情已基本稳定,但他还心有愧疚之感。
有时候拍一天戏下来,大家晚上一脱衣服,裤衩、背心里面全是沙子,但没有一个人有一丝怨言。“大家心里清楚,我们拍的是‘八路军’,谁也不能给八路军丢脸。”这样我们做导演的也非常感动。作者:吴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