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观众与周志方“短兵相接”探究《贞观长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10:0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观众与周志方“短兵相接”探究《贞观长歌》

观众代表与周志方“短兵相接”

  在电视剧《贞观长歌》(blog)于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之际,2月9日,《贞观长歌》编剧周志方来到了郑州,在河南报业大厦为数百名读者签名,不少读者专程从外地赶来,读者对《贞观长歌》的喜爱让周志方颇为感动。当日下午,周志方又与本报的10名读者代表进行了座谈,这些有备而来的读者代表与周志方“短兵相接”,就《贞观长歌》剧本、电视剧、小说及唐初的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

  投资方要求“好看” 

  在座谈会上,周志方首先代表吴子牛导演等主创人员向河南的广大读者、观众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简要介绍了电视剧和小说创作播出出版的情况。

  周志方说,《贞观长歌》是目前国内集数最长的一部原创历史剧,共有82集,其主创人员和演员阵容都非常强。在播出过程中,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反响热烈。同名小说和已经发行的前50集DVD的销售也非常火爆。

  谈到《贞观长歌》为什么受欢迎,周志方说,我个人认为,一是投资方舍得投入,这部电视剧在很多方面是以电影的标准拍摄的。二是导演、主演等精心打造。三是这部戏的立意和追求契合了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李世民有一句台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艺作品表现历史题材,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进行专业的学术探讨,而是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可借鉴的经验。当然,《贞观长歌》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毕竟是电视剧,所以必须考虑到观众欣赏的需求,投资方对我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创作要求是:第一是好看,第二是好看,第三还是好看。

  创作《贞观长歌》很偶然  

  在座的几位大学生对周志方初出茅庐就有如此大手笔钦佩不已,都想了解一些他创作方面的动机与体会。

  周志方说:在写这部戏之前,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电视剧观众,我自己爱看电视剧,爱看电影,爱看话剧。从小对历史、对文学感兴趣,但是从来没有想写一部电视剧。写这个戏纯属偶然,因为当时有制作人在筹划一部唐初题材的电视剧,想找一个编剧,他们请了几位国内很有知名度的一线编剧,但是不巧,几位都没有档期,而这个戏又不能拖,其中的一个人就让我试着写一写,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几集。他们看了以后,觉得有基础,就让我继续把这个戏写下去了。就这么慢慢地边学历史、边写戏,写了三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唐朝实行“府兵制”  

  来自郑州一家电器公司的李先生对唐代的军事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向周志方提出了什么是“府兵制”这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周志方说:“府兵制”是北朝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国家没有太多的常备军,一定年龄段的男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战争发生的时候,国家发出政令,征集这些府兵,他们自带兵器、自带盔甲、自带马匹到指定地点集合,最后由朝廷派出的将领带领他们打仗。战争结束以后,他们各自回到家里去,这叫“将归于朝,兵归于府”。正是因为这样的军事制度,平时常备军不多,战争刚开始时,敌方如入无人之境,才能一口气打到长安城边上。

  这部戏特别“大”  

  一位姓刘的女性观众自称是《贞观长歌》的“超级粉丝”,凡是给《贞观长歌》提的意见她都本能地排斥,为什么呢?因为这部戏赢得了她的尊重,她认为该剧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艺术佳作,是真正的影视剧大片,“它是一部男人戏,但是却把我这个女人给迷住了”。

  她说,艺术和历史是两码事,您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想问一下,何为大,何为小呢?

  周志方说:我感觉大和小都得放到一个相应的环境中去看,如果题材本身特别小,可能很小一件事在戏里就是大事。我们这部戏特别大,把贞观几十年的历史都浓缩进去了。在这个戏里,能称得上大事的上半部是帝国反击战,下半部是治理国家。同时集团内部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最后的高潮是废储之争。

  长孙皇后不好写  

  在读者代表中,有两个年龄稍长的女性观众,其中一位对长孙皇后非常有研究,她认为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普遍较弱,女演员也相对较弱,“尤其是长孙皇后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在历史记载中,长孙皇后不是这样的人”。

  针对这样的质疑,周志方说:这个戏里面女性演员大多是新人,投资方可能有投资方的考虑,想把这部戏打造成一部能够打破历史剧观众群魔咒的戏,希望能够吸引传统历史剧以外的、更多别的层面的观众看这部戏,包括女性观众、青年观众。所以我们在一些角色的塑造上有意识地往那个观众群的喜好上偏重一些,所以这个戏里普通的女演员都比较年轻,投资方希望这些年轻的女演员能够吸引一批相对较年轻的观众来看。

