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冯骥才做客《艺术人生》 谈起他的非常道路(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22:42 新浪娱乐
冯骥才 节目录制中 节目录制中 节目录制中 写在前面的话 冯骥才先生和《艺术人生》的结缘颇为特别: 《守望家园》的初次相逢, 一场大雾让我们和他在《温暖2006》错过。 接着是2007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第十演播室。 《艺术人生》新年的第一次录像让我们再次见到了身高1米92的“大冯”。 这次《艺术人生》的现场用14幅代表冯骥才身份的漫画为观众展现了他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篮球运动员、推销员、作家、画家、民协主席、文化艺术界领导……如此多的身份冯骥才如何排序?哪个身份让他最感骄傲?哪个身份让他觉得遗憾? 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读解… 独家信笺背后的故事、冰雪消融画面底层的寓意… 让我们一同走进冯骥才,感受他人生起落中的点滴感怀,共同看清冯骥才最真实的想法和期愿。 大冯这个人 冯骥才先生在掌声中,从演播室后台,缓步走了出来。 主持人朱军对冯骥才先生说,冯骥才三高啊,身材高、职务高、产量高。 六十五岁的冯骥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除了作家、画家身份之外,还身兼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务。而近六百万字的产量,就算与冯骥才1米92的高大身材相比,也是著作等半身了。 对于自己性格秉性,冯骥才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人,很容易被外界触动。做起事来却很有韧性,也有激情。而在平常生活里,冯骥才谦逊、为人亲和,总是就着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来没有什么名人的架子,周围的老少熟人常亲切的叫他大冯,冯骥才也很乐意的答应着。 命运的转弯 看看冯骥才的人生履历,身份算的上是种类繁多,篮球队员、画院临摹员、推销员、作家、画家、政协委员、文化艺术界领导、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者… 冯骥才从小就做画家的梦,高中毕业考美院,走出考场,有位老师问愿不愿意做李可染的学生,他当然不用说是愿意了。可是一直到所有一起考试的同学都发了榜,也没有等着通知书。别人都安定下来了。冯骥才才开始考虑找份工作。 一天,冯骥才在街上碰到一位在天津篮球队打球的熟人,一番交谈之后,让他转天去见教练,在篮球场上,教练乘他不注意,将手里的篮球突然掷向他,几乎出于本能,冯骥才伸手一拨,把球打开了。 就这样,高个、敏捷的冯骥才打了两年多的职业篮球。后来因为受伤退役。还是在路上,遇到画院的长辈,在推荐下,进了画院临摹古画。那段时间对古典名画的沉浸,让他奠定了深厚的传统绘画的功底。 1967年冯骥才为了接济解决画院十几口人完全被打乱的生活,又开始学着做起推销员,那十年的推销员生活,他才真正了解了百姓最平凡生活中的苦恼与快乐,他经常骑着驮了一百五十斤重的自行车奔波在路上,累了就把车往树干上一锁,倒在路边的沙石堆上就睡了… 但无论是什么身份、在什么环境,走到哪,冯骥才对朋友都是真心切义的。1976年大地震的时候,冯骥才从废墟里把护在身下的孩子和妻子转移到安全的地,就蹬着一辆借来的自行车,骑了一上午,探望了散居在城区各处的三十六个朋友,看看大家是否平安。朋友们看着围着工服、腿上挂彩的大冯,都很心疼,不约而同的往他工作围腰的心口袋子里塞元角的票钱。等他回来时,钱已经被汗湿透粘成一坨,慢慢拆分开,一数整整七十二块钱,那是出身商富之家的冯骥才,从文革以来看到的最多的一次钱。那可都是朋友们的心意啊。 冯骥才说,在自己半生的生活里,曾遇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这里面有为了他的事业一生默默的妻子、有为他争取每天增加伍角钱饭补的老编辑、有一起走过二三十年风雨的朋友、有太多太多被冯骥才叫做贵人的人。 冯骥才当年天津篮球队的队友在《艺术人生》的现场出现,当他与队友的手握在一起时,我们可以从两个人一瞬的眼神中,发现到一些已经久违了的东西。 从成名到著名 说起冯骥才的成名作,很多人都知道是1977年前后出版的《神鞭》,那是一部很有民俗民风特色的武侠传奇小说。在小说里冯骥才从家传神鞭一直写到新锐神枪的人生巨变,隐喻传达一种与时俱进的观点。后来《神鞭》被改编成电影,在影院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而随后接踵而来的小说《雕花烟斗》、《三寸金莲》、《炮打双灯》、《感谢生活》,不仅让文坛上下眼花缭乱,也引起海外注目,对当时整个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在让冯骥才站入著名作家阵营的同时,也站到了时代的风尖浪口上。 冯骥才还谈起了当时一度引起满城风雨贬讨声的小说《三寸金莲》。冯骥才说‘《三寸金莲》再版的时候,依然有人在博客上提出质疑。