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大国崛起》引发收视热潮 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8:40 金羊网-新快报
《大国崛起》剧照 《大国崛起》剧照 当很多人抱怨纪录片乏人问津时,央视二套播出的《大国崛起》,却成了近段时间以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超越了纪录片的小圈子,大量时评人、宪政学者、经济学家以及网友都对这个片子给予强烈关注,而对它的分析和探讨,更是延续至今,温度不降。新快报记者钟刚 引发的收视热潮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于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在央视二套播出,旋即引发少见的收视热潮,在播完后的第三天,央视应大量观众的要求,在同一频道进行重播。时至2007年初,记者在广州书店和音像店还看到,《大国崛起》的书籍和DVD都非常畅销,碟贩甚至将《大国崛起》和《黄金甲》并排摆在最显眼处。 学界也对这部长达600分钟的电视片给予强烈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大国崛起》用电视这一媒体的直观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历史上强国崛起的故事,非常好。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牛大勇认为,“《大国崛起》拍得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他说,我们国家这二十多年来都是在一个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就是说我们中国在走向世界,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让我们的国民充分地了解比我们国家要大得多的这样一个世界,特别是对世界大国兴衰的规律,应该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历史认知。 而该片的拍摄,主创者正是有志于此。该片总策划麦天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拍摄的渊源:“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副总监任学安在汽车上听广播,听到中共中央政治局请专家讲课,讲历史上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他听完后,马上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问我们能不能合作,拍一套谈论大国崛起的电视片,而任学安就是后来此片的总编导。” 当时任学安收听到的内容是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上九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它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据悉,该片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大国强国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系列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三年。七个摄制组分赴九个竞相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分别介绍15世纪后陆续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崛起过程,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个大国500年的兴起史。 三年的辛劳,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强烈反响。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对此表示满意,他告诉记者,“有一位热心观众还专门给我们剧组打电话,强烈要求重播12次。我们每集平均的收视人群达到400万左右。” 公众认同的深层社会心理 《大国崛起》的热播,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解读和阐释不断地涌现出来,作为总编导的任学安却一直在强调“希望别误读”《大国崛起》。他说,曾有媒体非要探究,由央视去做这样一部片子,有什么政治背景。根本没有,一定要说有,那也是时代背景。这是他们最不希望别人误读的地方,央视作为全国主要文化传播机构,应该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各国发展脉络。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在普通观众与专家学者之间口味的调和,也是《大国崛起》所面临的问题,这和央视十套热播的“百家讲坛”也是相同处境。有的知识,对观众来说显得深了,对专家学者来说,又显得浅了。在这点上,《大国崛起》的创作团队努力进行着平衡。而在分析的立场上,任学安表示,创作者试图用一种更理性的态度看世界、看历史,同时,他们希望大家也能用理性的态度来讨论和思考。 学界一部分人认为,《大国崛起》在“‘民主、宪政’着墨不多”,这是该片思想内涵的最大缺陷。而《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则认为,“一谈制度就是民主是不对的……不能狭隘地理解这些问题。” 一位时评作者迅速对此作出反应,他说,有些人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图谋一己之私利,让人反感;有些国家,比如美国,用强权推销民主自由,让人觉得虚伪。但是,被利用的岂止是民主自由?难道历史、国家这些东西被人利用的时候还少吗?篡改、欺诈、愚民、杀戮,人类有多少不义的行为,都是以历史和国家之名! 纪录片解读还是误读? 《大国崛起》到底有哪些做得不够?它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吗?它是否毫不回避关键问题的探讨?对此,《纵横周刊》发表的署名莫之许的《大国怎么才能崛起》的文章颇具有代表性。 作为出版人的莫之许是应纵横周刊的安替之约写的这篇文章,他当时看的是解说词。他认为从文本上,《大国崛起》宏大到不着边际,要用那么少量的文字来概括一个国家至少上百年的历史,其空疏可知。 莫之许认为,《大国崛起》没能回避以前同类纪录片“知识陈旧到不学无术的水平”这个毛病。“比如前几集论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兴起,归因之简单,视野之狭窄,结论之粗陋,完全没有吸取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积累;在其眼中,既看不到整个欧洲商业发展的沿革,更看不到商业中心变迁的轨迹。综观12集,拨开所谓重商、法制、贸易、开放之类包装,其核心观点不外一个,那就是明智的统治促使国家的崛起,基本上每一集的结构都不外如是。” 时评人成庆注意到在《大国崛起》中,“厚西薄中”的倾向已荡然无存,中国已经从一个迫切融入世界现代化史的角色,转化成一个主动寻找自我地位的对话者的角色。但是这种身份的转变,只是这部纪录片值得称道的少数特点之一。在整个叙事结构和历史的把握上,这部片子未能涉及任何国内的政治议题,将世界史问题虚化成一套经济变迁史,仅仅满足于富强国家这一狭隘的目标。 但是,在很多学者对《大国崛起》进行批评时,这一电视纪录片却依然红火,并通过各种方式在民间流传。为什么这部片子能激发起大众的兴趣?成庆认为,如果说在一部分知识分子那里,该片实在乏善可陈,但是对公众乃至一些经济学家而言,一方面个人身份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紧密相关,可以借由富强获取持续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动力。另一方面,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方针,已经不仅成为一个指导性政策,而且成为公众认同国家的一个基本前提,即富强第一。在这个前提下,强化个人与民族主义之间的情感联系,《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所显示出来的最为深层的社会心理,或即在此。 我看《大国崛起》 作者:春华秋实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作者:让生命行走 在政治成熟或者说圆滑到今天这样地步的中国,还能有人认真思考并拍出《大国崛起》这样的东西,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虽说它有些像功成名就的政客,或者是文坛上的老家伙们,只评说事实而鲜有自己的旗帜,但仍是一部难得客观的作品。作者:迟墨 《大国崛起》不仅没有真正回答它自己提出的问题,甚至对于它提及的成功崛起的诸国都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不过是史料的堆砌和故事的罗列。纵观全剧,它冷静有余,激情不足;华丽有余,思辨浅薄;名人众多如过江之鲫,可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实际上都没有在剧中得到足够的阐释和分析,甚至有时候叫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作者:垃圾斋随想《大国崛起》不谈政治,只谈经济,只谈英国的“工业革命”,不谈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手段和科学因素。从九个大国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到:虽然民主和独裁同样可以使大国崛起,区别在于前者能够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后者可以是高效的,其过程却充满了冲突、暴乱甚至是血腥,而结局全部是短命的。作者:王钢懿 这个纪录片纯粹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是一个半拉子的文化工程。如果仅仅是这些东西,未必对中国的发展有太多的借鉴价值。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