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淳我和李幼斌没有可比性
去年火遍全国的军旅剧《亮剑》,令导演张前再次声名远扬。虽然《亮剑》续集未能“亮”出来,但张前仍继续“情牵”军旅剧,目前,他正在山东济南紧张拍摄电视剧《中国近卫军》。
《中国近卫军》改编自将军作家方南江同名小说,其故事背景放在当下中国改革开始深化的年代,讲述了K省要顺应潮流组建直升机大队的故事。该剧预定拍摄28集,将在7月中旬杀青,估计在年底播出。日前,本报记者飞到济南独家探班,近距离接触了《中国近卫军》剧组。
班底是《亮剑》的
《中国近卫军》采用了《亮剑》原班创作班底,除了张前,另一个《亮剑》导演陈健以及《亮剑》的执行导演、副导演、导演助理都加盟了《中国近卫军》。而《亮剑》“魏和尚”的扮演者张桐、丁伟的扮演者王全有、孔捷的扮演者由力等人也被保留在《中国近卫军》内。以“魏和尚”一角出名的张桐说,他这次出演的“夏若女”,没有和尚那么有魅力,但却是一个真实、“活生生”的人,“我现在做梦还会梦到《亮剑》,但我希望自己能走出来,塑造一个大家认可的夏若女”。在剧中,张桐的戏分并不多,但他没有怨言,因为《亮剑》给了他很多,整个剧组都像亲人一样,“只要张导一声令下,我不计任何条件都会来拍。”
剧中的男主角“贺东航”没有用在《亮剑》中大放异彩的李幼斌,而是选择了出演过《走向共和》、《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孙淳,面对一些媒体关于张前和李幼斌不和的传闻,张前对记者说:“那都是瞎扯的。”
剧情是真实的
《中国近卫军》从多个层面立体化地展现当代中国武警部队的战斗与生活,深刻解析了三个家庭、两代军人的英雄观和爱情观。本剧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实。原著、编剧都出自方南江之手,孙淳、盖丽丽等演员看完剧本之后都大呼人物“有血有肉”。
方南江是军人家庭出身,拥有少将军衔。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始发表小说,短篇小说《最后一个军礼》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解放军文艺奖,并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方南江对记者说,他爱军队,所以写军队,《中国近卫军》带有他自己几十年的军旅生活的感悟和经历,剧中很多的故事编排、场景、对话都取材于真实的军人生活。
方南江认为,剧本说的不是军人概念化的感情,而是着力描写军人平凡的一面,这一点是他自己觉得最可贵的。他说:“军人不再是整天为工作忙得不在家,没空管家庭的人,军人也需要爱,也能爱!”对于军人生活的描写,《中》剧不会躲避一些真实的“敏感区”,譬如主人公贺东航的妻子移情别恋,贺东航和甘冲英的竞争等等。方南江说,这些情节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军旅题材剧中,但他觉得只要立足点是正确的,用主流把负面的东西压下去,引导观众,才是文学、电视作品的方向。
张前说,虽然同是军旅剧,《亮剑》注重的是塑造战争年代的传奇英雄,而《中国近卫军》更写实,它再现了当代高级军官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这是军旅剧的突破”。张桐等六名演员为了“真实”,特地到部队军训了十几天,天天练擒敌拳、军姿和跑步等技术动作。
表演是高难度的
《中国近卫军》不是那么好演的,这是很多演员的心声。孙淳说,他还在点点滴滴地积累对“贺东航”这个角色的感性认识,他认为这个角色挺难塑造的:“贺东航面对甘冲英的那种感情就需要琢磨,经过拍摄时的体验,我觉得那种矛盾不应该是小肚鸡肠的。”虽然之前很多媒体都喜欢拿他和李幼斌作比较,孙淳也说过两人没有可比性,但这次孙淳还是提到了《亮剑》:“《亮剑》里的军人要经历生和死的界线,但这部戏里没有,和平年代的军人那种内敛的表达更难以把握。”
饰演女主角苏娅的盖丽丽也说,把军人最普通、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是最难演的。
剧本是历经“九改”的
为了让《中》剧达到电视艺术化和真实再现军人生活的统一,编剧和导演一次次对剧本进行修改,至今,剧本已经改动9次。方南江对记者说:“这个剧本已经改到让人吃惊了,从50多万字改成40多万字。虽然删字的痛苦如同割肉,但我不拘泥于原作。我经常到剧组中,从拍摄中获取新的改编灵感。”方南江已经退休两年,但依然天天埋头于创作,他的认真令大家为之感动。
导演阐述
张前:军旅剧饱含理想和激情
在《中国近卫军》的演员们口中,张前是一个“对人物角色的理解深刻、镜头和机位把握准确、谦虚、认真、细腻、从不会丢戏”的导演。在拍摄现场中,记者看到张导的确很认真,无论是演员的服装、台词、表情,每一个细节出了点小问题他都不放过。张前也很谦虚,他在专访中向记者表示: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拍出超越《兄弟连》的戏。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何近年来国内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如此受欢迎?和其他题材的电视剧相比,军旅题材有什么优点?
