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当婚姻走到尽头》导演王强:剧本要来自生活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5:05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继《中国式离婚》之后,又一部关注婚姻家庭的电视剧《当婚姻走到尽头》即将面世。不过,相对前者,就要播出的21集《当》剧显然又将问题深入了一层。它除了从常人的角度挖掘婚姻的实质,还首次引入孩子的视角透视家庭伦理,一些成年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笔者日前连线了该剧的导演,以一部《雪白血红》蜚声全国的著名导演王强。对于《
当》剧的前景,他十分看好,同时,他也透露,在观众喜爱的家庭伦理剧中,真正深入地探讨伦理与情感的冲突,《当》剧堪为同类题材电视剧的第一。

  一、剧本完全来自生活

  笔者:当时为什么想到要拍《当婚姻走到尽头》这个戏?

  王导:这个戏并不是一开始就列入创作日程的。我记得,2003年的时候,我们正在制作《雪白雪红》和《魂断楼兰》两部戏。其间,不断有作者给我们投稿,要求改编成剧本。《当婚姻走到尽头》的原作者,当时只有12岁的刘冬阳也是其中一个。他当时由爸爸陪着,来到公司。结果因为我们手边上正忙着《魂断楼兰》的制作,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小说一搁置,就是差不多两年。去年,国家出台了禁止涉案剧上黄金档的通知,一下子,许多制作单位,包括我们都很迷茫,不知道要拍什么?原先筹备一部抢战剧不能拍,古装剧,拍得又太滥,拍家庭伦理剧开始增多,但一般都局限于爱情与婚姻冲突的传统命题,没有什么突破。这个时候,我们才关注到刘冬阳送过来的小说,。结果我一看,就发现小说中写的有许多感受是一般家庭伦理电视中没有表现过的东西,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关注父母的婚姻,关注单亲家庭。而且,小作者本身又是单身家庭的孩子,他的感受应该是真实的,有特点的。受题材的打动,我们这才想到把小说搬上荧屏。

  笔者:把一个12岁孩子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有困难吗?

  王导:是不太好搞。小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编剧,改成剧本有许多东西需要再创作。当时改编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儿童剧,一个是面向大众的家庭伦理剧。考虑到市场因素,我们并不想把它改编成儿童剧,何况,小说中太现实的生活细节和我们传统儿童剧擅长表达阳光生活风格有很大冲突,所以这个剧要忠实生活,就一定是拍给天下为人父母看的。

  我们表现的是那种能把大人惊出一身冷汗的东西。这样,我就先试着搞了个8万字的大纲,给一些同行,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演员看,结果都觉得有意思。他们的反馈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就把本子先送到广电部门报批,然后找来一直和我合作的编剧杨骏,进行剧本的编写。

  为了使剧本编写更为生活化,我们还特地召集了一批小孩子开座谈会,听他们的语言,感受他们个性化的行为,尽量充实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绝不胡编。(也许有人看了电视剧后会不舒服,怎么现在的孩子会这样,说话做事甚至思维方式都那么成人化,无奈的是,生活现实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一部艺术作品必须直面生活,而不是粉饰。)经过半年的努力,本子终于出来了。然后,我们拿给了中国国际总公司,江苏电视台,江苏广电厅等单位看,结果反应都很好。

  二、最大的看点是别人没有的

  笔者:你觉得这个戏区别于其他家庭伦理剧的最大看点是什么?

  王导:我觉得,它最大的看点就是故事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里,离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社会现象,而和西方不同的是,离婚在中国,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个人问题。过去,我们写离婚题材的戏,总是站在情感的角度,写两性个性的差异,涉及到社会原因的,也总偏重于男女间的差异。但实际上,离婚问题在中国还有个更大的障碍,就是传统伦理关系的冲突,它是中国社会特殊存在的现象,夫妻、父子、母子,还有爷孙一辈子的关系等等,都要讲伦理。用伦理关系来发掘伦理剧的深度和广度,别人过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点可以说我们做了第一。

  我们要讲“到底感情分合对家庭有什么影响”,不过,我们不用过去《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做法,纯煽情,我们要表现的是“离婚后,每个人做为家庭伦理角色的慌乱”。而他们的一些充满黑色幽默色彩的行为,也不是我们可以用道德批判简单对待的,比如,女主角表面上为了追求自我,其实还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而闹离婚,为了孩子,却恰恰伤害了孩子。会打动千百万人的心,因为许多人如果正面临着这样的伦理问题,也会产生迷茫。再比如,小孩子要上好学校,剧中也讲过多次,父母希望小皮特小升初,能考上好学校。这表面上是教育问题,关注孩子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却是中国伦理的问题。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定是要长大成才的,如果不,那就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做父母的失败。剧中,我们正表现了这样的伦理矛盾,相信这一定会对观众有触动,而这也是吸引观众的最大看点。

  笔者:这个戏,你觉得市场前景怎么样?

  王导:前景,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观众的反响,还有就是制片方收回成本,争取利润,实际上两者是一个意思,引起观众反响的好戏才能卖钱。《当婚姻走到尽头》这个戏,应该是好看的,用句套话说,它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首先,它所要表达的东西是新颖的,独特的,不是胡编乱造的,又是有大众基础,能打动大众情感的,其次,有观众喜欢的演员,如刘佩琦、咏梅、赵亮、杜志国这些优秀的演员都在戏里有精彩的表现,不会让大众失望,而且,我相信,大家看完这个戏,情感震动之后,还会有些回味和反思。我对这个戏是很看好的。

  三、不能把戏中人物对号入座

  笔者:这个戏中的父亲一角,是比较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一方面知道生活的沉重,一方面又不切实际地编造一些小浪漫,粉饰太平,有人说,中国男人都是这样的,你认为呢?

  王导:中国有10亿人,怎么可能6亿男人都一样呢?戏中刘佩琦演的角色就是一个父亲,怎么可能代表中国男人呢?我们的文艺理论,有时候把艺术的作用太夸大了,这反而降低了艺术的水准。我们总爱说,艺术高于生活,其实在生活面前,艺术是渺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应该是低于生活,我记得好象有个法国艺术家说过这样的话。

  我拍《当婚姻走到尽头》,不是讽刺中国男人,也不是要针对离婚现象,甚至对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也只能是一个背景。剧中父亲的形象,只是刘佩琦演的这一个,它以厚实的生活质感触动中国男人的心,也可以任由中国女人观看评说。如果非要说他代表什么,那只能说是一个能够打动观众,并给他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电视剧人物形象而已。

  笔者:你觉得,在《婚姻走到尽头》之后,这种家庭伦理剧的挖掘空间还有多大?

  王导:很大,家庭伦理是长盛不衰的题材,因为有生活基础嘛。决不会因为某个剧表达过什么就没有办法表达出新的东西了,中国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是由根深蒂固伦理关系组成的。对这个戏产生了这样的反应,对那个又会那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根本不存在跟风戏的说法,你能拍这样的题材,我为什么不能拍。重要的是,怎么拍,创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被什么所感动。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200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