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李连杰做客《东方时空》 谈电影《霍元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22:10 新浪娱乐
李连杰做客《东方时空》谈电影《霍元甲》

李连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解说:不久前,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在上海关机,预计明年1月25日在全亚洲公映。影片讲述霍元甲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历经挫败最后成为一代武学宗师的故事。李连杰表示,这部电影倾注了他很多对武术的理解和心血,有人说《霍元甲》将会是功夫影帝李连杰的最后一部武术电影。

  主持人:我最近听到一个消息说,《霍元甲》是你功夫片的封山之作,我觉得特别
遗憾。是真的吗,这个消息?

  李连杰:其实不是这个定义。我讲了,因为我从八岁练武术,到现在四十二了,那么拍电影也拍了二十五年了,三十多部了,无形当中觉得是义务啊,把武术通过电影推到全世界,这个民族体育可以强身健体。2003年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就说咱们国内的有二十八万的年轻人自杀,这个对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我觉得自己能做什么呢?就是把想了很多年的这个《霍元甲》再拿出来。怎么样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那么就把我自己的人生,从年轻走到四十二岁,就融入在霍元甲先生的历史背景里边了。武术是什么?就是我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自强不息?为什么要自我超越?真正我们练武术的敌人是谁?等等这些问题做了一个总结。

  主持人:是你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李连杰:对,等于是一个总结。那么总结完了我对武术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后呢,我就觉得没得再说了,我也就从此把这个包袱放下了。所以我才说了一句,我就说:“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术电影,我以后不再在武术上说什么了。”

  主持人:如果从一个影迷的理解来看的话,我们能不能这么理解,就说这是你对武术自我内心表达的一个封山之作,但未必意味着是你最后一部功夫片。

  李连杰:中国的武术是什么呢?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层次是什么?“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就是我以我的技能,讲技术到达顶峰的状况,是这类状况,你分出不剑和我,人剑合一了已经。已经到了顶峰了技术。那第二个层次到了什么呢?“心中有剑,手中无剑”。就说如果我不需要直接的暴力冲突之前,我用各种的方法能够制止战争,那是更高一层的境界。因为两者发生矛盾,一定是不同的立场,立场的冲突、观念的冲突、文化的冲突。那么如果我没有这个自我的立场,没有这个小我的存在的时候,你胜出来就是你生气,我同情你,我帮你解决你的气,如果你开心我跟你开心,所以我还跟你是敌人吗?我没有,你发不到一个目标上去,你没有一个对象,所以这就是说大爱的精神,就是人类应当共知的和认同的这种大爱。

  解说:李连杰1963年出生于北京,小学二年级暑假被北京武术队教练选中,进入北京体育运动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习武之路。16岁时李连杰连续五年夺得全国武术冠军,1982年他凭借在电影《少林寺》中精湛的武打功夫一夜成名,此后李连杰相继与香港几位著名导演合作,拍摄了《黄飞鸿》、《中南海保镖》、《东方不败》等极具影响力的影片,奠定了他功夫影帝的地位。1997年以后,李连杰进军好莱坞,与以往他在华语电影中的武侠功夫形象不同,李连杰在好莱坞电影中展现了全新的动作片风格。

  主持人:我关心的是当时你在亚洲,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你刚去美国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不适应和困难?

  李连杰:我第一部电影《少林寺》是度身定做,写出来的为我这个角色。那到了美国,我一生中拍了二十四部电影,那个时候全部是主角,没有试过到美国为一个角色,六个人去竞争这个角色,就是试镜这个角色。你还要试镜,跟那些人一起试镜,跟美国的明星一起配合,在银幕上有没有化学反应,是说非常艰难的开始。但是我一直是说给我一个机会,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再一次证明自己。

  主持人:第一部电影是《致命武器四》是吧,是跟梅尔·吉普森配戏是吧?

  李连杰:对。我去了以后,那个剧本当时写的其实我就是最后一点,一场打,没别的。前面没什么东西,而且还真有点辱华,那个可是真有点辱华。那个辱华是不在于他想辱华,是在于他们理解的中国人就是那样。而他理解的中国人那样,就是五十年代,恨不得四十年代的中国人穿得衣服什么样,就是他脑海中的中国人就是这样。那我在里面呢?真的就想办法告诉他们,不是这样!今天的中国人不是这样!讲讲,文化是怎么怎么,告诉他,一点一点地努力。这光是最后一场打,人家又不认识我。你是不是中间这场如果要加了我,我能做到什么做到什么,就一点点说服编剧、导演、制片人,还要说服演员呢。你要改动任何那些大牌所有人都要点头才可以改的。一个一个去说服。

  主持人:心里委屈吗?

  李连杰:不委屈,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就是做。但我拍了三个月以后,这个电影五个月,拍了三个多月以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导演和这个制片人就把我找来了。明天我给你一台机器,你自己带着几个人去拍一场天台出场,没有的剧本。就是我们看了这场戏的效果出来,大家都非常开心。所以你再加一场出场,在天棚上,拿一个佛珠把人家给勒死出场,你自己去拍。所以这个电影一出来的时候,美国人会有打分的,有市场调查的。梅尔·吉普森是八分,第二个就是我,七分。虽然只有三场戏,讲了一句对白,英文,一句英文对白,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作用,在观众的心目中就给了七分。所以电影公司就马上决定投资,马上就决定要拍,你做主角。

  解说:经历过初闯好莱坞的艰辛,李连杰拍摄了包括《致命罗密欧》、《龙之吻》、《救世主》等多部卖座影片,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又一个在国际影坛备受瞩目的中国功夫明星。现在,李连杰已经告别好莱坞,重新回归华语电影圈。多年来,李连杰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不久前,他参加了由中国红十字会举办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灵阳光工程”,在各大高校间进行巡回演讲。同时,李连杰还在筹划建立“一基金”,用来帮助那些遭遇自然灾害的难民和需要心理辅导的年轻人。

  主持人:我注意到你近一段时间频繁到大学进行一个巡回演讲。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今天晚上还要去四川大学,你想跟这些年轻人交流什么呢?