张前(以下简称“张”):军旅题材受欢迎,因为军旅题材有饱满的理想和激情,现代人就缺乏这一点。其他题材的电视剧政治风险大,题材受限制多,而军旅戏受的限制会相对少一点。
记:《亮剑》不是因为有敏感问题而没有拍续集吗?《中国近卫军》的拍摄有没有因遇到敏感的问题而受限制?
张:《亮剑》续集的确是因为有“文革”等敏感问题,所以暂时不能拍,以后再看看吧。《中国近卫军》所受限制不多,写的还是军人,军人本身还是正义、守规矩的。
记:你说过《亮剑》跟《兄弟连》有差距,你觉得以后能拍出超越《兄弟连》的戏吗?
张: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拍出超越《兄弟连》的戏,《兄弟连》不是你想拍就能拍出来的,那种真实的质感,对人性的把握,是需要体验、思考和琢磨的。像我们现在拍的军旅作品还是初级阶段,人家早就经历过这个阶段了,所以,光想简单的超越是白讲的,谁敢这么说谁就是两百五。
记:《中国近卫军》对剧本的改动大吗?你对现在国内很多武侠电视剧大改原著有什么看法?
张:这部戏的作者和编剧都是同一个人,所以原著的精神不会变,调整不大。但“改”其实是对的,毕竟电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剧本应该要适合电视的艺术形式。我没怎么看过国内的武侠电视剧,但我想说,有的电视剧把文学原有的精神、那“劲”给改没了,但自己也没提炼出新的精神,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了。要么保留原著的“劲”,要改就要提炼出自己过硬的精神来。
记:那是不是国内编剧的水平问题?
张:电影是导演意识,电视剧是剧本意识,剧本在电视剧中的分量最重。所以按推论,现在国内电视剧的市场不是很好,只能说是现在大部分的编剧水平一般。
记:有人说,那是因为编剧的报酬不高才导致了剧本质量不高,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张:那是借口,给我《兄弟连》的资金投入,我也拍不出《兄弟连》来。
导演张前认为国内的军旅作品还处于初级阶段
剧组小故事
●盒饭记:《中国近卫军》剧组阵容庞大,参演人数达到140多人,这还不计算群众演员。剧组分成A、B两组拍摄,平日,剧务需要到两个组的拍摄现场送盒饭,每天都要送100多个,有时加上群众演员,盒饭数超过200个。
盒饭问题非常困扰剧务人员,首先是快餐店难选,到济南才几天已经换了8家快餐店,因为有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其次是如何保证盒饭能准时送到。有一次,一位快餐店的送餐员因为不认得路居然在半路“打道回府”了,剧务顿时就“蒙”了。
●重逢记:在一次对台词时,孙淳突然发现演自己“妈妈”的老演员居然是几年前他在另一部戏《裂缝》中的“妈妈”。“母子”在荧屏上再次重逢,真是缘分所致啊!
●睡眠记:拍摄非常艰苦,经常拍到凌晨,有时三四点才回到驻地。孙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特困,拍电视剧就是体协管的事,体力很重要。”有一场戏在医院拍摄,演员们高兴坏了,原因是休息时间可以在病床上偷歇一会。
●回乡记:孙淳和盖丽丽的家都在山东,回到家乡,顿感亲切,尤其又可以吃到家乡的面条……
●粉丝记:出演《好想好想谈恋爱》之后,帅气的孙淳就“烦”透了,因为再也不能像往前一样随意地逛街了,总有人认得他,跟他要签名,粉丝的中坚力量当然是十几岁的小女孩。
●爱美记:在演贺东航被打伤之后的一场戏里,孙淳需要头缠绷带。一开始,孙淳对头上全是绷带的扮相很不满意,认为像“戴着个帽子”,很难看。“艺术源于生活,但应该高于生活嘛”,他要求化妆师把绷带扎得少一点,但导演坚决不同意,说那样不足以表现伤势很重,他才为了“真实”放弃了“美丽”。
●受伤记:在一场拍战争的戏里,一个演护士的女演员不幸磕伤了鼻子,但她真的轻伤不下火线……
他们的下一部戏———
●张前:拍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该剧可能在八九月份开拍,演员正在确定中。他认为,《遥远的救世主》的题材比较特别,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将是中国第一部。本报特派记者黄辰星
●孙淳:现在也有戏让他挑,不过很难说准是哪一部。挑一部戏要以状况而定,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考虑的方式,“有些演员可以不用考虑,像葛优、陈道明,他们有人专门为他们度身定做剧本。”孙淳认为自己挑戏不会单从结果来考虑,因为“那样太累了”。但他希望有一部能让自己满意的戏,而之前演过的戏中,最让他满意的是《走向共和》。
●盖丽丽:已经走过了“选戏”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剧本、角色等等因素来选,考虑的东西很多;第二阶段是不选,一年拍好几部戏;第三阶段是成熟地选,心态不再浮躁,“什么都看淡一点,要舍得休息”。对于现在的角色,她觉得以前都演惯了个性突出、泼辣的角色,这次“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本色”。
●方南江:现在已经成为“专业作家”———专业坐在家里写东西。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写小说,而且仍然是自己熟悉的军旅题材,但内容却很为难:“写武警故事呢,以后他们又要来这儿拍,但我又不想写战争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