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日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开播4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敦煌》,该剧是首部表现中国敦煌文化千年沧桑的电视剧。导演陈家林给予该剧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学底蕴,加之大文化、大主题、大手笔的制作,成就了作品的史诗品格。
知难而上 展现敦煌
陈家林导演接受采访时首先表明了《大敦煌》的拍摄难度:“中国一年能拍2万集电视剧,慈禧能出现数十次,但却没有一部是表现敦煌的。说明这个题材不好拍,我在接到《大敦煌》的剧本时就意识到了拍摄的难度。关于敦煌,史料上的记载多是些文物资料,而鲜有人物与事件。这样便很容易拍成乏味的纪录片。但通过查阅史料我发现,敦煌不光有精美的壁画,也有古代的食谱药方,其实是一座宝库。而大漠黄沙的背景又让我想到了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之所以接拍这部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在我眼中,敦煌是美丽的、神奇的。敦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希望通过拍摄《大敦煌》能为弘扬中国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使它有文化感、历史感。”
以人为本 展开故事
电视剧《大敦煌》在敦煌文化千年历史的积淀中,提炼出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的宋代、清末和民国3个历史阶段中的3段故事,以藏宝、夺宝、护宝为线索,以“金字大藏经”“菩萨说法图”贯穿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围绕敦煌千佛洞藏宝所发生的传奇故事和悲壮人生。陈导把《大敦煌》的3段故事用女人来作比喻:上部是妙龄少女、中部是柔弱少妇、下部是成熟坚强的女人。而这3部分其实正符合中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觉醒的历程。他说:“敦煌是一种文化象征,但这种文化象征却只能作为背景来存在,用艺术形式表现还是要以人物为中心。《大敦煌》其实是讲‘人’的,讲‘敦煌人’的故事。其次就是‘情’,剧中人物的感情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一面。再次就是‘戏’,‘戏’是情节,比如男女主角的爱恨纠葛,戏中正邪势力的较量等。”
3段故事 3种色彩
《大敦煌》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它分为3个独立的部分,并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对此,陈导介绍说:“从北宋到民国,从1044年到1900年,再到1936年,历史背景跨越了近千年,但又是一脉相承的。全剧贯穿这3个部分的有几点:一是藏经洞,二是刀郎的歌,三是中国人保护文化的精神。第一部是用唐朝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形成一种五彩缤纷的效果。那个时候的敦煌,是西域文化的交流中心,繁华程度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所以用红色最能表现出当年盛极一时的场面。第二部的调子是黄的。道士王元禄开始把敦煌的宝贝卖给外国人,敦煌悲惨的命运从此开始,所以用昏黄的色调比较适合。而第三部主要是抗日战争时候的事情,所以用了黑白色调。”
临时搭景 保护古迹
近来有关影视摄制组在景区破坏环境的事时有发生,而《大敦煌》剧组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没有在敦煌实地拍摄,而是选择了敦煌附近的景泰县,按1:1的比例临时开凿了一座“莫高窟”。陈导表示:“当时我们路过景泰县时,远远看去山都是红色的,仿佛精美的盆景一样。傍晚的霞光一照,非常漂亮。在景泰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那里搭建了1:1比例的影视城。山是真的,但洞是假的,摄影棚里的壁画也是我们请来画家按照原样画的。目前因为拍摄作品而毁坏古迹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对于《大敦煌》一剧的收视前景,陈导自信地表示:“我觉得大家应该对《大敦煌》充满期待,首先是名字吸引人,大家都对敦煌很感兴趣。其次就是有传奇色彩的剧情,而不是历史片,资料片。敦煌只是作为一个大时代的背景,其中讲述的是仁义爱情、生离死别,中国人保护敦煌的精神。精神是不断的,是贯穿始终的。”
新报记者 张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