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2006年的古玩大戏《玉碎》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传达了很多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观念,不少古玩爱好者和鉴赏家们成了这部电视剧的忠实观众。
针对近两年来古玩题材电视剧的渐热,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刘凤君认为,是“盛世收藏”催热了这些古玩戏。
《玉碎》里的玉文化
这两年古董升温,不仅鉴宝类的节目观众爱看,连古玩、古董题材电视剧也火了起来,近的就有央视正热播的《玉碎》。
玉,在中国是一种符号。古人用玉比喻君子品德。《礼记》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人们渴望具有玉一般的品德,所以电视剧“借玉明理”,就十分吸引人。“刀架在脖子上,只要没拉出血,咱还能过日子。”《玉碎》中主人公——玉器古董商人赵如圭的这句话,将他以玉的品质“温”、“润”而又刚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处世哲学尽显无遗。他经营玉器,也崇尚玉的品性,经商讲究精明而不失信义,处世讲究圆润而守气节,只求乱世中合家平安,只求国宝传家、生意兴隆。但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和“天津事变”等动荡后,日本人迫使他交出宝玉“望天吼”时,赵如圭当面怒斥日本人的罪行,并倾其全力把“望天吼”摔个粉碎,用自己的生命展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多少古董成了主角
从2004年的《五月槐花香》开始,《青花》、《人生几度秋凉》、《紫玉金砂》等古玩戏就势不可当地冲上电视荧屏。《青花》里有一个“青花日月樽”,《玉碎》里有一个“玉石望天吼”,《人生几度秋凉》有“斗彩鸡缸杯”,《紫玉金砂》里有“阴阳太极壶”,剧中出镜的有很多是价值不菲的真古董。
这些古玩戏,大都以乱世中珍品将遭劫、主人公千方百计保护珍品、最后壮烈牺牲保全民族大义为故事主线,《紫玉金砂》、《青花》、《人生几度秋凉》的主人公都没能走出这个俗套。但这些故事,无一不吸引观众的眼球。
古玩戏为何大热
为何古玩戏越来越被关注?针对这些电视剧,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分析:首先是电视剧围绕珍宝展开,故事吸引人。在剧烈的动荡中或者忍痛割爱出卖珍品、或者誓死捍卫民族利益,跌宕起伏,十分吸引人。其二,古玩剧的看点还在于其浓郁的文化味儿。古玩戏的价值不在于古玩本身的价格多么昂贵,而是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价。其三,这些电视剧是“盛世收藏”的社会反映。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近年来鉴宝、收藏热不断升温,反映在电视剧上就是“古玩戏”大热。记者郝东智 实习生杨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