在《艺术人生》节目现场,他如何面对曾经的质疑,又做出怎样的回答? “他们是我的真爱” 冯骥才所写的小说文章总遵循着平民意识这个原则。如果一个作家把自己定在“以天下为己任、为民众代言”的位置点,怕就很难享受到创作原有的自我实现与宣泄的快乐的,但是却能时刻感受到由此而在的一种精神的庄严。这些年来,冯骥才一直就是这样坚持走过的。在冯骥才看来,他宁可不搞文学,也不肯让自己顺从某些人的意志而糟蹋了文学。在手中的笔拿起或放下之间,最需要的就是骨气与良心。这些观点很率真,而坚持更需要多一些、再多一些的勇气。 也许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永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冯骥才很自然就提起许多曾给予他教诲的前辈先生们。这其中包括冰心、茅盾、巴金诸位先生。说到多年前冰心先生在金婚仪式上对他讲的一番往事和一句至今有所深悟的感言‘不管什么样的生活,全都是人生的财富’。还说到了自己引为良师、非常景仰的巴金先生。话音未落,朱军出人意料的拿出一封25年前的旧信,那是冯骥才当年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写给巴金先生的一封信。冯骥才接过这封1981年的旧笺,很激动的追问朱军这封信是从哪里找来的? 《艺术人生》现场,当冯骥才再次读起26年前的旧信,…… 遗产保护急先锋 冯骥才在我们准备的黑板上,将文化遗产守望者的漫画,排挂在身份序列的第一位,而在他的谈话中,提的最多的也是文化遗产保护。近些年来,冯骥才一直不遗余力的投身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作品《拯救老街》、《紧急呼救》,为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遗产保护高声鼓与呼,竭力奔走。在冯骥才的意识里,本土文化遗产就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的历史记录,现在的城市,文化个性已经迷失了,一个城市一个广场,广场上几根罗马柱和喷水池,文化的多样性根本无从谈起。在文明转换的当口,破坏不是线性的,而几乎是全面的,本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这一代的过失,而让后代指责我们的愚昧、无知和无能。听到这些话时,完全可以从语气中感觉出冯骥才的无奈和焦虑。 冯骥才认为,本土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做这件事。通过地毯式的文化普查,查清楚文化遗产的“家底”,跟时间赛跑,用现有的文化遗存做未来文化新格局的支撑,让我们的文化有可能传承、延续下去。为了这些,冯骥才不但放弃了许多创作的时机,还用绘画的方式,到处去募集文化遗产基金会资金。他为了能快一点、多一些募集保护资金,尽量减少一些文化遗产的破坏和遗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冯骥才不停的画画,手画肿了,咬咬牙,继续画,手画出老茧了,也不肯放下笔… 卖画、奔走、呼号,在一些人的眼里,冯骥才的付出有些过了。 冯骥才的说法是:“民俗、风土、人情,曾经让我受益非常。那都是文化遗产大树上开出来了的花,结出来的果,现在根子出问题了,能不管吗?不会去想代价,就好比自己的母亲生病了,可能想什么代价吗?也用不着谈困难,清楚要做什么、怎样能做到就行了。就是一个愿望,一个意志。” 冯骥才还很有底气的表示,现在有二百多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落实。三年之后,中国二十多种不同产地的年画将全部整理完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通过象冯骥才这样一些坚韧的人的努力,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势态正在发生着效能的转变。2006年6月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文化遗产日,浙江开展了拉网式普查、山西有了晋文化研讨会、大理开始研究白族本土文化、江苏周庄… 冬寒料峭 春意滋生 冯骥才的韧性和举首投足之间、言谈举止之中洋溢着的坦率真诚,不仅感染了现场观众,也感动了朱军,当即表示将把今年(2007)上半年全部的工资,捐献给文化遗产基金会。冯骥才也激动的站起身来,当即把近年来的心血成果《中国木版年画。杨家埠卷》赠给了《艺术人生》栏目组,以示感谢之意。 在现场,冯骥才说了好几遍“最早的春天一定是从山谷中最冷的冰雪中来的”,所以,在冯骥才的画笔下,经常出现一些“冬寒料峭、春意滋生”的情景,也就不奇怪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冯骥才的一种心态的写照,或者就是一份信念与决心的表达。 摄/李少林 文/姜川 播出时间: 中央一套 首播:1月31日周三22:39 重播:次日凌晨4:19 中央三套 首播:1月24日周三20:35 重播:周五22:20、周日06:20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