  李连杰:其实这个呢,这是顺着我为什么拍《霍元甲》其中一个原因而来的。我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发现2003年的自杀有这么多人。我就是通过红十字会,我愿意做这个义工来跟你一起。我不是老师,我不能教你们做任何东西,我只能把我这个生活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主持人:十九岁《少林寺》公映的时候,你就一夜成名了,你遇到什么坎儿自己过不去呢?

  李连杰:非常难受的时候,我电影是拍完了,还没有公演的时候,我就在人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打击,我的腿断了,我的主要的右腿断掉了。内侧韧带、十字韧带、外侧的半叶板全部一次性断掉,这个手术做了七个小时。电影还没上映,我问医生说:“我怎么办将来?你能帮我治到什么程度?”医生说:“我们最大的努力可以保证你的是可以正常的走路,尽努力可以跑。但是,你作为职业运动员生涯是结束了,不可能回去了。”

  主持人:那你面临的可能是残废?

  李连杰:经过半年多的这种反复的斗争,我还是选择了继续拍,继续做就不能做职业运动员,我继续拍电影。因为我那时候就说服了自己,就是经过了思考的,不是一下想通的。想想想,你会觉得,如果一个人选择当兵,你就预料到要上战场,你上战场就有机会死亡,因为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做警察,你就有机会跟歹徒搏斗,壮烈牺牲;消防员,你就有机会在火场里咔嚓一下。那既然有这么个职业,我从事这个运动的职业,就有机会受伤,就会机会变残废。既然我还是爱这个职业,那就去吧,就这样。其实我二十年来,二十五年了拍电影,每一天都要有特殊的绷带、特殊的治疗,才能巩固这个右腿。而是要把动作的东西,从右腿的支撑改变到左腿上去,所有的技术都要改变,去迁就自己的身体的运动。我断腿了、断腰、手,全身七个骨头断了。你看看成龙多少地方断骨!这个职业我在拍戏的时候,你在银幕上看到我的辉煌和英雄;我收工的时候,有的时候走回去的时候,我身边的人看我,真的,就跟残废人没什么区别,拄着拐杖。所谓成功的人士,不管是在某一个职业,或者在政治、军事,就各个职业里,如果做到成功的那个人,他背后一定付出了超人的、超过同一起跑线人的努力,才会接近这个成功。

  解说:数十年武打演艺生涯使李连杰满身伤病,在生活中他也多次遇到生命危险,去年在西藏海拔4200米的高原上发生高原反应,几乎窒息;今年年初在马尔代夫遭遇海啸,不久前又在印度经历了南亚

地震。三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李连杰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你曾经三次面对死亡。那么大家可能最熟知的就海啸,印度洋海啸,当时你就在海啸的灾难地,逃过一劫,这三次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李连杰:那个最后的水的时候,我贴到墙上没路可走的时候,那水到我这儿。我就要仰着头举着女儿,我的保姆就开始抱着我的小女儿,她已经开始喝水了。因为女的比我矮一点,已经喝水了。说句咱中国人的话,如果老天要收你,“咔”一下,再这么多,你就没了。你不可能松开女儿走嘛,我也不会游的说,抱着女儿会游嘛。而且他那个水是这样搅和着来的,它的力都不知道往哪游,它给你打翻了那种感觉。所以我就觉得说,唉,死突然来的一刹那,和这两个小时我怕什么呢?什么叫活着?就把一些过去学的经验调出来了,一口气,人忙活一生就是,叫活着,叫死,就是吸的吐得出来叫活着。所有学习、工作忙就是为这口气,那我还怕什么呢?就把最后地那点自我为中心,和那种怕被别人误解的这种感受彻底抛了。如果我死了就挂了。我有多少名利、财产没有用的,对不对?结束就完了,大家一个怀念一个鞠躬就结束了。

  主持人:面对死亡让你把以前曾经有过的顾虑一下都抛掉了?

  李连杰:全抛掉了。但是死亡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如果你有足够心理准备的话,你就每天都活得很珍惜,就每一天都要当做最后一天的感受去活,活得积极、活得有意义。所以我就想了,怎么成立一个“一基金”。为什么叫“一基金”呢?如果一个人一个月出一块钱,我们是一家人。真的,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其实是一家人。如果是一家人的话,我们这个基金一滴水看不到什么,但是多了这一滴水,每个都一滴就变成湖了,就变成海了。那个海可能真是爱的海,真的能够做点什么。

  主持人:四十岁以后,你把主要经历想做给回馈社会?

  李连杰:因为我几十年的这个生涯,武术也好,电影也好,是观众喜欢我、支持我。才给予我社会地位。就是说名和利来自于全世界。先从中国、亚洲,到全世界观众给予我的。我能回馈什么?如果人们说有一个无形资产的话,就说李连杰这三字的社会效益,那我就能希望用这个社会效益回馈给社会。我能做什么就能做这个,就一个希望,希望是一个爱的火种,希望大家拾柴,一代一代拾柴过去。一滴水,我不知道能做到多少,但是我去努力。也许就最后到一碗,也许一盆,也许一桶,不要紧。总有一天,我希望总有一天,可能是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这就会变一个湖,一千年以后就变一个海,这是我的愿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30,000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