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制片人编剧刘和平细说《大明王朝》 嘉靖VS海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3:25 新京报
制片人编剧刘和平细说《大明王朝》嘉靖VS海瑞
嘉靖,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帝王

制片人编剧刘和平细说《大明王朝》嘉靖VS海瑞
海瑞,中国历史上最偏执的清官

  本剧编剧刘和平之前曾经担任过《沧海百年》、《雍正王朝》的编剧,在本剧中,刘和平没有像通常历史剧中把描写重点安排在皇上一个人身上,而是着重表现了嘉靖和海瑞的君臣关系。在刘和平看来,嘉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皇帝,二十年来不上朝,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他奉行“太极政治”,神龙见首不见尾,一生多疑、猜忌,为令群臣惊栗的“雄猜之帝”。海瑞视嘉靖如君父,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痛骂嘉靖,向皇帝发出震古烁今的挑战。他虽然位卑职微,却向腐败的大明官场,发动了全面的宣战。嘉靖和海瑞之间的关系亦敌亦友,也成为该剧的最大看点。

  「关于剧情」

  以嘉靖皇帝、严嵩为首的内阁,太监吕芳掌管的司礼监,太子裕王为首的“清流”派官员大臣,是全剧的叙事核心。故事从浙江改稻为桑的国策推行开始,引发了一桩桩如“毁堤淹田”、“以宫里名义买田赈灾”等惊天大案,牵动着浙江百姓的生计。而此时,以浙直总督胡宗宪、名将戚继光为首参与其中的抗倭战役又在东南海岸展开殊死决战,正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海瑞临危受命,出任浙江淳安知县,更是成为彻查浙江官场贪墨的重要人物,最后竟然直面皇权,公开斥责皇上……

  编剧说

  刘和平:海瑞是反腐“恐怖分子”

  新锐与传统

  新京报:有人把《大明王朝》定位在“新锐”的历史剧,你在剧中有什么“新锐”的表现?

  刘和平:剧中的一些史学观点在史学界都是很前沿的进度,比如明朝的宦官制度一直被史学界严厉批判,基本都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宦官这个人群,在《大明王朝》中揭示了宦官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其中有不少让人感叹的部分。比如宦官参与政治之后,一些人也很有作为,甚至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人物,比如郑和就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但是这些宦官参与朝政会比一般的大臣更加艰难,因为他们不能代表任何势力,他们只能按照一个人的话去办事,就是皇上。

  新京报:《大明王朝》描写的中心是派系斗争吗?

  刘和平:是三派斗争,一派是以严嵩为首领的严党,他们把持着内阁,有庞大的政治势力,第二派是宦官集团,以五大太监为首,他们代表皇上出面,权力很大。第三派是张居正为代表的有良知的清官,但是这三派都是嘉靖赖以生存的平衡点,当三派斗争到一定程度,嘉靖就出面平衡,他一直在操纵这几派的斗争过程,海瑞则打破了这种平衡。

  海瑞与嘉靖

  新京报:海瑞没有当过多高的官,但是他的地位却相当高,在剧中他是怎样一个人?

  刘和平:中国几千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海瑞,他只中了一个举人,还是个回族,并且是海南岛这个偏远地区的人,但是他就是中国封建腐败官场的一个“恐怖分子”,他走到哪都和腐败做斗争。海瑞对待腐败官场采用的是“自杀性”的方式,他摆出一副可以和你拼命的架势,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钱有地位的人遇到这样的人也会害怕,但是舆论都支持海瑞,包括士大夫集团、百姓等都支持他。

  海瑞在面对浙江腐败大案的时候,牵扯到很多上层的官员,审案的所有官员都投鼠忌器、如履薄冰,审到一定时候都绕着走,很难再审下去,但是海瑞不怕,牵扯到谁他就查谁,弄得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到最后他把矛头直指向皇上,弄得朝廷大乱。

  新京报:嘉靖的猜疑是他性格的最大特点吗?在剧中他是怎样一个人?

  刘和平:嘉靖几十年都不上朝,他整天看《老子》,吸取的就是“无为”两个字,一切政论他都不说话,偶然写首诗,让大臣自己去猜,这样所有事情的责任都不是他的了。严嵩之所以20年来得到嘉靖的认可,就是他善于猜测嘉靖的心思。

  同时,嘉靖又利用东厂、锦衣卫为他搜集情报,让下面的人也猜他。所以,20多年来很多上书都是骂大臣,很少有人骂嘉靖的,直到海瑞看穿了他。

  嘉靖还很薄情,十几年不和皇后住在一起,几年也不见儿子一面,大臣也一直不见,但是后面隐藏的是他的孤独,嘉靖自己躲起来,变成了一个囚徒,他不住在紫禁城里,自己住在一个单间。但是嘉靖也有他重情谊的一面,他力保严嵩,就是念在两个人20多年的情谊上,他还一直让官府给严嵩送米,给他养老,并且保护他,不让任何人伤害他。就是面对痛骂他的海瑞,嘉靖最后也还是没杀他,还让他儿子雇佣他,因为嘉靖还是看出来海瑞对他,对大明是忠诚的。

  君与臣

  新京报:一般历史剧都把重心放在皇上身上,《大明王朝》则着重描写了君臣关系,对于嘉靖和海瑞之间的君臣关系有什么突破性描写?

  刘和平:这个戏的核心就是嘉靖和海瑞之间的关系。一个皇上不管他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个位置,只要他按照正统的方式即位,所有人对待他还是忠心的,海瑞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对待嘉靖的,侍君若父。

  海瑞一方面是忠实地遵守伦理的代表,他对待母亲很孝顺,对嘉靖又非常忠心,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向嘉靖发起挑战,海瑞以他的方式进行“突围”。官场对于海瑞根本不值一提,他敢于拿自己的性命坚决反抗官场的腐败。

  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海瑞既是一个忠实的臣子,他又自己咬着牙突围出来,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嘉靖。

  新京报:剧中对两人描写的高潮事件是什么?

  刘和平:高潮事件就是海瑞上书。在这20多年以来没有一个人敢对嘉靖说一个不字,但是海瑞敢上书痛骂皇上,他这么一个坚定的忠君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采写/本报记者刘玮

  史家说

  《万历十五年》中的海瑞 古怪的模范官僚

  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他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他的生平行事应该如何评论,人们曾经发生过尖锐的争执。

  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少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

  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而他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这种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动作为证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20两,不够殓葬之资。

  然则在法律教条文字不及之处,海瑞则又主张要忠实地体会法律的精神,不能因为条文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例如他在南直隶巡抚任内,就曾命令把高利贷典当而当死的田产物归原主,因而形成了一个引起全国注意的争端。

  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只有少数的案件,是非尚有待斟酌,这斟酌的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确实与”四书“的训示相符合。可是他出任文官并在公庭判案,上距”四书“的写作已经两千年,距本朝的开国也已近两百年。

  与海瑞同时的人所不能看清楚的是,这一段有关司法的建议恰恰暴露了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摘自《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7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