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 为什么5年以来换汤不换药的演唱会仍然叫好叫座?《同一首歌》挑战“审美疲劳”的秘诀究竟何在?在演唱会市场自由竞争的大环境中,为什么只有《同一首歌》这么火?
观众说 听歌看星真过瘾
观众张先生是一位律师,今年31岁,拿着480元的票,他正要进场,被记者截住了。张先生告诉记者,平时他不喜欢到这种嘈杂热闹的场合,但为了《同一首歌》他专门开车来了,从江宁到奥体中心的路居然堵了起来,看来不少人都是冲《同一首歌》奔河西去了。
张先生说:“开始是因为听老歌喜欢上《同一首歌》的。后来看电视就看《同一首歌》,现在电视节目没什么好看的,那些电视剧又臭又长。《同一首歌》听听好听的歌,看看新老明星,又没有广告。挺不错的。”
20岁的王波是特地从扬州赶到南京来看《同一首歌》的,他说:“《同一首歌》蛮有名的,明星多啊!而且明星还都唱他们最出名最好听的歌!一次能听那么多歌,看这么多明星,多过瘾多值得啊!”(薛莲)
明星说 公益品牌魅力大
唱坛的歌手,无论老中青,基本上每个歌手至少一次,曾走进过《同一首歌》。这足见《同一首歌》的魅力和号召力。这些歌手又是怎么评说《同一首歌》的呢?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几名歌手。
★眉佳曾在《同一首歌》创办之初,应邀参加过二两次。“那时是中央电视台的活动,觉得应该去参加,有这个机会,而且有档期的话,就会去的。”
★零点乐队从同一首歌第一次开办就参加了这个节目,到现在都差不多有几十次了,他们的《相信自己》、《爱不爱我》等老歌经常会出现在节目中,也广为流行。“这是一个好节目,是全国播出的,观众认识我们也是通过这个节目的。”第一场给他们的印象也是最深的,因为同一首歌刚开始创立的这节目是非常有创意的,是公益性的,所以吸引的观众就比较多。
★臧天朔一提《同一首歌》,话特别简单地:“舞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魅力!”但对于出场费的具体费用,所有歌手都拒绝说。只有臧天朔说,《同一首歌》的出场费不高,比其他的演出都低。(叶园园贺沂沂)
导演说 新壶老酒格外香
总导演孟欣这样总结《同一首歌》成功的原因:“1999年开始推出时,它集纳不同年代的经典歌曲组成歌会,把很多久不露面的昔日明星请来,成功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获得极大成功,成为央视的著名栏目。”
“新壶装老酒”的方式一炮打响,《同一首歌》在“贩卖怀旧”的市场里抢得先机,对观众需求的把握能力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赏。
专家说 怀旧心理生共鸣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知常教授,也是《同一首歌》的“粉丝”,在他看来,《同一首歌》的成功正在于“它利用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这在中国已形成一种心理符号。”
潘知常教授说,观众在听到熟悉的歌曲后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切合了他们的某种情绪和经验,这也就如同老同学聚会一样有共同的回忆,进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一首歌》已经不只是一种文艺演出,而是一个集体仪式的心理宣泄的场所,大家在这里寻找一种心理回归感。”
《同一首歌》现在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潘教授认为:“一开始,《同一首歌》主要针对的观众群是中年人,所以以老歌为主。渐渐的品牌知名度打响了,就从对中年人的怀旧转到对年轻人的怀旧,邀请年轻朋友们最熟悉的歌手,唱一些熟悉的歌曲,这是因为生长的时代的不同。”(贺沂沂王颖)
业内说 央视效应无人及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玉洪长期关注《同一首歌》的发展。他说:“《同一首歌》的价值不仅仅是给观众带来“歌舞升平”的愉悦,主办单位愿意花重金“邀请”《同一首歌》,更重要的是看中了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宣传效果。这正是《同一首歌》无人可及的优势。”
《同一首歌》虽然已经是“独立部门”,但《同一首歌》仍然拥有在央视播出的“优先权”,其他的演艺经纪机构无法与它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正是因为《同一首歌》倚仗了央视强大的“宣传效益”,才会有众多明星抽出档期纷纷亮相,才会有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才会有《同一首歌》踏遍全国各地的脚印。(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