  “扮演长孙皇后的韩再芬,是国内当代最著名的黄梅戏演员之一,我觉得她的戏非常好,扮相也非常好。”长孙皇后的“粉丝”对这个角色提出了一些看法,原因是我们过去对这个形象一直没有进行过特别成功的塑造。为什么呢?正史中关于长孙皇后的记载很短,通篇是正面的、崇高的评价。我们不想把这么重要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像泥胎菩萨一样,放在那儿看着很伟大,但是很空洞。我努力想把她塑造成一个既符合历史上的记载——贤惠、聪明、正直,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她从神坛上请下来,让观众更能接受,而不是作为一个苍白的、完美无缺的形象放在那儿。

  对于长孙皇后这个人物的评价和认识,读者代表和周志方认真地进行了探讨,激烈处甚至争论不休,读者代表对长孙皇后了解之深让周志方非常叹服。

  周志方说:听了这么多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反映,我现在也在反思,当初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考虑不太成熟,这个形象不好写。非常感谢这几位老师,确实有研究。

  编剧有时也得让步

  一位姓茹的老同志1992年就萌发了写一部关于唐太宗的电视剧的想法,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也着手写了几集,但后来看到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播出了几部,就罢手不写了。他向周志方提出了角色年龄结构、争夺皇储和对外战争的地位三个问题。

  周志方首先回答了影视剧开始时所描写的战争问题。他说:唐初和北方部族的战争,史学界的争议也很大,有人认为史料上把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放大了,有人认为把这场战争的重要性缩小了,说没有这场战争,就没有“贞观之治”,值得放大去写。电视剧的特点就是突出戏剧性,上半部分基本上写这场战争,不管设置多少矛盾,最后都要归结到这个点上去。

  对于角色年龄的问题,周志方说:由于主要演员的年龄和28岁登基的李世民的年龄确实有差距,就带来了一些别的变化。因为从可视性上考虑,如果这个戏真找一群小孩和皇帝演,肯定不好看。如果唐太宗这个角色用两个演员来演,给观众的印象会不统一。如果选一个年轻的演员一直演到老,又选不到特别合适的人。考虑再三,认为最合适的人选非唐国强莫属。开播前我就知道观众会有这样的疑问,但很多事情不是编剧可以决定的。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喜欢看这部戏,可能在某些地方不得不作出让步。

  对于下半部的争夺皇储问题,周志方说:有人说在这个戏里面,看到一些清朝宫廷斗争的影子,其实他应该知道,有一些清宫戏实际上是把清以前的很多历史“化”进去了,其中也包括唐朝的历史。比如说最后李世民下诏贬李史济的事,这一事件是被有些清宫戏用了的。清宫戏还用了一些汉代的东西。

  周志方说,这三个方面的疑问,很多观众也提出了类似的质疑。我们也是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贞观长歌》就是叙事诗

  还有读者提出,电视剧名用“贞观盛世”会不会更好一些,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周志方说:我们在片名上曾经发生过争执,主要是比较《贞观长歌》和《贞观》这两个名字。大多数人,包括导演,都认为《贞观长歌》好,与整个戏的风格比较适宜。我们追求的就是“长歌”的风格,《贞观长歌》就是关于“贞观”的一部叙事诗。

  《贞观长歌》体现“三大”

  座谈会的主持人、本报副总编辑王守国也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谈了他对《贞观长歌》的看法。

  他说:第一点,该剧确实是一个大手笔,起点(blog)很高。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充分说明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和现实意义。第二点,作品反映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可以说没有贞观之治的基础,根本就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贞观长歌》反映的这个大时代,符合当今的主旋律,就是因为它符合当今我们国家在国际地位上的特点——有实力,但不是最强的。第三点,《贞观长歌》体现了一种大精神。主创人员提倡“唐人精神”,我理解所谓的“唐人精神”,就是一种盛唐精神。盛唐的精神,实际上在史学界和文学界早就提出来了,这种精神有人用八个字概括为:盛唐精神,少年情怀。就是青春活力的、奔放向上的这么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思辨、改革和开放。

  他还建议说,恐怕正因为这个大时代的大风景太多,可供展开的故事太多,虽然不少人认为某些方面还是不满足,但是我觉得要反映大时代,必须要懂得舍弃。作者如果有修改的机会,建议多增加一些风云之气,少一些儿女之气,这会更适合李世民这个全方位英雄人物的身份和境界,更适合一个大时代。

  速记支持:郑州亚伟

  本报副总编辑王守国主持座谈会并畅谈“盛唐精神”

  周志方认真回答读者的问题

  读者有备而来,不少问题很有见地

  女性观众偏爱“长孙皇后” □首席记者张体义文记者王建立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