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新版《红楼梦》专题 >正文

五评《红楼梦》海选:商业元素并非洪水猛兽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1:13 新浪娱乐

  北京电视台等单位重拍新版电视《红楼梦》的消息一经传播,便成为全国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文化事件。而重拍的启动工作又以“全民海选”红楼梦中人的形式拉开帷幕,据说,参加海选的报名人数一日就达万人,仅仅一周就突破了6万。

  随着这种来自民间的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特殊情结的骤然爆发,围绕重拍与海选的话题也开始蜂拥而至,层出不穷。其中,关于商业的介入一定会糟蹋红楼,导致重
拍工作必然走向庸俗化的质疑声,成为舆论争议中的一个焦点。虽然,最好的回答莫过于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那个事实,那个结果。但是,作为笔者,我还是想诚恳的提醒一句:没有商业元素介入,谁能拍得了《红楼梦〉呢?

  首先,《红楼梦》重拍必须要有商业元素介入,这不是个人好与恶的选择,而是影视产业无可厚非的运做程序使然。

  关于产业这个概念,不是专指钢铁,媒矿和石油等物质生产行业,其中影视传媒在内的等等从事精神文化消费品的制造与营销的行业也叫产业,既叫产业,就必须依照遵循自身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存活和发展壮大。而文化产业,一方面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顾肩负的公共使命和责任。(以电视制作为例,它应该是在选题战略与导向把握中解决的命题。)而另一方面,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也就是具体到电视节目,电视剧的制作运做中,又必须要针对当下市场要求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节目作出合理的形态设定、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调整,选择适当的营销手段并加以运用和萃取。而商业化的介入,早就是已经走向产业化的电视制作者再正当不过的市场诉求。

  而新版《红楼梦》海选梦中人的节目,的确在节目形态上集合我国当下电视节目前沿形态的大成,用该类节目共有的标志“海选”作为启动契机,过程中也会使用短信进行民选上百名青年演员,整体节目也同样采纳了由商家冠名,等等这一切都毫无疑问的具有了浓郁的商业特质。但是,这是一个数字化与商业化齐聚的时代,为20多年以后的中国人搭建起全民遴选《红楼梦》梦中人的时空大舞台。

  综合其他电视选秀节目,它不是最早的一个,但却是最特殊的一个。因此,假如《红楼梦》不用商业手段作为推手,又要大获圆满和成功,反倒是不可置信的事情。

  当然,基于国人对红楼的特殊情感,任何担心都在情理之中。更何况,的确有一些被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运作伤过大家的心。人们有权利用这样的怀疑和担心,为操作《红楼梦》的人们提个醒。

  其实,言商必俗的想法未免过于执着与绝对。大家的日子其实也是在对商业化的排斥中一天天被商业化了的。深恶痛绝中也在享用着不少的方便。用手段论来看待红楼中的商业运做,或许能看到它的长处。

  以短信投票为例,它的一个侧面是电视台、制作方与合作者共同获利;另一个侧面就是你自愿用短信消费换取了自己就事论事的一部分“话语权”。严格说,这不叫剥削,因为消费是建立在双方行为自愿的基础上了。至于涉及到担心遭短信欺炸,短信黑幕等等,这是任何一种消费行为里都可能会存在的担心。完全是另一个概念中的问题。商家要对消费者有诚信的责任,消费对商家有质疑和投诉的权利,这种公平原则是放之任何商业行为而皆准的。

  每个时代都会拥有自己的特色,对于重温经典,我们不必讶异,也不必苛责,其实,经典能否焕发新的魅力,最需要的还是具有进取心的一代人能够敞开胸怀,积极并宽容的对带重温者的智慧和劳动。作者:宫晶珠,《法制日报》主任记者/专栏作者/〈红楼梦〉爱好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