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大明王朝》导演张黎:我讲历史背后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0:01 新京报
《大明王朝》导演张黎:我讲历史背后的历史

导演张黎

  《大明王朝1566》———主创系列访谈之导演篇

  在有故事的皇帝辈出的明朝,它选择了嘉靖帝。在许多都很特别的年代,它截取了1566年。《大明王朝1566》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却采取了一种比任何正剧都更写实的方法。

  它讲了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法、展示了历史上最古怪的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对话版今天起推出连续三期的《大明王朝1566》主创系列访谈。

  采访是在张黎导演的工作室进行的,张黎导演比想象中的健谈,对历史的兴趣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曹操,而且已经和易中天(blog)教授做了很多沟通。

  1 选择1566是巧合,嘉靖引发了我的兴趣

  新京报:你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是历史题材的,为什么对这种题材比较偏爱?

  张黎:我第一部历史剧拍的是清末民初,我对民国史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民国初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末路、新兴的势力,拍完那个戏,我脑子里清楚了,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梳理。这次拍明史,都说清承明制,清朝的前段时期,制度,管理,都是延续的明朝,而对明朝制度你要是细琢磨,就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新京报:很少有历史剧将一个具体的年份放到名字中,这次叫《大明王朝1566》,1566年,特殊在什么地方?

  张黎:这个问题谈得比较远,有可能不是我们应该谈的话题,朱元璋是“反制”的皇帝,正德,嘉靖几个皇帝,也都有类似的情景,明朝老是赶上转型期,如资本主义萌芽,而南宋以来,关外不断的入侵,造成汉文化缺失,随着大的全球范围的格局在不断地受到冲击。选择1566是个巧合,这一年,嘉靖死了,裕王登基,从裕王到他的继任者万历,掀起了长达18年的改革,这时期,国民经济特别好,说它是回光返照也好,直到张居正去世,从此明朝才真的走向了一个衰落。

  新京报:明朝是一个“传奇”皇帝很多的朝代,朱元璋,永乐、万历、崇祯可以说都很有故事,你为什么选择嘉靖?

  张黎:嘉靖在史书上非常糟糕,但是你细究这个人的性格形成,他前面是正德,正德是个荒唐的皇帝,正德的荒唐是在反抗,正德没有后代,正德死之后,朝中清流大臣认为时机到了,我们能够有一个可以掌控、培养的皇帝,就发现了远在湖北的楚王的儿子,这孩子不错,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是他们能够培养的一个君主。

  然而嘉靖这么多年来,对于文官阶层深恶痛绝,所以他不上朝,猜忌,暗操独治,重用宦官。嘉靖独治20年,但是他不杀海瑞。

  后来的崇祯皇帝很勤政,但是他杀了袁崇焕,明朝的灭亡,杀袁崇焕是一个很关键的事件,明朝没有什么内忧,都是外患。从个人刺激来说,袁崇焕远不如海瑞对嘉靖的刺激,但是嘉靖能容海瑞,崇祯容不了袁崇焕,这点引发了我的兴趣。

  新京报:故事围绕着改稻为桑的政策展开,但这个情节却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未颁布过这个政令。

  张黎:改稻为桑是一个外化的形式,我们是用剧写史。“改”是一个事件,具有特别的合理性,明朝中晚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土地兼并,全国各省都在搞。所以改的基础是真实的。剧嘛,得有一个集中的事件。这个事件中,看似是填补亏空,但其实就是大地主豪强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我很认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当时国策是对的,但是经过庞大的官僚体系执行,到了底下,完全变了。

  2 做历史剧只是在表达对历史的观点

  新京报:改稻为桑是故事框架,这个剧的精神内核在哪儿?

  张黎:抛开历史,单纯看这个剧,它相对准确地再现了那个朝代,各色人等他们内心真正的隐忧是什么,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嘉靖外表荒淫无度,但是挣扎,他一定是在挣扎,内心非常纠缠。

  海瑞也是,他做的事情,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放在今天看来,也完全不可能。后来,万历朝,海瑞评价张居正“功于谋国,拙于谋身”,在当时这样一个体制下,官员谋身很重要,生存是第一要诀,海瑞看起来是“自杀式”做法,但其实海瑞很善于谋身,张居正不善于,所以他累死了,58岁,死后坟墓还被挖出来。

  新京报:剧中的海瑞把事情做到极致,反而没人敢惹。

  张黎:没错,海瑞为什么一路能够走过来,很多地方官觉得,哥哥,你丫是对的,我们拿你没辙,我们给你写表扬信,你升官,你走吧。海瑞不怕死,在这种前提下,别人就拿你没办法,只求你离我远点。所以海瑞凭着这个做到了很多做不到的事情。

  新京报:这部剧风格非常写实,但是有些重要情节有虚构,但有许多观众把它当成历史事实,对此你怎么看?

