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导演胡玫笑论媒体“硬伤” 给电视剧多点空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8:27 新浪娱乐
导演胡玫笑论媒体“硬伤”给电视剧多点空间

胡玫(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新浪娱乐讯 从《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以来,胡玫的作品就不断地被提及“硬伤”,对于这样的问题,新浪娱乐连线了胡玫导演,为网友解疑答惑。

  新浪娱乐:不管怎样,只要你的作品一面市,总是引起喧然大波。追捧的人赞不绝口,挑刺者也不乏其人。从《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以来就不断地对你的作品提及“硬伤”,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胡玫:关于这问题,我想谈两点。第一,我劝媒体以后慎用“硬伤”这种耸人听闻的词。因为所说的一些硬伤,有的未必真是什么“硬伤”。《汉武大帝》时就有两个事例。剧还未播,就有人说,片名是硬伤,因为“大帝”是外来语,中国古代无“大帝”。后来我们的专家回复,孙权自称是吴大帝,武则天老公李治是唐大帝,中国早有皇帝自称“大帝”。结果表明,倒是说中国古代无“大帝”的人出了硬伤。后来又有人说片中“月氏”国的读音是硬伤,应该读“肉支”才对。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拍摄中就讨论过,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过去误读肉支,现在史学界公认仍应读月支。结果也是那些炒作硬伤的人发生了“硬伤”。我们和央视后来专门编了一本书《汉武雄风》,把有关的所谓“硬伤”质疑以及专家考证,都收录进去,证明80%所谓“硬伤”,其实是那些挑刺者自己出了毛病。

  这次《乔家大院》还没播几集,就又见到满天发贴子,谈“硬伤”。开始还真吓了一跳,但是认真一看,不过是标题耸人听闻,文中说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可以见仁见智的枝节,根本不值一提。其实是有的媒体或作者用发现热播剧硬伤来炒作自己。

  比如有人提出《乔》剧中关于白皮袄的事,指责这是什么“硬伤”。乔致庸回乡,送了江雪英一件白皮袄,后来过年时陆玉涵也穿了一件白皮袄。于是有人就说,白皮袄已送给江了,为什么陆后来还穿?但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乔致庸当时多买了几件相同的皮袄,回来有的送人,有的给自己人,不行吗?非得挑刺说这是硬伤?还有人说乔致庸靠那个弹棉花的得到情报,就表明乔是弱智。对这类如此没有想像力的所谓“硬伤”,我们创作人员只能一笑置之!

  有评论指出,戏拍好了,一且成为热点,挑毛病的反而更多。对这种求全责备,我们创作人员必须有承受心理。其实,有时帮一部戏热炒的最好办法就是骂它。因为人们看媒体在骂,有人就会想认真看看戏,是不是真有那么多问题?但是只要戏真作得好,真金不怕火炼,人间总有公论。反而把观众拉过来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得感谢那些挑刺的媒体。

  但是,还有一点也应当说,就是任何一部剧,只要你想认真挑它的毛病,那也是不难的。任何剧,挑出一箩筐刺都不足为怪。比如韩国的《大长今》,许多史学家都写过文章,里面涉及中国的知识内容,基本都是胡说八道,比如说针灸是朝鲜发明的等。但是,为什么媒体不热衷去挑它的硬伤呢?

  当然,如果剧中真出了某种大问题,我们自己不应该原谅自己。例如我们在对《乔》剧调整结构时确实无意中把两个地名弄颠倒了。原因是我们没有走过那条路。这方面问题,以后在拍摄中要格外小心注意,尽量避免和减少穿帮、失误。

  但任何导演、编剧也并非全知全能,失误总是难免的。如果拍历史戏就得是历史专家,拍山西戏就成为山西民俗文化专家,拍商戏就是经济专家,一点毛病都不能出,那是不是也太苛求了?比如《汉武大帝》一剧,有人定格到XX秒XX针,竟然说那幅画面后面发现了飞碟!还有人在战马后面发现了汽车。《乔家大院》有人也定格发现,乔致庸签名时写了一个简体字。唉!这些朋友看得也未免太过细一点了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800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