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之非常档案》以题材新颖取胜
以男性性心理变态为题材
国内首部以男性性心理变态为题材的电视剧《心理医生之非常档案》,目前因为首播后反响强烈而在南方台经济频道重播。
没有知名演员、未作任何宣传、不见特技场面……小成本的《心理医生之非常档案
》却在首播时达到了1.3%的高收视率,并因观众的强烈呼吁而在首播仅一个半月后便再次重播。这部戏究竟为何如此受欢迎?本报记者采访了该剧的导演、编剧兼主演胡杰。
新鲜题材
成本再小也不怕
胡杰说,自己早想拍一部小成本但又好看的电视剧,但苦于找不到好题材。“一次我在机场等飞机时买了一本书,关于男性性心理变态分析的,让我大受启发。不过那本书的案例不够精彩,后来我又找了很多更有代表性的案例,拍成了这部《心理医生之非常档案》。”高成本让一般人对拍摄影视剧这一行望而却步,但胡杰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只要题材新鲜,成本再小也不怕。”
群众演员
效果赛过专业的
在这部自导、自演、自拍的电视剧中,胡杰亲自扮演心理医生“胡博士”,其他演员则全部未曾接受过专门的表演训练。胡杰说:“我也曾经找过专业演员来扮演一些重要角色,可是拍了几个镜头就觉得不行。跟群众演员一对比,专业演员的演出就显得太假。”事实上,群众演员的演绎能力让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很多人看了,还以为他们是真病人呢”。
纪录手法
假作真时真亦假
在南方台网站上,记者看到不少《心理医生之非常档案》首播后的观众留言,在一片叫好声中竟然夹杂着不少“求医咨询”。胡杰说,这些日子他不断地接到观众的求医电话,“他们都以为我是真胡博士呢”。除了群众演员的原生态表演,胡杰认为他采用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也是观众将电视剧“当真”的重要原因。“比如去酒吧拍摄,我事先根本不跟酒吧老板打招呼,手法近似于‘偷拍’,周围的人全部不知情。但假如换了传统的拍摄手法,镜头里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演员。”这是真“偷拍”,还有假“偷拍”的,比如故意多用长镜头和晃动的镜头,甚至设置摄影师“被打”的情节,结果这其中的真假别说一般观众了,就连专业人士也难以辨别。
创新题材
报告文学电视版
几年前,《9·18档案》开创了纪实风格电视剧的风潮,此后同类型的《红蜘蛛》等以罪案重现为题材的电视剧大行其道。同样使用大量的非专业演员、尽力贴近真实的表现手法,胡杰却认为,他的《心理医生之非常档案》跟它们并不一样。“电视报告剧”或是“纪录电视剧”,这是胡杰对自己作品的定义。胡杰指出,区分“纪录电视剧”与“纪实电视剧”的关键在于镜头的运用,后者仍然大量使用一般电视剧所采用的特写镜头,而前者则多采用纪录片中常用的长镜头,“我觉得特写太多就显得假”。
使命感的轻重则是这两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区别。“纪实电视剧只是重现真实,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猎奇的心理。而纪录电视剧则更多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以及出路。”胡杰说,看到观众如此欢迎这类作品,他已决定再拍一部同类型电视剧,将“纪录”进行到底。本报记者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