  张黎:我举个例子,四大名著,当时的读者不会把它们当作历史,《红楼梦》跟明史差了很多。

  这个争议是那些个别的略懂历史,略了解历史的人引起的,真正普通观众对这个所谓争议的兴趣不会很大。因为首先它是一个剧,我们从史里面找到一种观点,然后把这个观点展开成一个剧。

  新京报:这是你一直以来做历史剧的观点?做历史剧表达一种对历史的观点?

  张黎:对。前段时间公司开讨论会,我也在说,争论本身无可非议,但是有一个概念没有弄清楚,或者没有人来做这个概念的解析,剧与非剧,电影与非电影,我们抛开电影不说,电影要求专业化能力更强。咱们就说剧,我们看了那么多电视剧,每年那么多部,各种各样题材,我还是把它分成电视剧和非电视剧。有些播出的,看起来主题也不错,制作也还可以,观众为什么不爱看,是因为它不是电视剧,不是可以在屏幕上播放的就是电视剧,不是用胶片拍了,在银幕上投放就是电影。

  我认为,之所以称为电视剧,有两个标准,故事的独创性和表述这个故事的专业性。就像你们做记者一样,你来写新闻报道,你对这个事件得有独特的选择,你的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你选什么不选什么,其二,你的专业表述能力。

  我们不去讨论非电视剧的事情。这部戏,我们同时作了很多尝试和试验,但是那是在剧的前提下,一个历史题材,一个文学剧本,我们如何把它剧化。历史是既枯燥,又神秘的一个东西。

  我们要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背后的历史。

  3 看《万历十五年》对表演没什么帮助

  新京报:据说你在拍这部戏的时候要求演员看《万历十五年》?

  张黎:这是误传,(笑)看《万历十五年》,对演戏没什么帮助,他们让我推荐几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就推荐了。

  其实我不太希望演员看太多的史书,看史料可以。演戏是非常感性的事情,演员过于明晰这个历史进程之后,反而容易受到影响。不用读太多的书,看点儿趣闻,后代们写的回忆录,了解人物的一些嗜好,就够了。

  新京报:好吧,那就谈谈不需要读《万历十五年》的演员吧。

  张黎:黄志忠(blog)这次得益于节食减肥。第一是外形上瘦,更重要的是人在长时间饥饿的时候,会变得紧张,海瑞除了几场不多的家庭戏,其他的时候都是在面对敌人,海瑞没有“党”,站在他面前的几乎都是敌人,海瑞高度神经质,紧张,焦躁。海瑞既不能冷,也不能热,饥饿会带给人这样一种状态:沉默以及暴躁,突然一下子爆发的感觉。

  新京报:陈宝国(blog)呢?

  张黎:我觉得恰好是我没怎么看过他演的其他皇帝,我跟别的媒体也谈过,对于他来说,做的再好,也是应该的,他是大腕,做到什么程度都是应该的。由于他的能力所在,所以他对于嘉靖的把握我很放心,他能够找到这个角色,并且跟这个角色对话,我觉得有点儿附体的感觉。

  新京报:除了这两个人物之外,还有谁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张黎:让我感叹比较多的是倪大洪,四十多岁演八十多岁的严嵩。也不像其他演员一样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准备,上来就开拍。

  我个人认为难度非常高。严嵩出场就是八十岁,他对人物的塑造非常贴切。让我觉得有点儿“超值享受”。

  新京报:《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也给我们留了悬念,会不会拍续集?比如说《大明王朝1587》,那一年很有故事。

  张黎:有可能,我们还没想好断在什么地方,因为后面的事情更好玩,你说的1587我还真的想过,那一年,很特别。

  新京报:您觉得普通观众爱看的原因在哪里?

  张黎:女观众不爱看吧。(笑)女观众可能喜欢这里面男人那个劲儿。

  新京报:前阵子有人说历史剧遭遇瓶颈?您怎么看?

  张黎:因为会做历史剧的人不能同时做两部。很多其他的类型也一样,每种剧都一样,如果不专业地做,走到头都是死胡同。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采写/本报记者 雷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8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