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长恨歌》有老上海派头 黄奕张可颐无缝对接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2:26 新闻午报
《长恨歌》有老上海派头黄奕张可颐无缝对接

黄奕挑战《长恨歌》主人公上海名媛王琦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电视剧《长恨歌》即将于3月28日在沪作全国首播,该剧改编自王安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因此在开拍之初就备受关注。记者日前采访了已经看过《长恨歌》样片的专家学者,他们均对该剧展现出的浓郁上海风情和醇美细腻的画面风格表示了高度肯定。由于该剧的慢热特点,导演丁黑对其在收视率上的表现还有所担心。

  对“慢热”信心不足

  《长恨歌》讲述了旧上海名媛王琦瑶不平凡的一生,导演丁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因为王安忆的原著以展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厚实的生活质感以及细腻精致的文字表现力见长,因此该剧在创作之初,主创人员曾就该剧风格产生过分歧:是追求情节的激烈冲突还是走品位路线?最后丁黑选择了后者,因此该剧属于“慢热型”,并非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在淡淡的情节走向、优美的镜头中,让观众体味一种生活的悠长韵味。

  据悉,该剧卖给电视台时大胆采用了“以点论价”的方式,即收视率每上升一个点,电视台就要多支付相应的价钱;反之,跌下一个点,制片方就要赔钱。这对于“慢热型”电视剧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冒险,对此,丁黑导演也并非信心十足:“我只能说我在尽力尝试一种电视剧拍摄的新路子。”

  记者在观赏了《长恨歌》的开头两集后,发觉该剧拍摄手法的确很新颖,不仅将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氛围营造得相当精致,主色调会经常象征性地变化,片中还会打出文学性很强的提醒,丁黑导演表示,这些都是该剧的创意,意在挑战观众的收视习惯。

  老上海派头很到位

  记者在采访专家时发现,该剧在影像语言方面做得最成功,专家一致认为随着该剧3月28日的开播,上海上世纪40年代的历史风情画卷将会在沪上荧屏徐徐展开。

  两个王琦瑶“无缝对接”

  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师大中文系教授王纪人从整体上对电视剧《长恨歌》表示赞赏,认为电视剧不仅找到了适合大众影像的叙述方式,而且主人公王琦瑶40年的情感故事非常不同于一般电视剧中惯见的才子佳人的陈词滥调,凸显了时代背景下风云际会的人物命运、上海大都市的兴衰起伏。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黄奕(点击进入黄奕的blog)张可颐两个王琦瑶各司其职,达到了“无缝对接”。

  还原历史打破隔膜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认为,该剧在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氛围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让今天对那个年代有隔膜的年轻人,通过电视剧这种非常普及的文化形式认识那段历史,近距离地感受小人物在历史变动中的悲欢离合。上海话凸现上海派头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近年来一直关注海派文化,除了肯定电视剧的故事情节自然有韵味,他特别谈到了《长恨歌》在美术、语言上的特色:40年代的住房、校舍、门庭、摆设都充满江南生活情调,搪瓷盒、老式无线电、老式咖啡盒、程先生公寓的升降电梯、蒋家外的篱笆等等道具,都很有那个年代的上海派头。同时《长恨歌》把上海话中的精华词语嵌到了普通话中,一些标志性的上海话在关键地方冒出来,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像“骗骗野人头”、“亨榔头”、“白相人”等惯用语的使用非常到位,这一点和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很像,当时的电影就常用上海话中的一些语气词叹词烘托上海氛围。潘昕/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900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