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电视剧《陪读》--深情、深刻地反映社会问题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1:51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现行教育体制不够健全,千万考生拥挤在“高考独木桥”;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堪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由此“双独”问题而产生了家长“陪读”的社会现象。由武汉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26集电视连续剧《陪读》,贴近群众生活,适时地反映了这个背景复杂、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问题。由陪读而引起家长与子女之间、家长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和谐探求,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艺术的再现。综观全剧,引人思考,令人动情,可以说
,《陪读》是一部深情地、深刻地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好戏。

  剧中的南江大学附中高三(二)班学生,家长们为了陪他们“冲刺高考”,在学校附近的郊区农村,租住在“陪读村”一栋破旧二层楼房环绕的大杂院。一心为了让孩子出息的陪读家长,有的放弃工作来当“全职保姆”,有的放下“高官”架子走后门插班,有的身患绝症全然不顾,有的拼死、装死,有的拳脚相加、打骂责罚,有的花重金高考移民“曲线救国”,有的雇私人侦探防止孩子早恋、在女儿房门上安装“猫眼”盯视……真可谓用心良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学校为了争荣誉、争效益、追求高考升学率,同样是方法用尽,招术翻新;优惠条件“引进”县城高分学生,题海战术、高考秘籍,大考、小考、模拟考,“可怜天下园丁心”。社会上围绕高考的商战也是杂乱纷纭:增高手术、益智药品、复习资料,真真假假,鱼目混杂。学生的表现同样是三六九等,参差不齐:有的发愤努力,有的随波逐流,有的迷恋网吧,有的争风吃醋,有的打架斗殴……所有这些社会现象,都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环境的交代、情节的演进、故事的铺陈,活生生地再现在观众面前。

  《陪读》在反映社会问题横断面的广泛性的同时,也体现出纵深度的深刻性。如表现家长过度溺爱、娇生惯养造成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从北京来插班的高三男生李未来,上厕所甚至忘带手纸,还要妈妈追着去送;同是高三男生的陈雷,父母离异,爸爸服刑,“老革命”爷爷从小过分溺爱他,长大后又恨铁不成钢,为阻止他上网,棍棒相加,几次以死相胁,甚至用药把孙子灌昏送进精神病院,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自己装死失踪,留下“遗言”促使孙子醒悟。家长们为陪读倾诉苦衷,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辈子交代给他们了,他们还不领情。”“陪读陪读,父母辛苦,儿女不服。千万千万,别来陪读。”家长们一面希望“什么时候不用陪读,社会才真正进步了”;一面却在策划着开发建设新的“陪读村”,甚至连适应种类经济状况陪读家庭的“小户型”、“中等户型”、“贵族豪宅”都设计好了。同学们在颇富创意的校长带领下,于高考前夕去郊外“发泄”心理郁闷,一边在倾诉心里话,另一边却在面对血书宣誓“血战高考”。所有这些,都通过系列场景正视了问题的严重性,要解决这些问题,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一届学生是“陪读”过了,下一届、下下届怎么办?只要“双独”问题、教育

  剧中塑造的人物群像,大都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韦家宏(丁勇岱饰)的热情助人、无奈“惧内”,符合一个下岗的高级工程师的社会角色与人物性格;其妻子赵红英(伍宇娟饰)的泼辣豪爽又暗藏着精于算计、自以为是却常常弄巧成拙,忌妒情敌最终又良心发现,正是大城市里小市民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女儿韦小玉(杨婷婷饰)漂亮聪明,却娇生惯养、用心不专。他们的大哥(王诗槐)学有涵养,人到中年却移情别恋;他们的嫂子(沈丹萍饰)是一位尽心尽职、颇有创新意识的中学副校长,却在夫妻情感上出现疏漏,给“第三者”可乘之机。他们的母亲(谢芳饰)一心想维系“书香门第”的荣耀,却在子孙的婚姻、择业大事上存在封建残余思想。韦氏家族众多人物几乎个个都体现出性格的多面性,其艺术个性在情节演进的推动下逐渐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颇为丰富多彩,有血有肉。

  剧中精心塑造的阿琼(陶慧敏饰),“文革”后期与下放农村的韦家宏相恋,未婚先孕,把唯一推荐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男友。当查出自己患有脑瘤绝症后,移居别处生下孩子,从此隐姓埋名,从韦家的视线消失。幸得老中医治疗延续了生命,却把一切都献给了儿子。为了儿子考上重点大学,进城陪读才与韦家人不期而遇,又处处为他人着想,忍受着身心的双重痛苦,直到儿子高考前夕,为使他安心备考,假称上北京旅游、治病,把眼角膜捐给孤女盲童,实现了自撰墓志铭的遗愿:“遗体捐献国家,爱情埋在大地。”他的儿子吴小山(应云龙饰),是个懂事早熟、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得知母亲不久人世的秘密,放弃全国学科竞赛,夜晚去打工挣钱,甚至要放弃高考为母亲治病。母子之间相濡以沫、关爱对方的情感戏,表演得很充分,也很感人。阿琼与韦家宏之间那种深埋心底不能言说、真相大白后才艰难表达的情感;韦家善对阿琼那种有愧于她、又倾力相助的道义与情愫;都围绕着女主角的命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来,打动了观众的心。尤其是阿琼留下的临终遗言录音,与即将进入考场的儿子的手机“对话”,为儿子唱最后一支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些都在“煽情”方面把戏演足了,在反映“陪读”这个

  此外,剧中有些细节表现欠妥:村长为了让陪读村的住户满意,在张贴“肃静”标语的同时,却派村民打着铜锣巡查治安,显然自相矛盾,干扰了考生复习;这样表现近郊农村与城区的反差,也显得过于陈旧老套——当今的郊区农村再落后,也不至于像《平原游击队》那样打锣巡更吧!高考教室里个个考生汗流满面、红英与另一个陪读母亲“复旦”动辄大打出手,这样的表现都显得太“过”,过于夸张,表演过头。还有一处是剪辑中的疏漏:近年来高考虽然提前到6月上旬,但也是在夏季,杜鹃花开的同时,怎么会柳枝才发新芽呢?尽管有某些不足,总体看来,《陪读》还是一出好戏,在反映社会问题的正剧基础上,运用了很多喜剧手法表现陪读大院家长之间、父母孩子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艰难与欢乐,也调动了悲剧因素来煽情、催泪,打动人心。无论喜怒哀乐,总之有戏可看,这部戏应是有观众缘、有市场缘的。 (黄金辉/湖北省文联、一级编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2,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