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正文

《长恨歌》遭热议 导演丁黑谈剧谈演员(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1:31 《上海星期三》
《长恨歌》遭热议导演丁黑谈剧谈演员(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电视剧《长恨歌》未播先遭热议,连带着,导演丁黑也成近期热点人物。记者致电多次,均被告知其正忙着。终于对上话,才觉出其话语中的心情……

  不怕争议

  记:《长恨歌》的原著很出名,你这次将它执导成电视剧,压力是不是很大?

  丁:《长恨歌》是一部小说,我的任务就是把小说转换成一种影像。这就是改编的基本原则。要说压力一点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我拍出的电视剧要符合原著的精神,也就是“上海精神”。

  记:此前电影《长恨歌》上映后引来不少非议,你有否关注这种非议?这次电视剧版即将播出,你担不担心再挑起一场争议?

  丁:稍有了解的观众都明白,电影和电视剧是两种形式,你说的针对电影《长恨歌》的非议,主要是指故事没讲清楚,脉络不清楚,人物关系不清楚。当然,这些都受制于电影的长度,毕竟这故事的框架是讲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情谊,在电影里讲清楚确实很难。叙事方面很难回避,有点捉襟见肘。而电视剧的长处和优势,最适合表现小说,跟电影比较,电视剧是有优势的,所以,这次我是占便宜了。

  耳目一新

  记:你对电视剧《长恨歌》有什么期待?

  丁:我希望大家能看,大家都喜欢,希望大家看后会说上海题材还能这样拍,上海题材还能这样讲。

  记:王安忆的原著很受读者的喜爱,改成电视剧后,你不怕被人说没有原著好看?

  丁:《长恨歌》作为小说再现成为电视剧,观众难免作比较。还有王琦瑶,现在已经有电影、话剧那么多版本的王琦瑶,比较很正常。如果观众说没有原著好,我会挺遗憾。当然,说不好是人家的权利,假如谈的真有道理,对我今后的创作是有帮助的。不过,不是我自信,这戏除非他不愿意参与这精神活动,只要愿意看,都会喜欢。因为品质在那。大家看后有什么评价,说好说坏无所谓。看过小说的读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看法,说拍出来的不像,这都在所难免,可能有一点大家不会失望,这戏出来这样的效果,大家应该会觉得耳目一新,从内容到形式,是尊重上海的一种文化态度。

  记:从《玉观音》中,观众看到你对画面和色彩的驾驭很流畅很自然,这种感觉对于《长恨歌》的拍摄是不是一件好事?

  丁:对于《长恨歌》,在影像上,肯定要寻求一种符合原著、人物、环境的感觉,包括画面、色彩、布景,都要围绕这些要素的需要,电视作为一种视觉载体,拍出来肯定是要好看,能够从各个方面吸引观众,这种吸引同文字的吸引又是不同的。

  记:听说你拍《长恨歌》用去500多盘带子,你这么挥霍,不怕投资方心疼吗?

  丁:一般拍摄20多集的电视剧要用200多盘带子,《长恨歌》用了500多盘,剪两个20集都够了,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遗憾减到最少,大家都希望做足一百分。

  黄奕的另一侧面

  记:你对黄奕有什么评价?

  丁:黄奕的改变很大,清纯、美丽,这是她以前从未尝试过的角色,观众到时侯一定可以看到她崭新的形象。

  记:为何选她演王琦瑶?是她条件特别出众吗?

  丁:首先是她在一系列的影视作品中有出色的表现,具备了扮演青年王琦瑶的潜力,而且她在上海长大,肯定带有上海人的烙印。作为一名很具人气的偶像明星,黄奕身上具有多种表演潜质,这次《长恨歌》将充分挖掘黄奕不被人注意的侧面。

  张可颐的不适应

  记:那么张可颐呢?

  丁:张可颐演的是中年后的王琦瑶,很具风情,加上此前她曾经在老上海的弄堂里仔细观察过上海女人的说话仪态,张可颐很好地表现出了那种细腻和唯美。

  记:她是香港人,拍摄时有没有不适应?

  丁:的确有一点,张可颐不可避免地带着香港快节奏表演方式,所以从头到尾,她始终不太适应,尤其是语言的障碍使她对导演意图的理解总存在偏差。相信这次演出经历对她今后的表演有很大的启发和转变。张可颐在气质上比较接近王琦瑶,而且老上海的风韵往往在香港人身上有很好的传承,张可颐的戏路很宽,她既能演时代女性、民国女子,也能演土气十足的香港新移民,她的表演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记:一个王琦瑶两个人来演,会不会不连贯?

  丁:这其实也是一个难题。最初在演员的确定上,权衡了各种因素,一方面是黄奕和张可颐具有演好这个角色的潜质,另一方面是她们也想尝试这个角色。至于黄奕和张可颐两个演员在一部电视剧中同演一个角色,也是从这个角色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这方面来考虑的,这样也就给演员和导演出了一个难题,怎么保持前后表演风格的一致,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题,不过任何电视剧都有挑战,不然也就没有乐趣了。在拍摄中,我尽量把握这两个演员的表演,使她们尽量朝王琦瑶内在的那种气质上发展,这样问题就不大了。

  迎合全国观众

  记:虽说很多地域色彩的作品更能出彩,但是这些作品也因为地域色彩给它的流通性和普及性打了折扣。上海观众或许会喜欢《长恨歌》,但这套上海风味浓郁的电视剧能否获得北方观众的接受和欢迎呢?

  丁:我是北方人。拍《长恨歌》有一种旁观者清的便利。拍出来的东西可能会不一样。当然,我不会故意去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也不会改变原著精神去迎合北方的观众,但是总的目的是希望全国观众能接受这部作品。

  记:你自己都说你是北方人,作为一个北方导演,能炮制出原汁原味的上海戏吗?

  丁:你说的没错,相信这也是大多数观众的一个疑问。其实,一部作品的好坏,与导演来自哪个地域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这座城市也算熟悉,而且,这部电视剧不是我一个人去完成的,除了原著王安忆外我们还请上海作家蒋丽萍、赵耀民担任编剧。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保证了《长恨歌》浓郁的上海味,加上张叔平为剧中人物设计的造型,观众看到的《长恨歌》会很有上海味。

  记:拍了《长恨歌》后,你身上会否也感染一些上海情调?

  丁: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我自己有什么改变。

  记:从商业性比较浓的《玉观音》,到艺术性比较强的《长恨歌》,这是你导演风格的转变吗?

  丁:这不好说。电视剧重要的是让观众引起共鸣。我相信艺术不是割裂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3,000篇。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